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神京風流堆錦繡 第一百四十三章 萬象更新(四)

都說狀元都文曲星下凡,可這三年一個,文曲星也太多了些。見到王華的時候,沈瑞莫名地想起這個來。

要是按照平均三十歲中狀元,平均壽命六十歲算的話,當世的狀元,總要有十個、八個。沈理是一個,王華是一個,沈理的岳父謝大學士是一個,沈瑞知曉姓名的就三個。

能生出王守仁這個美男子來,可見王華姿容亦不俗。即便已經年過不惑,不過看上去如同四十來許人。

他穿著半新不舊的道服,待沈瑞這個隔代弟子,還算親切,寒暄兩句後,便挑著四書中生僻的地方,提了幾處,考校沈瑞。

沈瑞自是一一答了,王華點頭道:「尚可。」

瞧著他神色,對沈瑞也無甚不滿意處,沈瑞心中也鬆了一口氣。

據他所知,王守仁目前正式收的學生只有他一個。即便王華這裡,早先使人捎帶過給他這個隔代弟子見面禮,可聞名不如見面。自然是王華這個師公滿意自己方好,否則自己不僅丟王守仁的臉,也丟了沈家的臉。

與王守仁的隨性不同,王華看似溫煦,卻是個立身極正、極正統文人。這也是為何閣臣們壓制他,卻無法從他本身攻訐他,只能借打壓其子來打壓他的緣故。

王華即便休沐,在除夕將至,家中也有安排,能抽空見沈瑞,除了看在兒子與沈家面上,也是有心想看看沈瑞為人。

可憐天下父母心,即便長子已年將而立,王華依是忍不住為這個長子操心。

沈瑞是同僚好友託付的小輩,兒子是受自己要求,方接受此人。

偏生這沈瑞同長子一般,少年喪母,又曾受磋磨,王華慚愧往事之餘,不免擔心沈瑞心情。若是師生兩個臭味相投,王華真不知是該哭該笑。

眼見著是個穩重守禮的好孩子,不似王守仁少年時那般任性隨意,王華也是暗暗鬆了一口氣,又使人送了一份表禮。

陪著王華一起見沈瑞的繼室填房,正如沈瑞所想想的那般年輕,不過十七、八歲年紀,即便裝扮的比較莊重,可到底年紀在那裡。

幸而是個溫柔靦腆的,對於沈瑞這個「徒孫」,即便眼神中帶了幾分好奇,可也沒有說什麼。

明日就是除夕,這老夫少婦都有事要忙,見完沈瑞,王華開口留了晚飯,便打發他們師生自去說話。

王守仁就直接領沈院回了自己的居處,是位於宅邸東路的二進小院,前院是書房。後院應是女眷所在,如今王守仁之妻諸氏病故,後院並沒有女主人。

五宣早已領著長壽下去,尋老家人敘舊去了,書房有有十來歲的小廝奉茶。

雖說王華方才已經考校過沈瑞,可到了王守仁這裡,依舊沒有落下。

他隨口提了句四書,讓沈瑞破題。

沈瑞本是應試教育過來的,這幾年也是如此要求自己,只將八股當成議論文來做。又得沈理提點,緊咬著「忠君為民」這六字為骨,又將經書典故做肉,做出來的時文,即便有的地方依舊略顯生硬,做不到行雲流水般通暢,不過看似華麗又不顯空洞。

時文通篇不到四百字,比後世動輒萬八千字,小論文也要三千字相比,字數雖不算多,不過格式要求更嚴,其中有些句式還要求對仗,寫起來並不容易。

沈瑞即便一氣呵成,從提筆到收筆,也用了半個時辰。

雖說早在師生早先的通信中,曾見過沈瑞的文章,可眼見他半個時辰就破題解題,且還破得有模有樣,王守仁面上亦帶了歡喜。

不過仔細再看一遍,王守仁覺得有些不對頭,從書桌抽屜出翻出一封沈瑞先前的信來,將其中的時文與現下這一篇一對比就看出蹊蹺來。

雖是不同命題,可這兩篇文章換湯不換藥,甚至中間有幾句對仗句式都大同小異。

師生兩個這兩年半雖一直通信,可的王守仁對於學生的教導也是循序漸進,這大半年才開始給他講解時文。

之前一兩月一篇看不出什麼,如今這一對比卻瞧出沈瑞的取巧之心。

不是說這樣的時文不好,相反這樣的時文,並不顯得空談,反而顯得很平實。

要是不知沈瑞品行,只看文章,也會覺得少年充滿朝氣。這樣文章,經過潤色,就是院試也可一試。

只是王守仁這個老師曉得,自己這個學生,並不是那種憂國憂民的熱血少年,甚至有些過於冷清

文不對人,這時文格式做的再整齊,用詞再華麗,也顯得有些生硬。

王守仁將兩篇文章都放下,抬頭看著沈瑞,不由皺眉。

沈瑞只有十二歲,若無人影響,怎麼會有這樣的行文風格?

能影響到他的,不是旁人,定是狀元沈理。

儘管對於沈瑞這種做文章時的討巧,王守仁心中不以為然。可想到教導他如此的是沈理,王守仁反對的話就說不出口。

文為心聲不假,可在科舉之途上,確實這樣討巧的文章才更容易入考官的眼。

自己當年曾不屑一顧,總想著「言之有物」,結果就有了第一次、第二次落第。

王守仁心中默默,道:「瑞哥以後有甚志向?」

沈瑞聞言,並未立時作答,而是陷入沉思。

十三歲的王守仁是立志做將軍,蕩平關外蒙古人。十三歲的沈瑞,應該立什麼志向?

早先的沈瑞,志向是早日成為士,入了仕籍,為了在這個不自由的時代爭得更多的自由。不過宦海沉浮,豈是那麼容易的。以他的年歲,正德間出仕,嘉靖年間能熬出頭就不錯。

想要隨心生活,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去改變規則,一條是去適應規則。

可規則哪裡是那麼好適應的?即便一心向上,登閣拜相又如何?說不定得罪個閹人,就要被罷相。嚴嵩權傾天下,代價是給皇帝做刀,還附帶著試藥丸,最後落得抄家滅族的下場。

改變規則雖是一條更艱難的道路,可接下來正德皇帝是歷史上最任性的皇帝之一,未嘗不是機會

「老師,弟子不求為國為民流芳千古,亦不會禍國禍民遺臭萬年,只想要科舉入仕,盡微薄之力,在其位、謀其政,不做尸位素餐之輩,對得起王門弟子之名。」沈瑞挺了挺胸脯,擲地有聲。

至於自己能不能走到最後一步去改變規則,那是後話,現下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不能讓現有的規則束縛壓制自己,要學會掌握與利用規則。

王守仁雖比沈瑞年長十六、七歲,可依是存了報效國家百姓之心,否則也不會將工部觀政這樣旁人避之不及的壞差事,做的盡心盡職。

沈瑞這話並沒有像他文章里提及的那樣,將「忠君愛國」擺在前頭夸夸其談,甚至有點走一步看一步的意思,不能說是什麼志向。

不過王守仁卻甚為滿意,因為他聽得出來,沈瑞口氣中的自傲。

眼前這少年,不僅望向自己的目光一直帶了崇敬,確實也以能為自己的學生為傲。

王守仁的心中,不由一暖。

這兩年他的日子並不如給沈瑞信中提及的那麼輕鬆,身為侍郎之子,二甲出身,連庶常院都沒進去不說,六部觀政都是六部之末的工部,要說心中不受打擊那是自欺欺人。

不過王守仁卻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為國為民」的想法,想法竟是同沈瑞所說不謀而合,那就是「在其位謀其政」,而不是同旁人那樣一心鑽營混日子。

這個少年只有十二歲,心智如此成熟,回想起自己少年時,則是輕狂自傲不自知。

或許,他會比自己走的順當。

王守仁面色肅穆,對沈瑞正色道:「你既隨徐淑人上京,對於侍郎府擇嗣之事如何看?可想過去爭做這嗣子?」

話題轉的這般塊,沈瑞想了想,方回道:「弟子不被家中長輩所喜,若是能藉此避居到京城,也是一條出路。只是此事本是當二房長輩安排,沒有小輩自謀道理,還是看緣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沈瑞沒有清高地說自己留戀生恩,對侍郎府的權勢富賈不屑一顧;也沒有憑藉著生母與侍郎府淵源,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嗣子之位非自己所屬。

他只是很直接地告訴老師,將過繼他房當成是一條出路。對於這條路,自己渴望,卻不會去行手段奪取。

王守仁聞言,不免愕然。

看著沈瑞小大人似的性子,倒是忘了他還是個需要長輩庇護的孩子。

自己雖少年失母,當年卻有疼自己為命根子的祖父,還有慈愛的祖母,即便父親一時疏忽,也不是是非不分。自己這弟子,失母時比自己當年還年幼,家中長輩又不慈,如今能「避居」的事都想到了,可見從西林禪院回家後依是難以融洽。

如此看來留在京城對於沈瑞來說,還真是有益無害。

王守仁稍加思量道:「侍郎府之事畢竟是沈家內務,外人不好插嘴。不過即便侍郎府沒有選你做嗣子也無所謂,有我這老師在,留你在京城,也不是難事。」

天地君親師,又有「一日為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