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陸通,貢賦等——隋唐時期的海內外交通 2.廣州的「通海夷道」及與阿拉伯的交流

廣州港,即秦漢時期的番禺港。地處珠江三角洲北部的邊緣,自然條件優越,「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於何不有。海怪魚鱉,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派鄱陽太守步騭為交州刺史,佔領嶺南。步騭來到番禺,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遷交州治番禺。從此,番禺成為嶺南的交通中心。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嶺南地區人口有所增加,孫權考慮到嶺南地區幅員過大,將交州一分為二,新置廣州。不久,又合二為一。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再次將交州一分為二,合浦以北為廣州,治南海郡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市老城區)。此後,隨著國際航運業的發展,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西亞的海上航路逐步開通,東晉南北朝時期,廣州港已經呈現出繁榮景象。法顯等僧人從西域取經歸來,也是從印度通過海路回到廣州。

唐朝的廣州港,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第一大港。從公元7世紀30年代開始,阿拉伯人以伊斯蘭教為旗幟,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戰爭,建立了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食國。大食國疆域遼闊,重視航海交通,海船能夠直接航行到中國沿海。公元9世紀,阿拉伯地理家伊本·胡爾達茲比赫記載了從沿海路到達中國,在中國境內從南向北的四大港口:「從栓府至中國的第一個港口魯金(Lūqin),陸路、海路皆為100法爾薩赫。在魯金,有中國石頭、中國絲綢、中國的優質陶瓷,那裡出產稻米。從魯金至漢府(Khānfu),海路為4日程,陸路為20日程。漢府是中國最大的港口。漢府有各種水果,並有蔬菜、小麥、大麥、稻米、甘蔗。從漢府至漢久(Khānju)為8日程。漢久的物產與漢府同。從漢久至剛突(Qāntū)為20日程。剛突的物產與漢府、漢久相同。中國的這幾個港口,各臨一條大河,海船能在這大河中航行。這些河均有潮汐現象。」文中的魯金,即唐代交州的龍編,在今越南河內一帶。漢府即廣州。漢久可能是福建泉州一帶。剛突即揚州江都縣。

唐貞元年間,宰相賈耽整理了一份唐朝至周邊國家的路程記。從唐朝的邊境出發,通往各鄰國的主要路線有七條,其中第七條為「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載了從廣州港出發,前往南洋、阿拉伯的路程(括弧內的文字為作者所加,下同):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九龍西南屯門),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海南東北海上的七洲列島)。又南二日至象石(今名獨珠山,在海南東南)。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越南占婆島),山在環王國(即林邑,在越南南部)東二百裏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越南歸仁燕子岬)。又一日行,至門毒國(越南歸仁)。又一日行,至古笪國(越南芽庄)。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越南藩朗)。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越南南部崑崙島)。又五日行至海硤(新加坡馬六甲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馬來半島南端及新加坡一帶),南岸則佛逝國(蘇門答臘東南部)。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今爪哇),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祇國(約今不羅華爾群島中的一島),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個羅國(馬來半島西岸吉打)。個羅西則哥谷羅國(馬來半島克拉地峽西南)。又從葛葛僧祇四五日行,至勝鄧洲(蘇門答臘島北部棉蘭一帶)。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國(蘇門答臘島北部大鹿洞一帶)。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洲(尼科巴群島)。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斯里蘭卡),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南印度)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印度西南部奎隆一帶),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印度)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拔䫻國(印度北部布羅奇),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䫻國(巴基斯坦卡拉奇東),其國有彌蘭太河,一曰新頭河(印度河),自北渤昆國來,西流至提䫻國北,入于海。又自提䫻國西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波斯灣阿巴丹附近),一曰羅和異國,國人于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烏剌國(伊拉克巴士拉以東奧布蘭),乃大食國之弗利剌河(幼發拉底河),南入于海。小舟泝流,二日至末羅國(巴士拉),大食重鎮也。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城(巴格達)。

自婆羅門南境,從沒來國至烏剌國,皆緣海東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其西最南謂之三蘭國(約在東非海岸一帶)。自三蘭國正北二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設國(約今葉門一帶)。又十日行,經小國六七,至薩伊瞿和竭國(今阿曼東北沿岸一帶),當海西岸。又西六七日行,經小國六七,至沒巽國(阿曼蘇哈爾港)。又西北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拔離謌磨難國(約沙烏地阿拉伯東海岸)。又一日行,至烏剌國,與東岸路合。

這份路程明確記載唐朝通往阿拉伯的航線,是從廣州起航,向南經珠江口的屯門港,然後折往西南方向,經海南島東北角附近的七洲洋,到達今越南東南部的海面,再南經馬來半島湄公河口,通過新加坡海峽抵達蘇門答臘島。由此經爪哇、馬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抵達斯里蘭卡和印度半島南端。再沿印度西海岸到達波斯灣的奧波拉港和巴士拉港。這條航線聯結了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幾大地區,是唐朝通往外國最長的海上航線,約達1.4萬公里。

廣州與東南亞國家的傳統貿易也得到了加強。據考證,唐朝從廣州至南海各國的航線,主要有以下數條:1.從廣州經東南亞、斯里蘭卡、阿拉伯至波斯灣;2.從廣州經東南亞、斯里蘭卡至伊拉克;3.從伊朗經斯里蘭卡、東南亞至廣州;4.從斯里蘭卡經爪哇、越南到廣州;5.廣州至東南亞之間。當時東南亞與廣州有經常性貿易往來的國家有:林邑、真臘、丹丹、盤盤、墮和羅、赤土、驃國(緬甸)、室利佛逝、墮婆登(在今蘇門答臘)、訶陵(爪哇)、波斯、大食、婆利、印度、罽賓、師子國、大秦國等。天寶九年(750年),「江中有波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葯、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師子國、大石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往來居住,種類極多」。「其海外雜國,若躭浮羅、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臘、干陀利之屬,東南際天地以萬數,或時候風潮朝貢,蠻胡賈人舶交海中。」

廣州港的外港有屯門、波蘿廟兩處。屯門在今香港新界青山灣,港口坐北朝南,九逕山與青山分布東西,大嶼山為其屏障。波蘿廟在今黃埔南崗廟頭村,又作古斗村、扶胥鎮,進出港的船舶均在此停靠,參拜海神,祈求神靈的保佑。內港有光塔、蘭湖等碼頭。光塔碼頭在今廣州光塔街一帶,靠近蕃坊。光塔就是為引航所建。清乾隆年間,曾在光塔南側地下挖出洋舶。蘭湖碼頭在今流花湖公園一帶,當時為廣州內河航運的重要碼頭,南海縣署就建在附近。

隨著廣州港海上交通的發展,嶺南與內地的物資交流日益增多,「海外諸國,日以通商,齒革羽毛之殷,魚鹽蜃蛤之利,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但廣州與內地的交通只有兩條路線,一條是通過騎田嶺至湖南郴州,另一條是經大庾嶺到江西贛州。秦在大庾嶺上設橫浦關,為內地通嶺南道路之一。但是這條道路險要難行,「初,嶺東廢路,人苦峻極行」。山路險阻,運輸貨物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力背負,「故以載則曾不容軌,以運則負之以背」。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十一月,朝廷命張九齡開闢大庾嶺新路。新建的大庾嶺道沒有從秦漢的小梅關經過,而是在小梅關以東的隘口另闢新道,使得里程縮短,路況條件改善,可以容數輛車並行,「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轉輸以之化勞,高深為之失險。於是乎鐻耳貫胸之類,殊琛絕贐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沿途建有驛站、驛館,內地與嶺南的人員和物資得以較為便捷地來往和交流,構成了長安——洛陽——汴河——淮河——江南運河——杭州——錢塘江——常山——玉山——信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通道——湞水——北江——廣州的南北水陸交通要道。這些因素,使廣州港成為唐帝國四大海港中的最大一個。

唐代廣州港的對外貿易範圍已經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也超過其他各個港口,前來經商的外國商船日益增多。唐大曆年間,由於馮崇道之亂,每年至廣州的外國商船,一年只有四五艘。大曆四年(769年),李勉任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觀察使,平定叛亂。李勉為官清廉,當有外國船舶入港時,並不上船「檢閱」。次年,來廣州的外國船舶增至四十餘艘,一說增至四千餘艘。「南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安南、廣州。師子國舶最大,梯而上下數丈,皆積寶貨。至則本道奏報,郡邑為之喧闐。」這些外國遠洋船上專門飼養有信鴿,萬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