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亂」:三國西晉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1.曹魏的統一北方與分封

赤壁之戰失利後,曹操將關注的焦點轉向經營關中、關西等地。經過數年的征戰,他終於戰勝了西涼的韓遂與馬超,以及割據漢中的張魯,從而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在魏、蜀、吳三國疆域之中,曹魏的疆域最廣,其次是吳國,最小的是蜀國。其時魏國佔有司、冀、並、豫、兗、青、徐、幽、涼、雍等十州及荊、揚二州的江北部分,共有十二州之地,大體相當於今天的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陝西的大部分地區(參見《三國疆域示意圖》)。

魏國建立後,依然採取了分封諸侯王的政策。黃初三年(223年),魏文帝曹丕開始分封皇室子弟十多人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雖然都以郡置國,但文帝顯然已接受了西漢分封的教訓,讓這些諸侯王有名無實,他們雖然有各自的封國,享有封國內的食邑,並且可以世襲,但是沒有統治管理王國內民眾的權力。這樣,諸侯王便不能分裂割據,無法構成對中央政府的威脅。所以,在曹魏時期,諸侯王國的地位與漢郡相當,除去官職名稱不一樣外,諸侯王國與郡的行政制度沒有什麼差別。

在曹魏的行政區劃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朝鮮半島上設置的政區。東漢時期,玄菟郡已完全僑置到遼東郡內,而樂浪郡也放棄了單單大嶺以東的管轄區域。獻帝時,公孫度守遼東,管理遼東、玄菟、樂浪諸郡。漢末建安中,公孫度之子公孫康分樂浪郡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在朝鮮半島上設立了帶方郡,稍後半島上的倭韓也從屬於帶方郡的管轄。公孫氏政權被曹魏消滅後,其勢力範圍所及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也便轉為曹魏所有。其中設置在朝鮮半島上的樂浪郡管轄今朝鮮清川江、狼林山、威興以南,帶方郡則是在樂浪郡以南,管轄今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

曹魏政權對西域地區的控制非常重視。在建國之初,便恢複了戊己校尉與西域長史的職位,由涼州刺史兼任戊己校尉,治所設在高昌,西域長史則駐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北樓蘭遺址)。除此之外,曹魏政權還給西域地區的一些國家的國王授予一定的爵位,頒發印信。例如車師後部王壹多雜就被封為「魏侍中」,號「大都尉」,並授予印信。當時曹魏對西域的國家控制的數量雖不如漢朝多,但主要地區的龜茲、于闐、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等國,都在西域長史府的管轄之內。這些國家年年來朝貢,情形與漢朝時大致相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