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十九章 對策

青雲幾乎驚呆了,她對著太后、姜大太太與謝姑姑,一再要她們確認:「這是真的?真是齊王妃傳出來的話嗎?她是不是傻了?!」

那日並沒有人撞見清江王與關蘊菁會面的情形,清江王離開時又與多位貴婦打過照面,嘴裡清楚地說明了是齊王妃約他到「巷道」里去的,在場的人都是人精,自然會起疑。而當時誰都沒看見關蘊菁,她又有個完美的離席借口,哪怕離開得太久了些,也沒人會說她的閑話。齊王妃這次不成,大不了以後再尋機會得了,反正她只是要把關蘊菁送上清江王側妃的寶座,清江王是否定了親事,她也不該著急的。現在流言一出,如果清江王執意不肯承認,關蘊菁豈不是一輩子都嫁不出去了?

遇上這種流言,不管誰是誰非,總是女方要吃虧些。

但太后與姜大太太、謝姑姑都一再確認:「真是齊王妃傳出來的。」

流言目前其實只在宗室圈子裡流傳,十來位與齊王妃有來往的宗室女眷這兩日都先後收到了她的帖子,本來只是開茶會而已,齊王妃在茶會期間卻總是在唉聲嘆氣——兩天內四次茶會,次次如此——別人問起她在愁什麼,她就拿養女關蘊菁的婚事來說話,隱隱約約,半含半露的,但事情過程卻說得非常清楚明白——

那日清江王前來赴宴,因為喝得多了,又想著是在姨母府上,無須見外,就讓相熟的內侍帶他去後花園醒酒,結果碰巧遇上了關蘊菁。後者因為在席上被侍女弄髒了衣裳,就在花園裡找間小屋更衣,結果被清江王看了個正著。他慌忙退出來,還遇上了齊王妃與好幾位貴人,關蘊菁事後哭得跟什麼似的,直說為了名節要去死。齊王妃好不容易安撫下她,又開始犯起愁來——養女的名節受損,不是去尋死,或是剪了頭髮做姑子,恐怕就只能嫁給清江王了。這事本是清江王不佔理,無奈關家門第不高,太后那兒是一定不會答應這門親事的,清江王也會嫌棄關蘊菁的出身。

那幾位宗室女眷地位都不高,平日里跑齊王府跑得勤,其實是見齊王妃重新得勢,出手又大方,而盧側妃又一向看不起她們,她們就索性常來巴結正妃了。這些人裡頭,沒幾個是真正的聰明人,乍一聽聞這麼一件趣事,回家自然忍不住說嘴,然後漸漸地就有越來越多人知道了。現在是時間還短,只怕再過上十天半月,滿京城的人都要聽說了。

這個消息是姜大太太帶進宮來的,她奉了太后的懿旨去相看那幾位中等官宦人家的閨秀,恰好有一家對這樁婚事十分熱衷,卻又與那幾位宗室女眷其中之一的娘家有姻親關係,聽說了這件事,趕緊轉告了姜大太太。怨不得他們著急,他家雖出了個侍郎,官職不低,但推出來做清江王妃候選的那位姑娘卻只是侍郎大人的親侄女兒,其父在工部掛了個六品的主事銜,其實與關蘊菁的身世背景相差不遠,僅僅佔了父母雙全的便宜,而後者有齊王妃撐腰,真要競爭起來,他家並不佔優勢。眼下滿京城的人都知道他家姑娘被太后看中了,若是最後事情不成,豈不丟臉?日後要再說親也不容易了。

姜大太太唯恐有誤,還立時請平郡王妃幫忙打聽了一下。最近平郡王有意將女兒許給姜家的兒子,平郡王妃也樂得添個有力的姻親——反正只是前頭王妃留下的女兒罷了——十分積極地找了相熟的妯娌探聽,確認了流言的源頭就是齊王妃。

平郡王妃還主動提供了一個挺靠譜的猜測:齊王妃只怕早就有心要將養女嫁給清江王了,無論是正妃還是側室都行,當日算計清江王不成,正惱怒著呢,忽然聽說太后已經擇定了幾個人選,就等進一步相看了,裡頭完全沒有關蘊菁在。而更麻煩的是,這些閨秀並非她原本預料的勛貴世家出身,全都出自中等官宦人家,身份只比關蘊菁高一兩線,若是其中有任何一人最後中選,都不可能同意關蘊菁入門的——怕壓不住,所以齊王妃就忍不住找人爆料了。

姜大太太對太后道:「平郡王妃雖然與齊王妃有些嫌隙,但人倒還算明白,她這猜測聽著還真有幾分可能。」

太后氣得不行:「蔣氏以為用這種法子,就能逼哀家同意那姓關的丫頭嫁給清江王?她做夢!她設了圈套要算計人,還好清江王機警,沒上當,她卻要拼著毀了養女的名節,也要強行將那丫頭嫁過去,顯見是有不軌圖謀的!怪不得近日她連番遞牌子說要進宮來陪哀家說話,哀家不肯答理她,她就要壞清江王的名聲了!這世上怎會有這樣的女人?可見羅家出來的都不是什麼好貨!」

清江王其實一直在場,就坐在邊上,聞言有些不大自在。青雲忙悄悄拉了一下太后的袖子:「母后別生氣,這事兒都是齊王妃不好,您就別遷怒旁人了。」

太后看了她的眼色,忽然驚醒自己的話傷了清江王的臉面,便有些不好意思了,忙柔聲對他道:「好孩子,是哀家說話不當心,你別生氣。」

清江王忙笑道:「太后言重了,叫孩兒如何敢當?」頓了頓,又道:「齊王妃此言雖然對孩兒的名聲不利,但孩兒是絕不會娶關氏的,太后只當不知道此事就好,至於外人如何議論,也由得他們去好了。孩兒行得正坐得正,不懼流言!」真的,跟某些非議相比,這種涉及私德的緋聞對他而言真的是不痛不癢,他還樂得叫人當成是酒囊飯袋呢。

但太后如何忍得下這口氣:「這不行!咱們家好好的孩子叫她敗壞了名聲,還要當不知道,世上哪有這個道理?!她既然連臉皮都不要了,索性大家就撕破臉好了,難不成哀家還要心甘情願被她打臉不成?!」清江王的婚事一直是太后在操心,齊王妃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清江王的表姨母,要為他參詳婚事,結果卻一路搗鬼,萬一出了什麼岔子,被人笑話的就是太后了,她斷不可能容忍。

青雲看了看清江王,又看了看太后,忽然笑出聲來。眾人詫異地望向她,她便笑道:「齊王妃連這種餿主意都出了,要是咱們不打一打她的臉,好像顯得咱們太無能。大皇兄,你那兒可有哪個侍衛是還沒娶媳婦的?最好人品或相貌上有點問題的,若是你一直討厭的人選就最好了。咱們拿他頂下周仕元,只說你到齊王府花園時,是帶著他去的,推開小屋的門時,也是他先推的門。無論當時那位關姑娘脫了多少衣服,都是這位侍衛看得更仔細些,而得他示警,你是啥都沒看見。現在事情既然傳揚開來了,咱們也樂得成全了關姑娘的名節,就請母后做主,把關姑娘許給看光了她的那位侍衛吧?這可是件大善事呢!」

清江王恍然,他身邊「帶了」侍衛和侍女,是有多名宗室貴婦親眼目睹的,饒是齊王妃手下的人如何否認也沒用,若真用這種話駁回齊王妃傳出來的流言,她一定會馬上收手了吧?這倒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不過他還是露出了苦笑:「何苦將不相干的人拉下水?若是因此害了那名侍衛,倒不好了。」

太后問:「那裡隨你去的是御前的人吧?」

青雲答說:「是周仕元,那年皇上在清江園遇險時,他也曾出過力的。」

太后忙改了口:「若是他,也太委屈了,那姓關的丫頭何德何能?罷了,還是哀家問問皇上,可有犯了錯要被貶職的御衛,叫他來頂了這個缺吧。」

姜大太太笑道:「太后何必操心?不必真的找這麼一個人,只說有就行了,齊王妃斷不可能把養女嫁給區區一個御衛的,到時候定會另想法子。皇上御前侍候的人,都是好的,哪怕是一時糊塗犯了錯,也比某些人強。那位關姑娘,吃著嘴裡的,看著鍋里的,一邊設了圈套要算計清江王,一邊又跟齊王世子不清不楚,無論是誰娶了她,都是倒了八輩子大霉。」

太后吃了一驚:「她跟齊王世子?這是怎麼回事?!」

姜大太太便把當日齊王妃壽宴上發生的事簡單說了說,沖青雲笑了一笑:「那日還要多虧縣主仗義,為婉君說話呢。臣妾就是覺得那關姑娘言行古怪,後來悄悄兒找人打聽過了。據說這關姑娘自幼養在齊王妃身邊,而齊王從未禁止世子見母親,因此關姑娘幾乎每天都能看見世子,真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兩年世子身上穿的、戴的,有許多都是關姑娘的針線。臣妾想,若說齊王妃對此毫不知情,那是假的,可她卻不肯遂了孩子的願,可見是有更大的圖謀了。平心而論,那關姑娘倒也生得有幾分姿色。」

姜大太太惱恨關蘊菁當眾給女兒沒臉,對她可沒想過留情,這番話一出,太后對關蘊菁的印象已經無比厭惡了,索性道:「也不必拿侍衛頂缸了,只說那丫頭是跟齊王世子私會,被你們撞見好了!」

清江王苦笑:「太后,這使不得的。齊王世子那天一直在前頭宴席上,有二三百個人證呢,這麼說,誰會相信?真要編出這麼個人來,必須得是不在席上的……」他忽然頓了頓,語氣有些遲疑,「齊王次子,就是盧側妃的長子,那日似乎中途就退席了……」

青雲雙眼一亮,抓住了他的袖子:「大皇兄,你快說說,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齊王妃被幽禁十多年,雖然齊王一直對她所生的嫡長子關愛有加,但盧側妃先是掌控了王府中饋,又代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