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岑今的父親岑之,成名是因為筆杆子,倒霉也是因為筆杆子。岑之的一支筆,把自己寫上了「青年作家」「獲獎作家」的寶座,也把自己寫進了「右派份子」的泥坑。

當年,年輕氣盛的岑之響應黨的號召,幫助黨整風,用自己寫小說寫詩歌的筆,寫下了幾篇向黨提意見的文章。這在他也算是屈尊俯就了,因為他原本是不屑寫那些非文學的東西的。

反右運動一開始,岑之就被揪了出來,戴上了「右派份子」的帽子,被發配到一個邊遠的小城市E市,在第三中學當了一名教師。

岑之的到來,算得上E市的一大新聞,因為E市離省城有幾百公里,交通很不方便,坐車坐船要花上一兩天時間,所以E市很少有人去過省城。現在有個從省城來的右派,曾經是大作家,出過書,文章上過報刊雜誌,那可真是非同一般啊。

但岑之的到來使三中領導大大地頭痛了一番:能讓這個省城來的右派份子教什麼課呢?

岑之自告奮勇要教語文,說這是自己的本行。但學校不敢讓岑之教語文,怕他向學生灌輸右派思想。那就教歷史吧。

不行,教歷史太容易借古諷今了。

教音樂?

更糟糕,公開向學生傳播靡靡之音?

多次討論的結果,岑之成了一名「勞動課」教師。

以前三中的勞動課是由各班的班主任上的,也就是帶著學生去打掃操場,挖坑種樹,侍弄學校的幾塊菜園子,為學校食堂砍柴買煤之類。現在有了岑之這個專職勞動課老師,班主任們就解放了,輪到哪個班上勞動課,就該岑之去上,帶領學生勞動,自己也從勞動鍛煉中改造思想。

三中這個做法在當時還絕無僅有,一下就在E市傳開了,三中校領導為此還受到上級嘉獎。

但岑之就倒霉了,一輩子都沒幹過體力活,真正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拎」,現在不得不帶領學生勞動,不僅自己要身體力行,肩扛手挖,還得維持紀律,防止學生打架鬧事發生工傷事故,可把岑之累壞了。

渾身布滿了作家夢基因的岑之,被發配到這麼一個小地方,淪落到干體力活的地步,而且沒有一絲一毫重返省城重當作家的可能,自覺已到了人生的終點,了無生趣。

聽說岑之那時經常在河邊、池塘邊和糞池邊轉悠,拿不定主意跳哪個可以死得更快更徹底。

那時E市的自來水還不普及,就是學校和工廠里有自來水,居民吃水都到河裡去挑,岑之覺得跳河不保險,很容易被挑水的男人看見,搭救上來,前功盡棄,還會罪加一等,叫做「畏罪自殺未遂」,今後的日子更難熬。

跳池塘吧,又怕被洗衣服的婦女看見,一頓吆喝,被人從池塘里扯出來,還是前功盡棄。

跳糞池倒是沒人會下去搭救,但眼耳鼻喉里灌進屎尿的滋味,想必會很難受,而且死得那麼骯髒,想投胎轉世當作家都沒指望了。

正當岑之瀕臨絕望的時候,他收到了一封寄自省城的書信,稱岑之為「吾師」,落款是「一個敬仰你的文學愛好者陶今芬」,內容全都是鼓勵的話。

岑之絞盡腦汁,都沒想起這位陶今芬是何許人也,他把自己珍藏的小記事本找出來翻看,也沒看到「陶今芬」的名字,而那些寫在上面的名字,都成了往事,人家早已不跟他來往了。他撕掉了那個記事本,找出一個新的小本本,在「姓名」欄里恭恭敬敬寫下「陶今芬」幾個字,在「關係」欄里感激涕零地寫下「救命恩人」幾個字。

岑之很謹慎地回了一封信,說自己正在努力進行思想改造,爭取早日回到人民的懷抱。

陶今芬很快又來了第二封信,這次就沒那麼多客套了,在「吾師」這個稱呼後面加了個「吾愛」,並直截了當地傾訴了自己對「吾師吾愛」的愛慕之情,感情真摯,文筆優美,岑之看得醉醺醺的,恍如夢中。

直到這時,岑之才想起一個模糊的臉相,陶今芬應該是那個臉色有點蒼白的小姑娘,看上去比那群女文青都小很多,不像大學生,倒像一個還沒發育成熟的中學生。他對陶今芬有那麼一點兒印象,也是因為她的尚未發育,他當時以為是哪個女生的妹妹。

他萬萬沒有沒想到,陶今芬那小小的身軀里,竟然蘊含著這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在所有的人都不敢跟他來往的時候,這個小女生卻這麼大膽地向他傾訴了心底的愛情,他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即修書一封,傾訴衷腸。

作家是很容易將想像與現實混淆的,岑之寫給陶今芬的第一封情書,不像是寫給一個臉相模糊尚未發育成熟的小姑娘的,而像是寫給一位自己渴慕了多年的情人一樣,厚厚的一疊,熱烈而浪漫。

從此岑之不再孤獨寂寞,身體的勞累也變得可以忍受了,空虛的生活也變得充實了,他的業餘時間全都花在寫信上,像寫小說一樣,有時幾易其稿,有時一氣呵成,每封都寫得極具文采,兩人談文學,談戲劇,談藝術,談繪畫,凡是與柴米油鹽不相關的話題,他們都談。

但他不敢談未來,知道自己不配。

陶今芬幾次問到他對自己的未來有何打算,他都支吾其詞,混過去了。

後來,陶今芬寫了一個短篇小說,請「吾師」指正。

小說寫的是兩個俄國青年,男的是被列寧稱為「貴族革命家「的「十二月黨人」,在推翻沙皇的起義失敗後,被流放到寒冷的西伯利亞,他的未婚妻拋棄優厚的貴族生活,追隨心愛的人來到西伯利亞,兩人在冰天雪地里結為夫婦,終生不分離。

岑之看了陶今芬的小說,不僅感動於字裡行間流露的堅貞愛情,也驚訝於她的文筆。陶今芬說曾經給他寄過自己的習作,請他指正,怎麼他一點沒發現這麼好的文筆呢?是不是當時寄習作給他的人太多,他看都沒看就扔進字紙簍了?

如果他當時看到陶今芬這篇小說,一定會驚為天人,馬上向編輯推薦,把這篇小說發表出來。現在發表當然是不可能的了,不僅因為現在他的推薦不值一文,還因為他在反右運動中擦亮了眼睛,知道這樣的小說很可能會被當成影射文字。

他沒有馬上回信,但他心裡一刻也沒停止思考,兩天三夜之後,他將「指正」過的小說寄回給陶今芬。

小說的前半部分保留了原樣,但結尾被改動了,那位十二月黨人的未婚妻沒有追隨到西伯利亞去,而是聽從父母的安排,留在了生活舒適的彼得堡,嫁給了沙皇的衛隊長,過著優越的生活。

若干年後,那位年輕的十二月黨人已經老朽了,於是被沙皇特赦,離開西伯利亞,到彼得堡來尋找他心愛的女人。他每天冒著風雪在街頭行走,終於看見了他當年的未婚妻。她仍然年輕美麗,坐在豪華馬車裡,身邊是魁梧的丈夫和嬌嫩的孩子。

他走近馬車,她沒認出他來,但很仁慈地給了他一些錢。

馬車在清脆的鈴聲中遠去,馬蹄激起的碎雪被凜冽的寒風吹起,撲進十二月黨人的眼睛。

他倒在了雪地里,臉上是幸福的微笑。

這封信寄出去之後,陶今芬回信說「感謝吾師指正,正在寫二稿,完成後即送交吾師大筆斧正」。

這個「二稿」,很久都沒寄來。

夏天到了,學校放假了,岑之不用上勞動課了,但校領導給他分配了任務:負責學校那幾塊菜地,說暑假有些外地老師不離校,仍然吃食堂,不能斷了蔬菜供應。

這顯然是額外的工作,但岑之不敢吭聲,於是岑之變成了菜農,每天忙碌於幾塊菜地之間,鬆土,澆水,施肥,治蟲,十分勞累。

身體的勞累,他基本習慣了,但感情上的空虛,卻加倍煎熬。品嘗了陶今芬的愛情與敬仰之後,突然掉回到人人白眼視之的境地,岑之的生活更沒意義了。他又開始到處轉悠,看看怎樣了斷更具詩意。

有一天,當他給學校的菜地施完肥,高卷著褲腿,滿身糞臭地回到自己的陋室前時,正在開門鎖,就聽身後有個女聲叫道:「岑老師,你終於回來了!」

他回頭一看,是一個年輕姑娘,從樹蔭下走出來,臉兒紅撲撲的,手裡拿著一條小手絹,不停地扇風。

「你是。」

「吾師不認識學生了?」

「你是陶。」

「怎麼?跟你想像的不一樣?」

「我印象里,你是很瘦小的。」

「不興人長大?」

陶今芬是真的長大了,胸前鼓鼓的,腰肢細細的,白皙的手臂像蓮藕一樣,碎花的連衣裙,腰間系著同色花紋的腰帶,把她身體的凹凸都很微妙地顯現出來,腳下是白線襪黑皮鞋。

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岑之這個大文學家的腦子裡卻冒出一個家鄉的土詞:緊箍緊扎的。

他腦子昏了,只能想到這樣一個形容詞。

這也是岑今聽爸爸講自己的戀愛故事時,必然會聽到的一個詞。

「緊箍緊扎」的陶今芬看到「吾師」暈頭轉向的狼狽模樣,很是開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