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馳道、絲路與樓船——秦漢時期交通的開拓 2.秦始皇威服海內的四次東巡

秦朝以武力統一了六國,但六國的舊貴族還存在,民眾的反秦活動時有發生。秦始皇在政治上加強對各地的控制,實行郡縣制是辦法之一。在當時傳媒方式與信息傳播較為落後的情況下,皇帝的出巡,也是向民眾宣傳秦政權政治權威的有效手段之一。另外,秦與六國之間,雖然士大夫階層早已有多種形式的流動,但各國或各地區間的思想文化與風俗差異極為明顯,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這種差異有著非常生動的敘述。孔子周遊列國向西走,是為了傳播自己的學說,秦始皇巡遊往東行,是為了融合東西部之間文化的差異。從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開始,秦始皇「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四次東巡。

秦始皇第一次東巡的路線是:從都城咸陽出發,沿渭水南岸東行,出函谷關(河南靈寶縣北),經三川郡(河南洛陽)、東郡(河南濮陽)、薛郡(山東曲阜)至濟北郡(山東泰安)。秦始皇在此游鄒嶧山(山東鄒縣東南)、泰山和梁父山後,沿淄水直抵齊郡(山東淄博臨淄),東達腄縣(山東煙台福山),游芝罘山(山東煙台芝罘島)、成山(山東榮城成山角)。回途時,經膠東郡(山東即墨)、琅邪郡(山東膠南)、東海郡(山東郯城北)、泗水郡(江蘇沛縣)、九江郡(安徽壽縣)、衡山郡(湖北黃州),浮江至南郡(湖北江陵),自此折北經南陽郡(河南南陽),西入武關,返咸陽。秦始皇此行,主要是辦了三件大事。首先是泰山封禪。春秋戰國時期,在齊魯人的心目中,泰山是最高的山,人間的帝王應該到最高的泰山去祭上帝,表示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祭稱之「封」,在泰山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的祭謂之「禪」。秦始皇這樣做,一方面表示認同齊魯文化,另一方面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功德。在刻石中,秦始皇宣稱自己「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第二是在琅邪郡時,感覺很好,「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復十二歲。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在琅邪台刻石中,秦始皇宣傳了秦朝疆域之廣:「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第三是派徐福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人。

在這次東巡中,也有幾件事情打擊了秦始皇的自信心。一是在泗水郡彭城縣(江蘇徐州),秦始皇「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周鼎象徵著九州(天下),也象徵著天子的權力。秦始皇雖得天下,但未能得到周鼎,形象受損。二是在長沙郡,在湘山(君山,一作洞庭山)一帶欲渡洞庭湖時,「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這場大風,似乎也是對秦始皇權威的某種挑戰。

次年,秦始皇再次東巡。這次的路線,與上次相同。回程時,改從琅邪折向西北,沿漳水河谷向西,經上黨郡返回咸陽。休息了兩年後,秦始皇於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第三次東巡。這次出巡的目的地,是秦版圖的東北部。具體路程是:東出函谷關,經三川郡、河內郡,北向經邯鄲郡(河北邯鄲)、巨鹿郡(河北平鄉西南)、恆山郡(河北石家莊北郊東古城)、廣陽郡(北京西南)、右北平郡(天津薊縣),抵碣石。回程經漁陽郡(北京密雲西南)、上谷郡(河北懷來東南)、代郡(河北蔚縣)、雁門郡(山西右玉南)、雲中郡(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向南經上郡(陝西榆林東南),返回咸陽。秦始皇此次所經之地,為黃河中下游地區,原先屬魏、韓、趙、齊等國,因而築有不少妨害交通的城郭和「以鄰為壑」的堤防,秦始皇下令「壞城郭,決通堤防」,有利於改善交通條件。回程所經,是秦朝的北部邊境地區,秦始皇的目的是為了考察邊防。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秦始皇開始了他的第四次東巡,也是他的死亡之旅,隨行的有左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等一大批隨從。這次巡行的是秦版圖中的東南部,從咸陽出發,過武關,沿丹水和漢水流域南行,十一月至雲夢澤(洞庭湖一帶)。在九疑山祭祀虞、舜後,乘船沿長江東下,入會稽郡,經丹陽(江蘇南京東南小丹陽),至錢唐(浙江杭州),渡錢唐江,至會稽縣祭大禹。歸途經吳縣(江蘇蘇州),從江乘(江蘇句容北)渡長江,在揚州附近取道邗溝沿岸至琅邪、成山,經臨淄西返。行駛到平原津(山東平原南)時,秦始皇身染重病。七月丙寅,在沙丘平台(河北廣宗大平台)死去。李斯將秦始皇屍體載入轀涼車中,運回咸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