第七章 火炮、西學與使團——明末清初中國與歐洲的交流 3.西方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

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後,憑藉自己掌握的技術,在明末清初長期主持西洋歷局和欽天監工作,參與了曆法改革、火炮製造、中俄談判、地圖測繪等活動,開啟了中國天文學、數學和地圖測繪等學科向近代科學的轉變。同時,傳教士們也十分注意把中國儒家經典介紹給歐洲,增進了歐洲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

在這場中西文化大交流中,傳教士介紹的歐洲地理學知識,雖然沒有像火炮那樣直接影響著明清之際的軍事、政治形勢,也沒有像《泰西水法》那樣改善著中國的農業水利技術,但它衝擊著中國士大夫們對中國、對世界的認識,對傳統的華夷觀產生了很大的疑問。中國士大夫們一直把華夏文明視為天地之間最高的文明樣式。「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華夏即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即「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處於一種落後的狀態。從漢代張騫通西域,一直到明初鄭和七下西洋的一千三百多年間,中國人的世界地理認識進展非常緩慢,使「四海之內」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意識,不斷地強化為一種「虛幻環境」,這在中國歷代刻印的「華夷圖」、「廣輿圖」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在這些地圖上,中國的區域位於地圖的中心,區域很大,周邊的國家位置模糊,汪洋大海被人為縮小。

利瑪竇在繪製《山海輿地圖》時,其依據的藍本是歐洲人繪的《萬國輿圖》,為了迎合中國士大夫的心理,將福島零度經緯線移到圖幅中央,同時將中國移到圖中部,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分列在地圖兩旁。廣東肇慶府知府王泮將此圖刊印後,並不公開出售,只是贈送給士大夫。章潢在萬曆十三年(1585年)編纂的《圖書編》,卷二十九收有輿地山海全圖和南北兩半球圖,應該是根據利瑪竇圖編製的。萬曆三十年(1602年),李之藻重刻《山海輿地圖》時,利瑪竇根據原圖和其他資料進行了考訂,改正了舊圖的錯誤,增加了各地風俗土產,內容更加充實,並將其改名為《坤輿萬國全圖》。全圖高七尺,寬三尺,分為六幅,成屏風狀。次年,利瑪竇再次譯制新圖,圖名為《兩儀玄覽圖》,與前一圖內容基本相同,圖幅略有增大。

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對中國士大夫的思想造成極大的震動。這些地圖雖然仍將中國繪在地圖的中心,但圖上畫有五大洲:亞細亞、歐邏巴、利未亞(即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墨瓦蠟泥加(南極地方),中國只是五大洲的一小部分。雖然墨瓦蠟泥加洲之說是出於臆斷,不符合實際情況,但是,16世紀地理大發現的產物——五大洲的概念,是第一次被介紹入中國。因此,從地理的角度來說,利瑪竇的地圖向中國人介紹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將西方經緯度的概念傳入中國。16世紀中葉,歐洲已經使用平面投影法繪製地圖。在《山海輿地全圖》上標註了與中國傳統方格地圖不一樣的經緯線:緯線為平行線,經線則是曲線。利瑪竇還對經緯線的作用以及如何劃分作了介紹。他指出,經緯線是應該每度都要畫,這樣可以把世界各國或各地的位置畫在地圖的對應位置上。東西向的緯線為平行線,表示地球的長度,以赤道為緯度的起算線,向上數至北極為北緯,共90°。南北向的經線為曲線,表示地球的寬,自福島起算,繞地球一周為360°。利瑪竇在圖上標註的洲名、海名、地名等名詞,如亞細亞、歐羅巴、地中海、尼羅河、羅馬尼亞、羅馬、古巴、加拿大、南北極、地球、大西洋等,至今仍在使用。

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也包含有中國的測繪成果,是16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馮應京在《兩儀玄覽圖》序中說:「即如中國聖人之教,西土固未前聞,而其所傳乾方先聖之書,吾亦未之前聞。乃茲交相發明,交相裨益,惟是六合一家,心心相印,故東漸西被不爽耳。」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兩儀玄覽圖》中,標有許多中國和亞洲的地名,這在利瑪竇以前的西方世界地圖中是不具備的。在這兩幅圖的亞細亞洲中部,突出地標有「大明」、「大明海」,又畫有長江、黃河及黃河源星宿海,以及長城、女真、遼東奴兒乾等。因此,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兩儀玄覽圖》,是當時較為完備的世界地圖。利瑪竇不但將世界地圖介紹給中國,同時也將中國地圖介紹給歐洲。1574年,利瑪竇將收集到的各種中國地圖集寄往羅馬。1588年,又用拉丁文譯註了一幅中國地圖。

地圖以外,介紹西方地理知識的重要著作有明末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撰寫的《職方外紀》和清初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撰寫的《坤輿圖說》。

艾儒略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在北京傳教,天啟三年(1623年)在楊廷筠的幫助下撰述並出版《職方外紀》,為第一本介紹西方地理學知識的著作。萬曆時,龐迪我、熊三拔曾翻譯西文地圖兩幅,龐迪我同時撰寫了圖說。艾儒略是在龐迪我圖說的基礎上加以增訂成書。《職方外紀》全書五卷,也有版本為六卷。

卷首有《萬國全圖》,有的刻本還有《北輿地圖》、《南輿地圖》,艾儒圖特別為這些圖寫了《五大洲總圖界度解》一文,介紹赤道、經緯度等知識,並說明了為什麼要畫兩組世界地圖:「但地形既圓,則畫圖於極圓木毬,方能肖像。如畫於平面,則不免或直剖之為一圖,或橫截之為兩圖。故全圖設為兩種:一長如卵形,南北極居上下,赤道居中;一圓如盤形,南北極為心,赤道為界。」各卷卷首附有該洲的地圖。

卷一為亞細亞,主要介紹了除中國、朝鮮等國以外的其他亞洲國家。卷二為歐邏巴,主要介紹了以西巴尼亞(西班牙)、拂郎察(法國)、意大理亞(義大利)等國,對歐洲的建築、服飾、飲食、婚姻、宗教、軍事、教育、稅收及法律等方面做了介紹。卷三為利未亞,介紹了阨日多(埃及)等國以及非洲地理和風土人情。卷四為亞墨利加和墨瓦蠟尼加。亞墨利加即南、北美洲,並首次向中國人介紹了閣龍(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過程。墨瓦蠟尼加指南太平洋的一部分島嶼和南極洲,因而「其人物、風俗、山川、畜產與夫鳥獸蟲魚,俱無傳說。即南極度數、道里,遠近幾何,皆推步未周,不漫述,後或有詳之者」。卷五為四海,介紹了主要海洋名稱、海島、海洋動物、海產、海狀、海舶、海道等。海道介紹了從歐洲至中國的兩條航路:一是繞非洲南端好望角,經印度洋向東,然後經東南亞北上;一為經大西洋至美洲,再經太平洋向西。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懷仁撰述的《坤輿圖說》出版。該書為上、下兩卷。上卷總敘世界自然地理,包括坤輿圖說、地體之圓、地球南北兩極、地震、山嶽、海水之動、海之潮汐、江河、天下名河、氣行、風、雲雨、四元行之序並其形、人物等。下卷為五大洲敘說,包括各國的風土人情和名勝等。最後附以四海、海狀、海族、海產及海舶等。上卷多采自利瑪竇之說,下卷及附錄均采自《職方外紀》。但也有不少增補、改進之處,如對地震的成因、潮汐及滄海桑田變遷等自然現象均有新的闡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