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三十二章 審問

清江王怔了一怔,沒有預料到會從青雲嘴裡聽到這個名字。

楚王妃——如今已經是楚郡王太妃了,自打三年前與楚王府老王爺一同離開了王府,在城外莊子里休養之後,就再也沒有進過京城的門,甚至連長子繼承楚王爵位、長媳懷孕、嫡長孫出生,她都沒有回過楚王府,只有老王爺回去為子孫們慶賀。她從前是出了名的呼風喚雨,風頭極勁,但三年不出現在人前,宮裡也沒有理會她的意思,逢年過節連循例的賞賜也沒有,京城上下就彷彿已經忘了還有她這麼一個人。

世間人情冷暖,不過如此。

清江王從來沒想到,青雲至今還惦記著她,甚至把齊王妃的陰謀也懷疑到她身上。

他問:「妹妹為何會覺得……此事與楚王太妃有關?」

青雲不解地反望他:「這是當然的啊,當年誰對皇帝最為嫉恨?誰最想把兒子送上那個寶座?楚王太妃當年都做了些啥,大皇兄是知道的吧?既然她可以勾結那些教導皇帝的老師,讓他們壞皇帝的名聲,又往他頭上潑性情暴虐之類的髒水,那再多編一個他不能有子嗣的傳聞,也沒什麼奇怪的。你也說了,先帝在時,藩王總是要造反,就是因為先帝子嗣少,年紀又輕,而先帝的身體卻越發差了,早些年那些藩王就參與過奪嫡,只不過是輸了,才暫時罷手,等待機會而已。這謠言出來了,先帝身體又不好,他們當然就以為自己有機會了呀!」

她越想越覺得有這個可能:「大皇兄,你方才說,那小高子曾經親口告訴過翠雯,說皇上的那個秘密知道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宮裡也就太后和皇上知道,宮外則是楚王府老王爺和太妃,但已多時不見外人了,齊王夫妻是好不容易才打聽到的。他們向誰打聽?難不成還能是太后和皇上嗎?!」

清江王有些結巴了:「這……這……藩王們也不是傻子,怎會輕易信了這種沒根沒據的謠言?更何況,淮王等幾個本來就不安份的也就罷了,湘王與楚王、齊王原本卻都是站在先帝那邊的。按理說,若皇上真的不能……那他們也犯不著造反,只要靜等機會就好,真到了那一日,先帝自然會從他們的子嗣里挑選一人承繼大統。」

青雲點點頭:「我也覺得這事兒有些不合理,不過誰知道呢?楚王太妃是個心思狡詐的女人,也許她還對那些藩王說別的了。至於謠言的真假……老實說,如果是本來就有心造反的人,聽了這種謠言,他們是願意相信那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清江王默了一默,最終苦笑:「確實……他們大概寧可相信是真的吧?謀朝篡位的名聲畢竟不好聽,就算真的爭到了那個位子,也要遺臭萬年的,但若能安慰自己,這是為了皇室繁衍的大計,哪怕明知道是在自欺欺人,他們也會選擇相信吧?」

青雲起身在屋裡來回走了幾圈,握緊了拳頭:「這事兒不能輕忽!我得跟皇上說一聲,讓他派人去監視楚王太妃,以防她再出夭蛾子!」

「此事恐怕不容易。」清江王道,「當年楚王謀反畢竟只是傳聞,還未起事便已被制止了,外人多不知情,而楚郡王又曾在湘王之亂中有過護駕之功,這幾年也一直安分守己,倘若真的派人去監視太妃,一旦傳揚出去,定會有人非議皇上與太后。」

這倒也是,那就不能明著派人,得悄悄安排。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以楚王太妃的手段,她要暗算皇帝,應該不會留下明顯的痕迹。照現在的形勢看,似乎是齊王妃被她編造的錯誤情報所騙,以為自己有機會了,主動跳出來做先鋒,想要把皇帝拉下馬,然後再把清江王送上那個位子?可齊王妃又圖什麼呢?她無論如何也要將關蘊菁嫁給清江王,就為了那個皇儲之位?問題是,無論是清江王還是他兒子坐上了皇位,對她都沒有太大的好處,她仍舊只是一位齊王妃,總不能變成太后吧?

她將這個疑問提了出來,清江王也陷入了沉思,半晌才道:「這不可能,齊王妃對羅家還沒那麼忠心,放著正經娘家不顧,放著丈夫親子不顧,冒了天大的風險,就只為了將我這個羅家外孫送上皇帝的寶座?我不過是她表姐的兒子罷了,隔了兩層血緣,又說不上有多親近,我不相信她會做出這種事來。若說最後繼位的是她親生兒子,那倒還有可能。」

青雲一個激靈:「對了,就是她兒子!也許她想送你上位,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把皇位傳給她兒子!」現在的齊王世子距離皇位十萬八千里遠,輪到誰也不會輪到他,但如果清江王坐上了皇位,主動將他列為皇位繼承人呢?這十萬八千里的距離瞬間就會變為零!

清江王苦笑著搖頭:「這怎麼可能?我又不是傻子,怎會答應這種要求?當年羅家要將嫡長女嫁給我,想讓我生出一個同樣有羅家血脈的子嗣,我都沒少過警惕與提防,當年我還有親娘護著呢,尚不敢相信羅家,更何況是齊王妃這樣拐了個彎的親戚?我難道不怕她兒子一旦成為皇儲,她就對我下殺手么?再說,我馬上就要娶妻了,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孩子,我並無把柄在她手上,絕不會隨她為所欲為的。」

青雲想想也是,這個推論說不通,而且還有另一個疑點。齊王妃一直在想方設法將關蘊菁嫁給清江王,照小高子的說法,她是想讓關蘊菁為清江王生兒子,可這個孩子要是真的生下來,清江王又怎會讓齊王世子成為皇位繼承人呢?哪怕關蘊菁是齊王妃的死忠,女子為母則強,到時候為了親骨肉的利益,也不會繼續和她合作的吧?

青雲和清江王討論了半日,始終不得要領,想得頭都痛了,彼此對望一眼,面上都滿是無奈之色。

最後青雲只能問:「小高子今天還說了些什麼?也許可以從他的話里推測到一些蛛絲馬跡?」

清江王搖搖頭:「這方面的事,小高子幾乎完全不提,大概是因為與翠雯早有約定的緣故。而且,皇上派來的人,更關心別的。」

刑部與大理寺的人確實更關心別的小高子沒提齊王夫婦的計畫里還需要用到清江王,因此他們就直接問起了齊王夫婦都在朝廷六部九寺安插了哪些人。大約是先前大理寺牢獄命案給他們敲響了警鐘,眼下他們最關注的是這些。

小高子長年在齊王妃身邊侍候,負責的是內院跑腿,近身差使是輪不到他的,又算不上心腹,因此齊王妃與齊王商量大事時,也不會問他的意見,但他既然離主人近,自然也能旁聽到不少信息。齊王夫婦確實在朝廷各部安插了不少人手,具體人名他無法說齊全,只記得幾個常聽齊王妃提起的人。還有一些是知道籍貫或是入部的年份,也有一些人是知道他們的老婆姓什麼,長什麼模樣,曾在何年何月何日到過王府的別業向王妃請安。

對於刑部與大理寺的人而已,要從這些零碎情報中查出具體的人名,並不是難事。他們全都興奮了,一個勁兒地逼著小高子回憶所有相關信息,短短一個時辰內,竟發現了幾個安插在刑部與大理寺內的疑似暗樁,連忙都將人名記了下來,回頭一檢查,他們都忍不住暗暗心驚。

齊王夫婦安插人手的行動在多年前就開始了,那時齊王妃還在幽禁中,恐怕是作戲的可能更大些,齊王顯然說不上清白無辜。而他們安插的人,數量有三四十人之多,當年全都只是七、八品的小官,如今最高已經到了正五品,並且不乏在要緊職位上任職之人,平時看著不顯眼,真要出了大事,這些釘子若有心搗亂,朝廷定要傷筋動骨!這回他們只不過是對牢里的囚犯下殺手,萬一他們盯上的是六部主官呢?

讓刑部與大理寺的人心驚的,不僅僅是齊王夫婦在六部九寺埋下的暗樁,還有兩個更驚人的事實!

原來當年羅家覆滅前,曾經將數百萬兩財物轉移到蔣家,希望能保存部分實力,以候東山再起,但隨著蔣家敗落,無力保住這些錢財,蔣家人只好將東西秘密運送到了齊王妃的陪嫁莊子,想讓齊王妃護住,隨著錢財轉移的,還有一部分人手。齊王妃當時已被齊王秘密幽禁,最後這些錢財就落到了齊王手中。不知為何,齊王妃知道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反而還乖乖在佛堂里住了十幾年。齊王生活雖說不上驕奢淫逸,排場還是不小的,僅靠他那幾個莊子,不可能支撐住這麼大的花費,事實上都是託了羅家余財的福!

另外還有一件事,由於先帝行動太快,羅家當年有一部分死士遠在外地,沒來得及趕來救人,這些年裡,他們一直秘密藏身在齊王府名下的一個莊子中,聽從齊王妃的吩咐。這些人裡頭不乏高手,其中就有當年一直未能捉拿歸案的幾名羅家家將!

刑部與大理寺的人拿到這部分情報後,再也坐不住了,顧不上繼續審問小高子,就急著回去向皇帝報信。反正齊王夫婦的反心已經很明顯了,其他的口供過後再問也不遲。他們必須儘快將那些暗樁控制起來,還要把羅家殘存的死士拿下,就怕去得晚了,後者得到風聲,會逃之夭夭,今後要想再抓人,就沒那麼容易了。

不過他們離去前,也曾對清江王表示:小高子太重要了,絕不能讓齊王府的人發現他的行蹤,等他們把暗樁清理完後,就會將小高子秘密轉移到大理寺去,若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