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悠閑

眨眼之間時間來到了崇禎十年的八月,南四湖周邊災民們開墾的荒地中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即將成熟的小麥在熱風的吹拂下形成了一片金黃色的麥浪。許多災民放心不下,不顧天氣炎熱來到田邊地頭,用樹枝雜草搭起各種窩棚,像看護著寶貝一樣守著自家的莊稼,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憧憬之情。

雖然大部分田地都是生地,但由於得到了充足的澆灌和維護,加之天公作美,自播種直到現在也未發生洪澇之災,莊稼的長勢都非常的不錯,在乾熱風的催熟下,大約再有幾天左右小麥便會成熟了。看現在的情形,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將迎來一個好的收成,也會給災民們帶來更大的安全感。

雖然江北地區的農戶都是種植冬小麥,但南四湖地區溫潤的氣候卻是冬、春小麥都能適宜種植。去年因為開荒時間過晚,冬小麥的種植期已經錯過,於是災民們在官府的幫助下,於三、四月交集時種上了春小麥。

「李先生,快進來趁熱嘗嘗,這是小兒剛從湖中打撈的黑魚,老漢我宰殺之後掏凈內臟、颳了魚鱗,用鐵鍋清水加上咸鹽一燉,這魚香味隔著十步也能聞到咧!哈哈哈!」

隨著一聲熱情的招呼,穿著一身灰色布袍,正坐在一棵粗壯柳樹下歇息的李邦華笑著慢慢起身,撣了撣身上的泥土,邁步向十餘步外的一個農家小院走去,兩名便裝護衛緊緊跟在身後,一名身穿麻衣短打、年約六旬的老漢正笑呵呵地站在院門口迎候著。

李邦華自去年冬月奉旨來到濟寧州巡視後,這大半年的時間內跑遍了濟寧州的所有縣鄉,平日里都是身著便袍走街串戶,深入到災民和當地農戶中進行尋訪,以期能得到百姓們最真實的情況和反饋。

經過長時間的探尋,李邦華雖然也從中發現了不少問題,但總體來講,在鞭子和銀子的雙重作用下,這次規模浩大的災民安置情況大體上非常的成功,一些細節問題雖然隨處可見,但總體上卻是瑕不掩瑜,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類似信陽州慘案的事例未再發生。

見此情景,李邦華不禁對皇帝制訂的務實之策欽服不已,此策確實能夠激勵和約束官吏之心,最大限度的杜絕了以往朝廷下撥的賑災錢糧被層層剝皮的惡行,使得救災錢糧基本能夠按實數發放到災民們的手中。

李邦華從督察院帶來的十餘名御史也是分作兩隊,一明一暗的來回巡視幾個州縣,更別提還有那些錦衣衛煞星的經常過問。

御史們觀察到的情形與李邦華看到的大致相同,由於朱由檢制訂了錢糧發放必須由錦衣衛、御史、戶部官吏加上當地官吏共同現場監督的規定,就算有人想趁機上下其手也根本沒有機會,所以貪瀆現象幾乎從未發生過。這在大明建國兩百年來是從未有過的景象。

兜兜轉轉中大半年的時間已經過去,大部分跟隨李邦華來山東的御史已經返回京師本職,並且會將各自的所見所聞以題本的方式呈送進宮,以供皇帝御覽。

有鑒於此前的題本規制較小,對於表述重大問題時無法加以詳細描述的弊端,朱由檢於去年將題本由每本六行、每行二十字的小本,改為每本二十行、每行三十字的大本,並且就題本形式專門做了規定,要求上本官員少用生僻及典故,多用務實描述,不可滿篇空洞之言,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據,切勿儘是務虛清談。

其實這此御史們上題本也是個人表功的機會,只要在大量描述事實時,將自己的辛苦勞累委婉的表達出來,相信就會在皇帝的心中留下一個良好地印象,也未將來的升遷打下好的基礎。

李邦華在巡視之事即將完結之時,心情放鬆之下也趁機探訪了周邊的人文古迹,這一日在聽說微山島上有三賢墓之後,在將行蹤告知了錦衣衛之後,便帶著兩名護衛乘船來到了微山島。

所謂的三賢墓指的是微子、目夷、漢留侯張良三位先賢的墓地,但是否真的是這三位名人的埋骨之所實在是難以考證了。

簡單的瞻仰過三賢墓之後,李邦華順著湖邊遊覽了一圈,因天氣炎熱、護衛攜帶的水袋已經無水之故,正好看到路邊小院中有人在,李邦華遂舉步走進院中,討碗水喝的同時也想順便探訪一下這位老漢的想法。

現在正好是農閑時節,張老漢正在院子中的絲瓜架下歇息,家中其餘的大人小孩都去了湖邊,見到有生人上門,性情質樸的張老漢趕忙起身,先拿起石桌上的粗陶茶壺個幾個粗瓷碗給三人倒上白開水,之後忽然一拍自己的腦袋,抬腿疾步走進院子一角的飯棚下,須臾之間端著一個盛滿拳頭般大小甜瓜的柳條籃子回到絲瓜架下。

「這位官人,鄉下也沒啥好吃的,這甜瓜是自家菜園子里種的,快嘗嘗!甜的很咧!這是老漢適才洗凈的,不髒的!」

張老漢熱情的招呼三人在絲瓜架下的幾個木杌上坐下,將放在石桌上的柳條籃子往李邦華面前推了推笑道。

「唔,確如老丈所言,此瓜脆甜爽口,確為解暑佳品!老丈尊姓?今歲高齡?家中有幾口人?生計可還稱心?為何稱呼我等為官人?」

李邦華沒有客氣,放下粗瓷碗後隨手拿起一個甜瓜,並示意兩名護衛隨意。

咬了一口並誇讚幾句過後,李邦華隨口問道。

「嘿嘿!這位官人小瞧俺老漢了!從去歲起,這島上遣來許多外地災民,這官爺們也是來往不斷,這近一年的時日,俺見過的官爺比俺祖上合起來還要多出許多!您身上有一股貴氣咧,俺搭上眼一看就知道您肯定不是凡人!」

張老漢笑著回道。他很為自己有眼力價兒而深感自豪,對李邦華的問題也忘記了回答。

「這位老丈,我家老爺問的話你還沒回話!且回話再說!」

一名年長的護衛語帶不滿的出言指責道。

「啊?這位官爺適才問俺啥?贖罪則個!老漢已是忘了!求官爺勿要怪罪與俺!」

護衛的指責讓張老漢的臉上笑容頓失,慌忙起身沖著李邦華打躬作揖道。

「老丈切勿害怕,吾只是與你聊聊尋常之事!張雲!你二人出去等候!」

李邦華安慰張老漢一句後吩咐道。

兩名護衛乖乖地起身後出了院門。

「呵呵,老丈且坐,不必與他二人計較!」

看著李邦華溫和的笑容,張老漢緊張害怕的心情逐漸放鬆下來,坐下後二人隨意的攀談起來。

在大體了解到張老漢一家境況比之往年更加好了一些後,李邦華的心情也更加好了起來。

隨著午時的臨近,李老漢的家人陸續回返,並且帶回了許多湖中特產,李邦華見時辰不早,便要告辭離開,但張老漢說啥也不肯讓他走,非得留飯不可。最後卻不過張老漢的盛情,李邦華只得答應在他家用過飯食再走,見其一家人開始忙碌準備,李邦華便來到院外的柳樹下歇息等候。

在張老漢家簡單用過飯食,張雲悄悄地將一個一兩左右的銀餜子放在了腳下的位置,然後李邦華辭別張老漢一家人,來到湖邊找到一艘擺渡的小船,與送到湖邊的張老漢揮手作別,乘著小舟返回了陸地。

三人下船後,張雲去碼頭一旁新開的車馬行雇了兩輛馬車,主僕三人分別坐上馬車向十幾里外的微山縣城行去。

一個多時辰之後馬車抵達微山縣城,回到住了幾日的客棧沒多久,兩名錦衣校尉便找上門來。

「卑職錦衣衛校尉劉成、朱勤見過李憲台,我二人奉我家李烈千戶之命特來稟告憲台,據我司緹騎偵知,儲備於永濟倉之漕糧似有異常之況,而都察院馮御史卻稱其早就發現此間異常,現正與我司糾纏不下,李千戶特請憲台移步濟寧主持此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