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篇 第三章 京·師——國都的確立與轉移

一個王朝建立之後,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便是首都應該確定在全國範圍內的那一個地理位置或者說區位上。從宏觀的方面而言,這個位置必須是最有利的,其他地點都不如它。從微觀的方面而言,這個地點的地理環境又適宜建設都城。

在中國古代,「京」特指的是大面積的向陽高地,「師」是軍隊的駐地,「京師」連稱,則是因為一般是在高地處駐有重兵。而把國都稱為京師,顯然是因為國都一般都駐重兵把守。可見國都的確定、防守,或軍事原因是十分關鍵的一點。事實上,古代都城的選擇,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選擇易守難攻之地。至於其他方面的考慮則都是在這之後。

1.定都之議

楚漢相爭,漢王劉邦靠著良將謀臣的支持最終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建立了西漢王朝。馬上得天下,自然不能馬上治天下。政權甫一建立,首要的任務自然是確定行政管理的中心。而助劉氏得天下的將士,多為山東人氏。秦漢時以崤山為界,其東皆為山東,與今天並不相同。他們當然願意衣錦還鄉。因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的洛陽自然成為將士們的首選:這裡既是天下之中,又離老家豐沛較近。看來,劉邦定都洛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不料,劉邦此時卻有些猶豫不決。為什麼?原來定都洛陽固然可以憑藉交通便利管理疆域廣大的西漢帝國。但是,此時漢王朝立足未穩,天下未定,東有異姓諸侯,西有匈奴虎視眈眈,這時最需要考慮的是軍事安全。劉邦遲遲未決,顯然是考慮到了這一原因。

其實,這之前的古人早已意識到地理形勢在國都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左傳》中就有「國之大事,在祀在戎」。這裡的戎就是指軍事安全,意思是只有用兵力才能保障社稷,這是與祭祀同等重要的大事。而《易·習坎》中也有「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其實都是這個意思。因此,歷來選擇都城,其附近的山川形勢自然也就在考慮之內了。

因此,就在劉邦遲疑之時,婁敬就很巧妙地向他提出了建議。當時得知劉邦欲建都洛陽後,婁敬去見了劉邦。漢初並不像後來,劉邦雖已稱帝,但將士要想見他還是比較容易的。婁敬見到劉邦後,就問:「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高祖回答不錯,婁敬接著說:「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為什麼?劉邦不解道。婁敬接著分析。周室積德累善十餘世,才有歷年久遠,而高祖您本人之得天下,靠的是「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屍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這樣的狀況下,劉邦「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不僅婁敬認為不可,劉邦自己也深以為然。話說到此處,那麼,不建都洛陽,哪裡又是最佳的建都選擇呢?婁敬接下來給出了答案:建都關中。

婁敬是這樣分析關中建都的有利之處。他說:「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也。」婁敬在這裡雖也提到關中是天府膏腴之地,實際上著重在講秦地的地理形勢。秦為四塞之國,早在戰國時,蘇秦已經提出這樣的看法。唐人張守節對此作過解釋,他說:關中「東有黃河,有函谷、蒲津、龍門、合河等關;南山及武關、嶢山;西有大隴山及隴山關、大震、烏蘭等關;北有黃河南塞,是四塞之國。」這裡所說的黃河南塞是指戰國時秦昭襄王所修築的長城。這條長城由今甘肅岷縣起,經今陝西北部,一直達於內蒙准格爾旗,正位於黃河北河之南,故稱為黃河南塞。

正是因為關中地區有這樣的形勢,婁敬才提出這樣的建都建議。甚至婁敬還以與人搏鬥作為例子說服劉邦:

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有也。夫與人斗,不搤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在這裡婁敬所講的是關中的地理形勢,從經濟上這裡經過秦人的經營已有自足的可能,即「資甚美膏腴之地」;在軍事上是退則「四塞以為固」,進則「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

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助劉邦得天下的張良對定都的看法與婁敬幾乎完全一致。甚至他勸說劉邦的話也與婁敬差不太多:「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張良這是指關中的南、西、北三面都有崇山峻岭,可以阻隔外來武力的侵擾。而留出來的東方,有黃河與渭河以通東方,既可以藉以供輸關中,又可以在危急時刻順流而下,平定諸侯。這樣的話確實很能打動對局勢了如指掌的劉邦。即日他便下令西都關中。

婁、張兩人的話都說明了定都關中則可以控制全國形勢,既使山東叛亂而失去控制,靠著關中的險固與富饒,也可自我保全。所以建都於西安一帶,優於洛陽。從西漢的歷史來看,他們的這個預測是正確的。果然,在其後不久的漢初異姓諸侯之亂以及劉邦的孫子景帝時爆發的吳楚七國之亂,都是起初叛軍聲勢很大,但不過數月,就被中央王朝徹底平定。可見,儘管秦漢的對手不同,但他們一致的是都要面對來自東方的威脅:秦國要對付的是東方六國舊貴族的潛在危險,西漢初期要對付的是東方各諸侯的割據勢力。以控內而言,建都關中是當時最合理的選擇。事實上,這一點不僅秦漢時如此,就是秦漢之際時也如此。當年項羽推翻秦王朝後,謀士韓生也對項羽說過婁敬類似的話。只可惜項羽目光短淺,仍然要回到離自己老家較近的彭城去建都,最終的結果是被從漢中起家的劉邦擊敗。

上述婁、張關於定都的議論還僅就關中內控全國的形勢出發。事實上,就御外的角度看,秦與西漢時期最強大的外敵是西北的匈奴。首都建在關中還有利於抗擊匈奴。秦代據之收復河套地區,又佔據黃河以南地區建設新秦中,深度打擊了匈奴勢力。漢初雖然國力不強,只能以和親政策與匈奴周旋。但漢武帝以後,國力強盛,以關中為基地而打擊匈奴於西北,取得了壓倒的優勢,不但建設河西五郡,超越秦國疆域,而且開闢西域地區,將今天新疆地區的大部分納入版圖之中。這時的長安就不再過於西偏,而比過去相對靠近全國領土的中心了。

其實,關於定都的爭論與猶豫,不只出現在西漢初年,後代也有多次這樣的兩難。唐代初興,北方的突厥勢力正強,渭河岸邊常有胡騎巡睃。唐朝的一些勛臣策士對長安的安全沒有信心,提出遷都。唐高祖竟然接受了這樣的建議,打算遷到南山以南。這時秦王李世民站出來堅決反對,才最終打消了這一念頭。李世民之所以能力排眾議,除了考慮到自己的實力外,更多的也是考慮到關中的地利,並且只有積極組織抵抗,才能鞏固邊防,長治久安。

明代初年也曾有過這樣的游移。燕王朱棣久居北方,在對蒙古人的作戰中,深知北方的蒙古人是威及國家安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他與建文帝爭奪帝位成功後,毅然決定遷居北京。因為留在南京,一方面會受到帝都舊有勢力的制約,更主要是對北方邊防不再施行有效的控制。國都緊鄰勁敵,就不可能稍事麻痹,不敢有絲毫懈怠,以免養癰遺患,為害無窮。上面這些例子就引出了在國都確立中最重要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國都選址大約遵循哪些原則?

從政治地理角度來看,適宜建都的地點一般有這麼幾個層次的考慮:一是在全國領土範圍內的地理區位如何;二是建都地點本身的地理環境,包括自然條件與人文基礎。事實上,在第一層次中的考慮又可以區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選擇全國的地理中心或是有利的控內御外的位置,二是與統治集團的發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則。

從最簡單最普通的思路而言,作為一國的政治中心應當位於國家的地理中心位置上,以便於對全國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如戰國末年成書的《呂氏春秋·慎勢》就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這裡的國就是都城的意思。這是天下統一之前人們關於首都定位的基本思路。類似於《呂覽》上述的話還有很多,如《荀子·大略》中也說:「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這又有所提升,也就是從禮制出發來說明天下之中的重要性。還有就是《管子·度地》中的話了:「天子中而處,此謂因天之固,歸地之利。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

其實,以地理中心為首都的思想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思路,並沒有什麼玄虛的地方。而從中國都城建設的歷史來看,在唐代以前由於政治經濟重心統一在黃河流域,宏觀一點說,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區。如果學術一些,這就是政治地理學中的核心區。什麼是三河地區?司馬遷曾對這一地區有過解釋:「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也就是說,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