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不滿

與夏侯蘭關係再好,田信也不可能讓夏侯蘭一張嘴來傳話。

一些事情可以口頭傳達,一些事情必須書面交待。

關羽細細審視田信的書信,一如既往的直白:「近年來所恨之事寥寥無幾,當年未能一舉吞吳,恨事也,常引以為憾,胸臆不能舒張。為交廣二州長治久安,晝夜思慮,方有良策。非我,無人能施展。」

「漢口之敗,事已至此,愁之無用。」

「自與曹操爭漢中以來,荊州吏士無歲不戰,民間稅租、徭役繁重,生計艱難。」

「不若精簡吏士,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三年得關隴,五年平河北,十年定天下,此人力之所極致也。」

「欲速則不達,如今形勢不可強求。若再遇阻生變,天下形勢必生詭變,悔之晚矣。」

不能再吃敗仗,人力、物力合理利用,還有滾雪球,十年平定天下的機會。

這是田信的預估,跟自己的預判接近……這個預估有一個前提,必須要進一步給田信鬆綁。

不僅有田信的信,還有一封夏侯蘭途徑湘關,留守此處的北府護軍、侍中廖立發來的信,關羽也一併審閱,想知道這人是個什麼說法。

「昔,上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更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為全益州,上征漢中,戰事兇險,益州為之疲敝;宋公起伐襄樊,孫權背盟來襲,敗而徒附。」

「來年孫權又反,上起兵東征。時軍民生計困頓,勢難持久。若非陳公中流擊楫,則覆袁本初之舊轍,與官渡無異焉,徒增敵國笑柄。」

「後又北伐,民生多艱。然兵卒喧嘩兵戈諸事,揮刀舞劍言論洶洶,不容異論。」

「今敗漢口,實系塞翁失馬,望公明鑒。」

關羽越看廖立的信,臉色越難看。

田信不肯回來,是事出有因;當年把田信撤回來,別說田信引以為憾,就連自己也時常懊悔。

反正自己喊了,田信不肯回來,誰又能有本事把田信從交廣二州請回來?

可廖立這算什麼事?

固然,廖立是漢侍中,屬於中樞決策的重臣,別看江都朝廷里有一大幫官員,其實真正拿主意的就幾個人。

首先是遷來的尚書令黃權,政令、各種調令能否發布,必須經過黃權點頭,類似一票否決權,黃權的權柄極重。

其次是侍中、江都尹李嚴;侍中、左護軍馬良;侍中、北府護軍廖立。

其他公卿各有司職,而這三位侍中,再算上同樣侍中加官的關平、張苞、田信,才有議政之權。

議政是討論、變革、改益的權力,這六個侍中議政,屬於內廷的廷議,可以視為劉備的處理意見;廷議之後,再加上公卿百官等外朝朝臣的朝議,一致通過就能從尚書台發布天下。

廷議、朝議,尚書台,這是一個標準流程。

張飛、馬超不參加朝廷、尚書台工作,現在朝廷權力就握在劉備、關羽、諸葛亮這三人之手;這一層之外,就是侍中內廷、公卿外朝,以及尚書台這三個機構。

廖立只要還是侍中,那他手裡就有一票。

可看看廖立的言論,先是誹議劉備當年救援荊州,引發湘水之盟、張魯降曹……換言之,人家就沒正眼看過自己。

湘水之盟時,自己表現不佳,廖立表現的也不好;可廖立緊接著又不斷散布反戰言論。

將主戰派歸類於『揮舞刀劍的兵卒武夫』,這不是把絕大多數人罵了一遍?

很遺憾,田信這個最能打的人,反而不算主戰派,除了襄樊之戰、攻滅徐晃、張遼之戰,再其他的戰鬥,田信都是被動參戰。

關羽越想越氣,當初廖立怎麼就被瑞獸打斷一條腿,兩條腿全打斷才好。

強忍著怒意,關羽對田信、廖立分別書寫回信,隨後將兩人書信,及自己回信交給主簿謄抄入檔。

不僅要入檔,還要不遠千里發給劉備。

重要的書信,還發表如此立場明確的言論,必須要上報。

處理了這些事情,關羽才接見夏侯蘭。

許多不能落在紙面的信息,可以從嘴裡轉述。

關羽先是表達不滿:「定國重傷,輕重傷吏士不下兩千人。孝先醫術冠絕當世,我欲使他救治燒傷吏士,他何故推辭?南征交廣二州已是定局,何須他親勞?青華有孕,他何不藉機歸來?」

夏侯蘭想了想,挑選重點回答:「大將軍,末將出行前從龐巨師處獲知一事,陳公得聞漢口之敗水師覆沒以來,數日飲食寡淡。」

見關羽沒什麼表示,夏侯蘭繼續說:「陳公負氣多矣,今又為傷亡吏士而傷懷,實不該再迫使陳公奔波。嶺南廣袤,陳公又有御獸異能。末將恐陳公雲遊山野,難覓蹤跡。」

見關羽還是沒一點反應,夏侯蘭稍稍停頓又說:「至於燒傷吏士……陳公若知曉此事,自會搜尋藥方。然不曾告知末將……或許陳公亦無良策。」

說到這裡見關羽面有惱怒不快之色,夏侯蘭識趣閉口。

就燒傷來說,等田信知情,配置藥方送到江都、前線,再尋找藥材什麼的,幾乎來不及。

何況,田信不見得知曉這回事……看關羽神情變化,也就一時嘴快,拿燒傷的吏士說事。

以當下的燒傷救護手段來說,大面積燒傷幾乎是不治之症。

想讓田信回來救護關平,這種話有些說不出口。

關羽猶豫遲疑,還是沒忍住:「孝先可知定國重傷?」

「應是不知。」

夏侯蘭口吻確定:「末將來時,審閱前後文書,並無前將軍負傷之事。況且……陳公也明言不願無故奔波。大將軍也知陳公素來耿介,言辭直銳,傷人於不經意間。以末將來看,今後陳公做事自有主張,已非情誼所能動。」

關羽默然,拿起摺扇抖開輕輕煽動,起身在屏風前踱步:「何以見得?」

「陳公已有明言,末將不便轉述。」

夏侯蘭說著抬起頭,花白鬍須抖動,一雙眼睛明亮亮:「大將軍,陳公實不忍吏士亡故。」

「唉。」

關羽長嘆一聲,轉而言他:「想來他還不知陸伯言、張惠恕做下的好事,可有發往北府書信?」

「並無書信,也無口信。」

夏侯蘭神色坦然:「大將軍若無調令,末將明日拜訪衛將軍後,就要返回嶺南。」

大將軍府作為最高的軍政機構,堵在中間,田信與北府的公文流轉,會在大將軍府繞一圈。

北府公文有朱印信箋抬頭,發給田信的公文編號是前後連貫的,北府公文往來目前受大將軍府監察。

陸議做事情自然不可能在公文上留下紕漏,沒有給田信彙報過、請示過相關事件,只是加強了內部警惕;與賀齊聯結,也是正常策反敵將的行為,別人能做,難道陸議就不能做?

張溫拒絕征拜廷尉卿,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漢末這種事情就很常見,正常的養名、辭讓流程。

你如果非要把張溫的拒絕理解為不滿……那也是可以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