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火炮、西學與使團——明末清初中國與歐洲的交流 2.「紅夷大炮」與西方火器的傳入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和火器。歐洲人在14世紀前期,從阿拉伯人那兒學到了製造和使用火藥、火器的方法。從此,歐洲國家的火器製造逐漸超過了中國。16世紀初,西方的火器開始傳入中國。

最先到達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歐洲人是「佛郎機」人。佛郎機一詞,最初是阿拉伯人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耶穌會士艾儒略在《職方外紀》中記作「拂郎察」:「以西把尼(即西班牙)東北為拂郎察,南起四十一度,北至五十度,西起十五度,東至三十一度,周一萬一千二百里。地分十六道,屬國五十餘。其都城名把理斯。……因其國在歐邏巴內,回回遂概稱西土人為拂郎機,而銃亦沿襲此名。」由此看出,佛郎機原指今日的法國一帶。阿拉伯人則將歐洲人或西方基督教徒全部稱作佛郎機。明朝人受前來經商的阿拉伯人的影響,也用了這個稱呼,並且將西洋火炮也稱作法郎機。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葡萄牙人以朝貢為名,乘坐裝備有新式火炮的蜈蚣船進入廣東沿海地區:

初,佛郎機番船用挾板,長十丈,闊三尺。兩旁架櫓四十餘枝,周圍置銃三十四個。船底尖,兩面平,不畏風浪。人立之處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撐駕,櫓多人眾,雖無風可以疾走。各銃舉發,彈落如雨,所向無敵,號蜈蚣船。

其銃管用銅鑄造,大者一千餘斤,中者五百餘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銃一管,用提銃四把,大小量銃管,以鐵為之。銃彈內用鐵,外用船,大者八斤。其火藥製法與中國異。其銃一舉放遠,可去百餘丈,木石犯之皆碎。

葡萄牙人突然駛入東莞縣,用火銃射擊,火力威猛。廣東省的海防官員注意到雙方兵器的差別,想到了改進武器這個問題。東莞縣白沙巡檢使何儒,在葡萄牙人船上抽稅時,見到兩個中國人——楊三、戴明。楊三、戴明因為長期和歐洲人在一起,所以知道造船、鑄銃以及製造火藥的辦法。何儒將這一情報彙報給廣東巡海道汪鋐。汪鋐就給何儒下達了一道指令:策劃楊三、戴明回來鑄造火炮,同時給這兩人以重獎。何儒就派了一個人,裝扮為賣酒米的小商販,秘密地與楊三聯繫上。楊三等人非常樂意回來。雙方約定後,何儒就在深夜駕駛著一艘小船,將兩人接了回來。由此,明朝開始製造新型火銃。

嘉靖元年(1522年),明軍在廣東新會縣西草灣戰勝葡萄牙別都盧所率戰艦,奪得葡萄牙人的火炮,便命名為佛郎機。這種炮以鐵或銅鑄造,「長五六尺,巨腹長頸。腹有長孔,以小銃五個,輪流貯葯,安入腹中放之。銃外又以木包鐵篐,以防決裂。海船舷下,每邊置四五個於船艙內,暗放之,他船相近,經其一彈,則船板打碎,水進船漏。以此橫行海上,他國無敵」。明軍將佛郎機放到校場(演兵場)進行試驗,這種佛郎機的有效射程在百步左右。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明朝在南京鑄造佛郎機,所需工匠均從廣東抽調而來。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南京開始仿造蜈蚣船,「置佛郎機其上,以便衝擊,擇民壯軍人習水戰之法」。並由原任廣東白沙巡檢使、因功升任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主簿的何儒,在操江衙門負責監造。

明朝中後期,北部邊境為國家軍事重鎮,設有九鎮,亦稱九邊,也就是九大軍區,以防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內侵。嘉靖九年九月,已經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的汪鋐,上書嘉靖帝,建議在九邊地區使用佛郎機:

國家於江北沿邊各設重鎮,如甘肅、延綏、寧夏、大同、宣府,每鎮官軍不下六七萬人,又設墩台城堡,其為守御之計,似無不周。然每當虜入,卒莫能御,損傷官軍動以千百計。此其故何也?蓋墩台初無遏截之兵,徒為瞭望之所。而城堡又多不備,所執兵器不能及遠,所以往往覆敗。為今之計,當用臣所進佛郎機銃。小如二十ã以下,遠可六百步者,則用之墩台,每墩一銃,以三人守之。大如七十ã以上,遠可五六里者,則用之城堡,每堡三銃,以十人守之。五里一墩,十里一堡,大小相依,遠近相應,星列棋布,無有空闕,賊將無所容足,可以收不戰之功。

軍隊的武器裝備問題,都察院官員本可不管。對汪鋐的上書,嘉靖帝內心是欣賞的,「嘉其籌邊忠慮,命戶、兵二部再加議處」。兵部尚書李承勛贊同這個提議,認為「佛郎機手銃,誠為軍中利器,宜申飭各邊如所議,修墩堡,撥軍士給發教習,為守堡守墩之具」。嘉靖帝採納了這兩個大臣的提議,下令「各邊督撫諸臣,務率所屬盡心修舉,勿虛應故事,致誤邊防」。嘉靖十五年(1536年)九月,以銅鐵佛郎機銃2500副分發給陝西三邊。

明朝在對東北後金政權的戰爭中,不斷受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十萬明軍敗於遼陽,笨重的火炮被明軍拋棄在城外,落入後金之手。由此,後金擁有的銃炮的數量,一舉超過明軍。十月,徐光啟在通州總理練軍事務,提出十議,建議購西炮招募西炮手練習,被扣壓不報。於是,徐光啟自行派人到澳門購買大鐵銃四門,並請來葡萄牙炮兵長官四名,通事六人。明朝對這些使用鐵彈的葡萄牙、英國銃炮稱之為「紅夷銅銃」、「紅夷鐵銃」。這些銃炮「大者長一丈,圍三四尺,口徑三寸,中容火藥數升,雜用碎鐵碎鉛,外加精鐵大彈,亦徑三寸、重三四ã。彈制奇巧絕倫,圓形中剖,聯以百練鋼條,其長尺余,火發彈飛,鋼條挺直,橫掠而前,二三十里之內,折巨木,透堅城,攻無不摧」。與「佛郎機炮」相比,「紅夷大炮」射程更遠,命中率高,殺傷力大,附有瞄準器,其炮彈為實心鐵彈。此後,有11門大炮運至關外寧遠城。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率大軍進攻寧遠,守將袁崇煥下令大炮連續轟擊,擊斃擊傷後金官兵達數千名,努爾哈赤首嘗敗跡。天啟皇帝封紅夷大炮為「安邊靖虜鎮國大將軍」。

崇禎四年(1631年),徐光啟又提出了建立一支使用西方火器的精銳部隊的設想:「每一營用雙輪車百二十輛,炮車百二十輛,糧車六十輛,共三百輛。西洋大炮十六位,中炮八十位,鷹銃一百門,鳥銃一千二百門,戰士二千人,隊兵二千人……遇大敵,先以大小火器更迭擊之;敵用火器,則為法以衛之;敵在近,則我步兵以出擊之;若鐵騎來,直以炮擊之,亦可以步兵擊之。」徐光啟計畫設立如此規模的火器營共15個營、6萬人。此時,登萊巡撫孫元化下屬的部隊擁有佛郎機炮20餘位,西洋炮300餘位,每位重二三千斤,並且擁有一批能熟練使用西洋火炮的槍炮手。

但是,意外發生了。就在崇禎四年這一年,後金軍進攻關外大凌河城,孫元化派下屬登州游擊孔有德率師援遼。孔有德率師到達吳橋縣時嘩變,返回山東。第二年,孔有德叛軍攻破登州,城中西洋大炮皆被叛軍奪取。崇禎六年(1632年),孔有德叛軍通過海路投降後金,明軍最為先進的大炮由此落入後金的手中。

也是在崇禎六年,努力想建立一支近代化軍隊的徐光啟病逝。建造西洋火炮的任務,就由耶穌會士湯若望承擔。湯若望在皇宮旁的鑄炮廠里,經過多次試驗,終於製造出40斤重的大炮20門,以及小型炮5門。後來,又試製成功一種長炮。崇禎十三年(1640年),湯若望因督造戰炮有功而受朝廷嘉獎。清兵佔領北京後,耶穌會士畢方濟、龐天壽等人,仍積極幫助南明政權購買西式火炮和火器。但是,西式大炮最終沒能挽救南明政權。

後金在多次遭受明軍紅夷大炮的打擊後,皇太極命額駙佟養性帶領一批漢人工匠製造這種西洋大炮。因滿人忌諱「夷」字,就稱紅夷大炮為「紅衣大炮」。天聰五年(1631年,明崇禎四年),第一批紅衣大將軍炮製造成功:「鐫曰:天祐助威大將軍,天聰五年孟春吉旦造,督造官總兵官額駙佟養性,監造官游擊丁啟明,備御祝世蔭,鑄匠王天相、竇守位,鐵匠劉計平。」兩年後,明朝叛將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先後投降後金,帶來了數十門西洋大炮,以及一批經過葡萄牙人訓練的炮手,極大提高了後金軍隊的戰鬥力,明軍原先擁有的火器優勢不復存在。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禎九年),後金改稱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在攻城戰中,清兵的紅衣大炮發揮了極大作用。由於紅衣大炮在攻城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因而對官兵的獎賞相應被減少:「凡用雲梯攻下府城者賞五人,為首者銀五百兩,次三百五十兩……用紅衣炮攻下城者,不分府、州、縣、衛、所,俱賞三人,為首者銀二百兩,次一百兩,又次五十兩。」

清兵雖然極為重視紅衣大炮,但在日常管理中也有失誤之處。順治六年(1649年)夏季的一天,在北京金水橋前,拜禪妻和賴氏兩個女人在金水橋前放鵝。閑得無聊,就坐在紅衣大炮炮繩堆上抽煙。沒想到,煙上的火星落在炮繩上,竟然延燒成一場大火,燒掉了堆在那兒的三萬三千八百餘ã炮繩,並且將旁邊的二百餘輛炮車、一百二十餘間倉房也連帶燒到,損失總價值在二千零三十餘兩白銀。而當時一省的布政司衙門,左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