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六合一統:秦漢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6.西域都護府與西域長史府

(1)西域都護府的建立

漢時的西域,泛指河西走廊西端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地方,也就是今甘肅敦煌以西,蔥嶺以東、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當時在這個區域內存在著幾十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的小國。天山山脈將西域的這些小國分成南北二部,位於天山以南的國大多以城郭為中心,因此被稱為城郭諸國;而在天山以北的國,情形剛好相反,以游牧為主,大多數沒有城郭。

在漢武帝以前,西域諸國被匈奴征服,它們與漢朝之間沒有任何往來。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謀求與西域的月氏國(今阿富汗北部)結盟,以便聯合對付匈奴。結果張騫率領的使團,歷時十三年,經歷千難萬苦,最終才得以返回都城長安,雖然沒有能夠達到結盟月氏的目的,但是使漢人知道了不少西域各國的具體情況,漢武帝的眼界為之大開。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再次派張騫率領一個三百多人的使團,帶著大量財物,並派多名副使隨行,以便沿途有必要時,張騫可分頭派他們聯絡周圍各國。西漢王朝經營西域的進程從此開始了。這次張騫出使到了烏孫(今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一帶),四年之後,烏孫也派使者隨張騫回訪長安。張騫派出的副使則分別到了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一帶)、康居(今哈薩克)、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闐、扜彌等國(今新疆和田一帶),這些國家也都派使者隨漢使來到長安。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交往從此發展起來。

但是匈奴依然掌握著對西域一些國家的控制權,特別是位於天山以北的各國,還受到匈奴的威脅。於是武帝又幾次出兵西域,尤其是漢將李廣利兩次率兵進攻大宛,威震西域各國,於是西域各國紛紛表示願意歸降漢朝。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管轄西域的日逐王先賢禪投降了漢朝,西域天山南北兩路完全納入了漢朝的管轄範圍之內。漢宣帝便在這一年,任命曾幾次到過西域、對西域的地理人物都非常熟悉的鄭吉為「都護西域、騎都尉」,統領西域各國。鄭吉為了便於管轄,便在西域適中的地方烏壘城(今新疆輪台西)設立「幕府」,這就是著名的西域都護府,標誌著中原王朝對西域直接控制的開始。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漢朝又在西域的車師(今新疆吐魯番東南)設立了戊己校尉,由西域都護統轄,負責屯田與防務。

西域都護府管轄的範圍包括從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天山南北,一直到今天的巴爾喀什湖,費爾干納盆地和帕米爾高原以內的廣大地區。西域都護府是漢朝一個軍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區。西域都護的級別與漢郡的太守相近,都護府的地位與漢郡大體相當,但在西域都護府內下不設縣,而是採取軍事監護的方法管理五十個左右的小國。西域都護代表漢朝掌管著這些小國的對外交往與軍事行動,調解各國內外的糾紛,維護西域的安定,防止匈奴的侵擾。如匈奴郅支單于逃到康居國後,多次興兵侵擾烏孫,甚至深入到赤谷城,對烏孫人民進行燒殺掠奪,烏孫人民由於敵不過匈奴的兵力,只能對此聽之任之,不敢再在赤谷城附近居住與放牧。不僅如此,郅支單于還向大宛等西域其他國家敲詐勒索財物。針對這種情形,當時擔任西域都護的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等人認為,如果不儘快採取措施,改變這種情況,用不了幾年,西域城郭諸國就都要岌岌可危了。於是他們假託漢朝中央政府的命令,將西域諸國的軍隊召集起來,再帶上漢朝戊己校尉的屯田部隊,合力前去討伐匈奴郅支單于,雙方經過激戰,漢朝一方將郅支單于殺死,大敗匈奴軍隊,最終穩定了西域的局勢。

總之,西域都護府是西漢王朝疆域的一個組成部分。西漢末年,王莽執政以後,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內地與西域的來往斷絕,於是西域都護府便被廢除掉了。

(2)東漢西域都護(長史)府的設置

東漢王朝建立後,西域諸國不堪忍受匈奴的斂稅重苛,紛紛要求內屬,尋求漢朝的保護,在西域重新建立都護府。但是光武帝認為天下剛剛統一,百廢待興,無暇顧及外事,因此拒絕了這些西域小國的請求。由此可見,西域在當時的漢朝中央政府統治者眼裡並不十分重要,其時的首要任務還是集中精力來鞏固加強剛剛建立的中央政權。

明帝時,漢朝已具備了與匈奴作戰的實力,於是發動了進擊匈奴的戰爭。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太僕祭肜出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奉車都尉竇固出酒泉(今甘肅酒泉),駙馬都尉耿秉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騎都尉來苗出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分兵四路,北征匈奴。竇固在天山大破匈奴呼衍王,奪取了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西),設置了宜禾都尉用來屯田,同時派遣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只帶了三十六個人,憑藉著漢朝在西域所留下的影響與他自己的膽識,先後使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帶)、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帶)、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等國歸附,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永平十七年,漢朝重新建立了西域都護府、戊己校尉,以陳睦為都護,耿恭、關寵為戊己校尉。耿恭屯車師後王部金蒲城,關寵屯車師前王柳中城(今新疆鄯善西),屯各置數百人。此後,東漢與匈奴之間展開了爭奪西域地區宗主權的行動。

和帝永元二年(90年),大將軍竇憲遣將討伐北匈奴,再次奪取了伊吾盧地。匈奴主力向西遠徙,西域的形勢發生了有利於漢廷的變化。永元三年,龜茲、姑墨(今新疆溫宿西)、溫宿(今新疆烏什)等國請降,和帝於是重建西域都護府,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駐龜茲它乾城(今新疆和縣西南大望庫木舊城);徐幹為長史,屯疏勒。並復置戊己校尉,領兵五百人居車師前部高昌壁(今新疆吐魯蕃東南高昌故城遺址);又設戊部侯,居車師後部候城。永元六年秋天,班超徵發龜茲、鄯善等國兵,大破焉耆、尉犁,殺死這兩國的國王。從此,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全部歸服漢朝。班超因在平定西域過程中功績卓著,被封為定遠侯,他繼續擔任西域都護之職直到永元十四年。

殤帝延平元年(106年),西域諸國叛漢。第二年,西域諸國便頻頻圍攻西域都護任尚等人,於是漢朝被迫撤銷西域都護府,西域諸國重又在北匈奴的控制之下。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安帝採納尚書陳忠的建議,讓班超的兒子班勇擔任西域長史,率兵五百人,屯住柳中。從此以後,東漢不再設立西域都護,而設長史行都護之職,一直到靈帝時,連任不斷。班勇在幾年之內,打退了匈奴在西域的殘存勢力,使漢朝重新恢複了對西域的統治。從建武年間至延光年間,漢朝與西域之間一共是三絕三通。

順帝永建六年(131年),漢朝又在伊吾開設屯田,置伊吾司馬一人進行管理。自順帝陽嘉年間以後,漢朝對西域地區的控制有所減弱,漢朝的西北疆界逐漸退到了今天山山脈西段以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