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3.三種類型的府制

唐朝除了在全國範圍內劃分為道之外,還確立了府制。這是地方行政區劃的一種新創舉,對後世府制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按照府的形勢與地位,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下面就讓我們來分別看一下它們的各自情況。

第一種,京、都及行在所設置的府。從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起,凡是京、都所在的地方,為了提高它們的地位,與普通的州相區別,而稱其為府。最早只有京師長安所在的雍州叫京兆府,東都洛陽所在的洛州稱河南府。後來,又把北都太原所在的并州稱為太原府,西都鳳翔所在的岐州稱為鳳翔府,南京江陵所在的荊州稱為江陵府。還將皇帝到過的地方也升為府,如蒲州升為河中府、華州升為興德府、陝州升為興唐府、益州升為成都府、梁州升為興元府。這樣,到了唐代末年,一共出現了十個府。

府的長官稱為「牧」,由唐朝的親王掛名遙領,實際上主持府政的是「尹」。府尹之下的官員有少尹、司錄參軍事及六曹參軍事,這些官員職掌的事務與其他諸州相同,只是規格略微高一些罷了。

第二種,都督府。唐朝時主要設置在國內重要的地區。都督一職起源於東漢,到曹魏時已成為常設之職,並具有了都督區的雛形。東晉以後,都督兼任州刺史,兼管軍民,都督區也趨於穩定。到了北周時,都督又改稱為總管,唐代初年沿襲了這一舊制。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又改總管為都督,下轄數州,負責管理軍民兩政。都督辦理公務所在的州,稱為都督府,而將屬下的其他州稱為支郡。在武德中期還規定,凡是轄有十州以上的都督府,則稱為大都督府。到了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又將大字去掉,只留下朔方一州仍稱大總管府。據史書記載,貞觀十三年(639年),除了靠近京城附近的九州,全國的所有州縣分屬四十一個都督府。

到了景雲二年(711年),武則天又省並諸都督府,把全國境內的所有州縣,置於二十四個都督府的統轄範圍之內。都督除兼任一州的刺史外,還是所督各州的軍事長官,而且還把本應屬於按察使職權範圍內的監察刺史以下官員的工作交給了都督。由於當時有很多人對這一做法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樣一來會使得地方分權過重,不利於中央集權的統治。因此沒過多久,二十四都督府之制就被廢止了。

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按權力的大小把都督分為上、中、下三等,此時共有都督府四十個。後來隨著節度使的出現,都督的權力便被節度使替代,都督的名稱也就逐漸消失了。

第三種,都護府。唐時設置於沿邊要地,目的是為了加強對那裡的少數民族的統治。唐朝前期,國力強大,先後滅掉了東突厥、薛延陀、西突厥和高麗,使邊疆少數民族紛紛內附。為了有效地管理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唐朝統治者效仿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的先例,從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平定高昌設置安西都護府之後,到武則天當政時期,先後設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昆陵、濛池、北庭、安南等都護府。後來,隨著情況的變化,一些都護府被撤銷了,到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只剩下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等六個都護府了。下面,我們就來對這六個都護府的具體情況作一下介紹。

安東都護府:這是唐朝在東北邊境設置的都護府。朝鮮半島在公元4世紀,也就是我國東晉時期,已形成了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其中高麗位於半島的北部,新羅佔據了東南,而百濟則位於西南一隅。到了唐朝初年,情況依然是這樣。當時,高麗、百濟經常聯合起來,進攻新羅。新羅便轉向唐朝求救。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派兵前去攻打高麗。到了第二年,唐軍雖然連下高麗好幾座城池,但是在安巿(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遇到了高麗軍隊的頑強抵抗。加上唐軍又碰上了天寒糧少的難題,於是只得班師返回。

高宗時,繼續對朝鮮用兵。他採取了迂迴的戰略方針,先令蘇定方等人率兵,從成山(今山東半島東端)渡海,攻滅百濟。唐朝在其地設置了五個都督府,讓百濟人來擔任都督、刺史、縣令等官職。等到在百濟站穩了腳跟,唐朝便對高麗形成了南北兩面夾擊的態勢。

乾封元年(666年),高麗國內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高宗便趁機派李勣等率軍進攻高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下高麗都城平壤,高麗投降。唐朝將其地分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讓高麗人擔任都督、刺史和縣令,與漢官共同進行管理。然後,又在平壤設立了安東都護府,對這些都督府、州、縣進行統轄。當時,安東都護府的轄境非常廣闊,大約相當於今遼寧遼河以東、吉林松花江和頭道江西南,以及朝鮮北部與西部地區。但不到十年,在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由於當地民族的反抗,安東都護府便內遷到遼東故城(今遼寧遼陽市)。第二年,又移到新城(今遼寧撫順北)。後來又遷到了平州(今河北盧龍)。

開元年間,唐朝又在靺鞨族地區設置了渤海都督府與黑水都督府,在室韋族地區設立了室韋都督府,都歸安東都護府統轄。又由於高麗故地的南部被新羅佔據,於是安東都護府的轄境調整為北起今黑龍江流域和鄂霍次克海,南抵渤海與西朝鮮灣,東到大海和朝鮮北部,西部與契丹接壤。天寶元年(742年),渤海、黑水、室韋三都督府改屬平盧節度使,安東都護府的轄區又限於高麗故地,而且這時的都護一職,也改由平盧節度使兼任了。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營州(今遼寧朝陽市)被契丹攻陷,平盧節度使被迫南遷,安東都護府便隨之被廢除了。

安北、單于都護府:這是唐朝在北部邊境設置的都護府。唐初,東突厥連年侵犯唐朝北部邊境,並曾一度打到唐都長安附近,以致唐高祖想遷離長安。太宗繼位後,積極準備反攻。其時,正好趕上突厥連年大雪成災,諸部內亂,國力轉衰。貞觀三年(629年),太宗令李靖等人統兵十萬,分道進攻突厥。在唐朝的軍事壓力下,突厥突利可汗等率領所統的部落首先投降了唐朝。第二年,唐軍又將突厥頡利可汗擒獲,打垮了突厥。從此,從陰山到大漠,都被唐政府統一了。

東突厥失敗以後,他們有的投奔了薛延陀,有的逃到了西域,還有十多萬人歸附了唐朝。唐朝於是在突利可汗所統故地分設了四個都督府,在頡利可汗故地設置了兩個都督府進行統轄。

貞觀中,突厥別部車鼻接著興起。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高侃率領唐朝軍隊生擒突厥車鼻可汗。唐政府把歸降的突厥眾人安置在郁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設立狼山都督府來統管。然後,又設置了瀚海都護府,統領包括狼山在內的三個都督府和十四個州,管理突厥部眾。而在此之前的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朝業已設立了燕然都護府,統轄因回紇等北部十一個少數民族歸附而設置的六個都督府和七個州,治所在西受降城(今內蒙古錦杭旗東北,烏加河北岸)東北四十里的故單于台。到了永徽元年,燕然都護府變成統轄七都督府和八個州。

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唐政府把燕然都護府遷到了漠北回紇牙帳(今蒙古哈爾和林西北,鄂爾混河西岸),並改名為瀚海都護府,而將原來的瀚海都護府遷到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改稱為雲中都護府。這兩個都護府以大漠為界線,漠南屬雲中都護府,漠北則隸瀚海都護府。這樣,在今天內蒙古河套、陰山一帶,是雲中都護府的管轄區域。而從今天的貝加爾湖北部和葉尼塞河上游南抵戈壁大沙漠的俄羅斯南西伯利亞和蒙古國的廣大地區,都成為了瀚海都護府的統轄範圍。麟德元年(664年),雲中都護府改名為單于都護府。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瀚海都護府又更名為安北都護府。

垂拱元年(685年)以後,同羅、仆固等部族叛唐,突厥又佔據了漠北,安北都護府便從漠北遷到了漠南,先是移到了居延海西的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綠園附近),不久又遷到了西安城(今甘肅民樂縣西北)。到了聖曆元年(698年),為了對付突厥的入侵,武則天下令將單于都護府併入安北都護府,治雲中故城。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安北都護府又移到了西受降城。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唐政府又在雲中故城復置單于大都護府。而後來安北都護府又有數次遷移,到天寶十四載(755年),遷到了天安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烏加河東岸)。此後,又一度更名為鎮北都護府。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安北都護府廢。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單于都護府改稱安北都護府,五代時廢。

安西、北庭都護府:唐朝在西域地區設置的都護府。唐太宗在統一了大漠南北之後,便開始著手進行統一西域的事業。當時,阻礙唐朝控制西域的勢力,主要是西突厥與漢族麹氏建立的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東)。

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命令交河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