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宅門春 第五十二章 聖意

朱翰之先是面露愕然,接著生起氣來:「皇上問我該怎麼辦?這種事我怎麼知道?!你可是皇帝,我如何知道皇帝該怎麼辦?!」一副強忍怒氣卻又沒忍住的模樣。

朱文至見狀有些迷糊:「好弟弟,你這是怎麼了?」

朱翰之視線略過侍立一旁的胡四海,望了望門外,才湊近了他,壓低聲音道:「皇上若是真心待我,就別再問我這些話。我從小兒學的就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外加格物雜學,正經朝廷上的事我是不懂的,那些父親只會教給你。也許你問我民生稼穡,我手下有幾個莊子,還能答上兩句,你卻拿這些事來問我?那難道不是你該知道的東西么?若叫外頭那些老臣知道了,指不定怎麼猜忌我呢,到時候眾口鑠金,我就該自個兒了結自己以證清白了!」

朱文至唬得跟什麼似的,忙向他保證:「絕不會有這種事!你儘管放心,朕如今只剩你一個親兄弟,怎能自斷臂膀?」

朱翰之自嘲地笑笑:「建文何嘗不是父親的親兄弟?到頭來又如何?罷了,說這些做什麼?總之皇上記住了,這個位子是你的,你可千萬別生出叫我參政議政的念頭,最好連朝廷上的事也別叫我聽見。從前為了你能登基,我在暗中出把力,自是責無旁貸,但如今卻不宜再插手了。今日多嘴,也不過是擔心皇上,怕你吃了人家的虧而已。」

朱文至一臉的懊惱,說不出的沮喪:「朕知道了,你放心。可是……」他看著兄弟,欲言又止。

站在一旁的胡四海正為這對皇家兄弟說私房話也不避開自己,可見他們對自己的信任而暗自欣慰,見狀忙上前道:「懷安侯,我們皇上是真的後悔了,偏又硬不起心腸,實在不知該如何是好。您看他如此為難,就不能幫著想想法子么?雖說事情涉及前朝臣工,但實際上都是自家親戚間的糾紛。不是政事,是家事啊!」

朱文至忙道:「正是,好弟弟,你就別把我當皇上,只當為哥哥出個主意好了。」

朱翰之神色有了變化,顯然態度已經軟和下來了,道:「這話可不能再說了,你雖是我親哥哥,但也是皇上,君臣之別是無論何時都不能忘的。」又道:「皇上可是真心要解決這件事?若是期間安國侯夫人又進宮來向您請求什麼事,您還會答應她么?哪怕是心裡覺得對不住她?」

朱文至有些遲疑,朱翰之起身就要告退,前者忙拉住他:「是我錯了,想來我對幾位姨母舅舅也夠厚待的了,總不能為了他們連江山社稷都不顧。大姨母一心要我納沈家表妹入宮,可沈家如今的名聲都叫他父女二人敗壞了,若我還要再納沈表妹為妃,成什麼人了?只不過是擔心大姨母的身體,才不好斷然回絕,但也只是尋借口拖延罷了,我是絕對不會答應她的!」

朱翰之的臉色好看了些,便道:「她一心送侄女入宮,所為何來?不就是指望著侄女做了妃子後能生個皇子,然後登上後位,讓她沈家的外孫繼續做皇帝,保她沈家代代富貴榮華么?若你叫她先給侄女餵了絕育葯再進宮來,或是保證絕不生兒子,她還堅持要沈昭容入宮,那就納了沈昭容又如何?」

朱文至目瞪口呆,朱翰之仍舊沒好氣:「這有什麼奇怪的?沈家因何而發跡?安國侯夫人只怕就認定了這條截徑哩!聽說她還打算把親生女兒也送入宮給你做妃子,好讓女兒給侄女兒做臂膀,你覺得荒唐不荒唐?可憐章家大姑娘,聽說安國侯已經與武陵伯父子有了默契,要將女兒許給李家長孫李玖,只等兩家孝滿,便要完婚,卻出了這等變故。」

朱文至雙眼瞪得更大了:「什麼?這是真的么?!李玖也算是難得的才俊了,又出身勛貴之家,大姨母為何不肯接受?!」他早就准許章家長女不應選了,自然不可能出爾反爾,更不明白沈氏為何會有這種念頭。

朱翰之哂道:「你以為安國侯夫人會在乎這些個?如今就因為她進宮說動你向李家施壓,放縱了沈家,李家人鬧著要退婚呢。她閨女都哭暈過去了,她還不當一回事,反而打算進宮說服你再納她女兒為妃。安國侯如今只怕都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拼了命攔著不許她入宮。回頭還不知道會找什麼借口求你別召他老婆進來,皇上就多擔待吧,他也不容易,打蒙古時多勇猛?如今卻要處處退避,不敢接你的委任,所為何來?不就是因為他老婆總愛耍小聰明,卻害得他受盡猜忌么?」

朱文至啞然,悶了一會兒才道:「你從前不是這麼說的。」

「我從前也不知道啊。」朱翰之不以為意地說,「最近我去南鄉侯府去得勤,這都是聽姨祖父說的。安國侯行事確實不討人喜歡,但也確實有難處。姨祖父上書所求之事,也是因為一片愛子之心。皇上不是已答應他了么?即便拒絕了安國侯夫人所求,也算對得起她了。要知道,如今安國侯除了這爵位,可什麼職司都沒有,從前在遼東的總兵之職,也不過是權宜,皇上讓他名正言順掌一都軍權,就是對他的看重了。」

朱文至又遲疑了:「可是……都指揮使不過正三品,他從前任遼東總兵,又有將軍之銜,再任正三品,倒像是降職了,又要再次夫妻分離……」

這回輪到朱文至露出目瞪口呆之色:「這是什麼話?浙江都司在杭州,離金陵不過五百多里,既非邊疆,又是繁華之所,自然是讓安國侯夫人隨夫同行了!難不成他夫妻分離數年,才相聚不到一載,皇上又要再讓他們分隔開么?安國侯夫人近日不是病情大有好轉?想來一路慢慢趕路,也無大礙。還是說,皇上打算繼續留她在京中,好時時請教……」他越說越遲疑了。

朱文至斷然否認:「怎麼會呢?若她病情真的沒有大礙,能夠夫妻相聚安享天倫,朕心裡也高興。」仔細想了想,越發覺得此計甚妙,不由得露出笑容:「這樣也好,姨父能掌實權,姨母想必也會高興,她出京去調養幾年,身體必然會有所好轉,也不會再為沈家的事時時進宮來見朕了。只要她不出面,舅舅與沈家表妹也會死心的。」

朱翰之笑了笑,沒說什麼。這個做法的好處自然不止於此:安國侯在外地對妻子下手,要容易多了,事後也可以用水土不服、病情加重一類的借口開脫;沈氏無法再入宮影響皇帝朱文至的決策,正合燕王心意;日後皇位更迭,章家三個兒子都在外地就職,哪怕手中有實權,也能保全自身,等於是保全了章家;最後也最重要的一點是,浙江為馮家勢力經營多年,上至布政使、按察使,下至各地知府、知州、知縣,再算上指揮使司上下的大小武官,不知有多少人是馮家殘餘的勢力,也不知有多少人更傾向建文,就讓章敬過去做刀子,以雷霆手段斬草除根,等除得差不多了,朝中物議厲害時,再把人調回來,半是懲處半是保全似的投置閑散,他也就老實了,還為浙江掙回一片清明,豈不是兩全其美?這樣的章敬對燕王來說,也更有用處,而後者對於安份的功臣向來是很優容的。

這個建議其實摻雜了朱翰之的私心,但對燕王而言,也確實利大於弊,因此當後者得知皇帝兄弟二人的對話內容後,也沒有提出異議,更未動用自己在朝中的親信與宮中的耳目動搖皇帝的決心。於是兩日後,皇帝便下令,命安國侯章敬出掌浙江都司,任浙江都指揮使,並且特許他帶家眷上任。同時,他也對即將赴任遼東總兵的章啟加授正三品安遠將軍,賜征虜前將軍印,讓章啟這總兵名份更加穩固了。

聖旨令下,朝臣議論紛紛。當中就有知道內情的老臣向皇帝試探,忽然加恩於章家,會不會是有人說了些什麼?是安國侯夫人嗎?也有聽說過朱翰之來歷的勛貴知道他曾進宮與皇帝詳談,質疑是不是他干涉朝政。

對於這類質疑,朱文至斷然否認了旨意與沈氏有關,也說懷安侯進宮只是為了家事,於朝政無涉。他自認在沈柳兩家的官司上做了錯誤的判斷,忽略了國丈一家的感情,懷安侯是來提醒他的。懷安侯一向避著朝政,皇帝讓大家不要再懷疑他,以免有損他與宗室之間的感情,云云。

質疑的人對此半信半疑,倒是李家對朱翰之添了幾分好感,只覺得滿京城宗室皇親,個個都知道他家受了委屈,卻只有他一人跳出來告訴皇帝,實在難得,也就不再追問了,只剩下那幾個老臣仍舊懷疑沈氏出於私心,說服皇帝加恩其夫。

不過,無論朝臣們如何猜想皇帝加恩章家的原因,在有心人看來,章家原本只有長子章敬一枝獨秀,遠勝於其他兄弟,即使其四弟章啟接掌遼東總兵之職,也始終不如其長兄出挑,但皇帝聖旨一下,情況似乎就不同了。章敬章啟雖然同是正三品,但章敬從總兵遷一方指揮使,章啟卻正式掛印出掌遼東,有些此消彼長的意味,再加上章家次子章放也在兵部最新的一輪任命中被授予廣東都指揮使司指揮僉事的官職,破格升至正四品,同樣引人注目。傳聞中章敬與其他兄弟有些不睦,此番聖旨一下,不知心裡是什麼滋味?

不等眾人猜出章敬心裡是什麼滋味,皇帝又再次下旨,這回卻是給李家嫡長孫李玖的。他賞了李玖一個忠顯校尉的六品虛銜,算是對李家的補償,但在旨意中,卻又同時將李家隱瞞多時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