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清平樂 第五十六章 內幕

朱文至臉色一變,立時抓住了朱翰之的衣袖:「你說的是真的?姨父怎能如此?!姨祖父也好,表叔們也好,姨母也好,都還在嶺南受苦呢,他怎能耽於女色,把至親家人都拋在了腦後?!這幾年他在北地也算立了不少功勞,可從沒聽說他打算把姨祖父與姨母他們一併接過去,難不成……」

「兄長想到哪裡去了?!」朱翰之忙安撫道,「大表叔怎會是那樣的人?他倒有心早早將家人接過去享福,可朝廷願意么?北邊的將士早就是建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無事還要挑他們的刺呢,章沈兩家當年俱是皇祖父親自下令定的罪,事情才過去三年,大表叔哪裡敢輕舉妄動?一個不小心,便要連累家人的!」

朱文至的臉色略緩和了些,只是仍不肯原諒:「那姨父為什麼會趕在這時候納妾?雖說納的也是正經人家女兒,又是燕王叔身邊……」他忽然頓住,臉色變了變,遲疑地看向朱翰之:「莫非……是燕王叔的意思?」

朱翰之道:「我知道兄長心裡在懷疑什麼,你還真的誤會燕王叔了!這事兒說來話長,大表叔除了正室妻子,身邊就沒什麼人了,你也是知道的。他在遼東多年,本也有過妾室,只是那年回京述職時,不知怎的水土不服,竟一病病死了。大表叔自那以後就沒再納過妾,即便有過一兩個通房丫頭,也不過三五月就打發了。他在遼東的住處,一應內務都是姨祖母派去的婆子料理。這種事,兄長從前在宮裡,想必也聽過傳言吧?」

朱文至的臉微微紅了一紅,支支吾吾地應了一聲。他自然是聽過傳言的,甚至還知道宮人私下議論,說太子妃的姐姐也太善妒了些,竟是個不能容人的,丈夫在任上納的妾,一回府就沒了,還是一屍兩命,天知道是不是真的水土不服?但因沈氏有兒有女,章敬又長年在外任上,也有過通房,不在府中納妾也說得過去。這種陰私之事,又事關長輩,朱文至不好多說什麼,但聽弟弟說起,卻未免有些尷尬。

朱翰之見狀,微微笑了笑:「大表叔在遼東的家裡,情形就是這般。兄長可想而知,當年表哥表姐逃過去時,是個什麼境況?他們兄妹倆路上都吃了無數苦頭,聽說表姐還受了寒,才安頓下來,就雙雙大病一場。偏偏那段時間,蒙古人又不安份,大表叔每日忙于軍務,也就顧不上家裡了,只靠著幾個婆子照應他們兄妹,結果病了大半年還不曾好起來。家中一應內務都是亂的,表姐掙扎著想幫忙料理,反而病得更重了。我聽燕王叔手下的將領說,那段時日里,大表叔在前線沒日沒夜的打著仗,還要操心家裡的兒女,就象是兩頭燒的蠟燭一般,勉強支撐罷了,因精力不濟,一時不慎,還中了一箭,傷得不輕,只是不想姨祖父他們擔心,壓根兒就沒在信里提過這些事。」

朱文至聽得臉色發白:「真的?那姨父現在沒事了吧?我竟不知他曾經受過傷……」他站起身來想要往外走,才走得兩步又停下了,沮喪地道:「不行,我不能告訴姨母,她這會子正病著呢,不能再讓她擔心了。」

朱翰之忙起身笑道:「兄長放心,大表叔的傷早就好了,只是當時兇險了些。你仔細想想,若不是他家中無人照料,他也不必到了戰場上還要操心兒女的病情了,自然也就不會因為走神而受傷。其實大表嬸的心思也不難理解,但就因為她這一點私心,差一點害了丈夫兒女,想必她自己也料想不到吧?」

朱文至嘆了口氣:「這種事,姨母如何能料到?」仔細想想,如果章敬身邊能有一兩個可靠的妾室,可以幫著料理家務、照料子女,他確實能輕鬆許多。

朱翰之道:「就是因為這樣,燕王叔體恤大表叔不易,便讓燕王嬸出面,幫著說成了這樁親事。那二房的父親是燕王叔身邊一個清客,姓袁,既非參與機要的幕僚,也非軍中武官,本人有舉人功名,文筆極好,一向是幫著料理些文書起草的事,是正經人家,身份卻有限。之所以選這麼一家人,也是為了大表叔日後夫妻團圓,不至於生事。而那袁氏女子本身容貌只是中平,性情是出了名的溫厚,也是知書達理的,若不是因為接連要守祖父母和母親的孝,誤了花期,也不至於耽誤到二十歲還不曾嫁出去。她自打入了大表叔家,便一直安份守己,把內務料理得井井有條,將表哥表姐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出一個月,病就都好了。再養了一個月,表哥就開始重拾功課,尋了個先生每日跟著讀書習字,表姐也重新揀起針線,閑時學些琴棋書畫,到了去年春天,又學起了家務。如今大表叔家裡一片和睦,袁氏雖是二房,也算不上得寵,但無論是大表叔還是他一雙兒女,都對她極是敬重,大表叔忙公務時,也不必再為家中擔憂了。」

朱文至沉默了好一會兒,方才嘆了口氣:「既如此,倒也難得,我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朱翰之臉上笑意一閃而過。確實沒什麼可說的,象章敬這樣出身的勛貴子弟,哪個不是三妻四妾,小妾通房一大堆的?沈氏獨擅專寵,容不得通房妾室,便也罷了,橫豎她有兒有女,在公婆面前也沒什麼出格的地方。可章敬長年在遼東苦寒之地,她既不肯讓他納妾,又不願跟在身邊照料,以至於他一應起居只能讓母親派來的婆子服侍,多少有些失職,而且這種失職已經影響到章敬在戰場上的表現了。燕王身份貴重,出面給他說一房良妾,為他打理內務、照顧兒女,可以說是名正言順的。沈氏本就理虧,哪裡有臉去挑理?加上袁氏良家出身,無論性情為人都無可挑剔,沈氏還要感謝她照顧自己的兒女呢,但凡有半點怠慢之處,都要惹來非議。

袁氏既是燕王府清客之女,自然時有書信與娘家往來。朱翰之在北平,對遼東章家的情形卻相當清楚。這門婚事,其實也有幾分聯姻的意思,從某種程度上加深了燕王府與章家、開國公府的聯繫。然而,朱翰之更清楚地知道,袁氏之父在燕王府中絕不僅僅是一名清客這麼簡單,他深受燕王信任,若有朝一日燕王執掌大權,袁氏之父的地位就要水漲船高。沈氏多年來一直纏綿病榻,這件事燕王府通過章家傳去遼東的信,已經有所了解。等到沈氏不治,章敬服喪期滿,燕王妃就會出面勸他將袁氏扶正。這麼一來,章敬與燕王府的聯繫又更深了一層,也意味著開國公府一脈與燕王府的關係更加密切,而章敬的兒女又早就對袁氏信服,自然能與她和睦相處。

當然,這些內幕朱翰之是不會對朱文至明言的,更不會讓沈氏知道。他對朱文至說:「兄長,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其實也是想給你提個醒。日後到了北平,知道大表叔納妾之事,別生他的氣。他也是不得已,即便他心裡再放不下妻子,也不能看著兒女受苦吧?」

朱文至嘆息一聲,無精打采地道:「我明白,說來也是姨母思慮不周,才會出了這等紕漏……」

「那……」朱翰之猶豫了一下,「兄長要不要給大表嬸略透個底?讓她心裡有個數。」

朱文至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為什麼?她如今病得這樣,若是知道……」

朱翰之苦口婆心地道:「兄長,你瞧瞧她如今的行事,只怕早就病糊塗了,一心只為娘家著想,竟是把婆家人都得罪光了!再這麼下去,等到將來他們夫妻團圓,會有什麼結果?倒不如趁如今時機還不算太晚,早早提醒她一聲,讓她收斂著些,也免得日後受丈夫兒女埋怨!」

朱文至啞然,想想也有道理,只是他又為難:「姨母病得這樣,我怕她知道了,病情會加重。」

朱翰之笑了笑,道:「其實不說也行,眼下還是讓她把身體養好了要緊,但兄長也得想法子勸她一勸,別讓她再糊塗下去了,對沈家更不可縱容!你雖感激他們,也要為他們將來著想。沈家文不成,武不就,唯一的男丁又有殘疾,即便有個女兒要嫁你為妻,日後也是掌不得權的。章家卻不同,不但大表叔深受燕王叔與開國公重用,二表叔瞧著也是個能幹的,萬一沈家得罪他們狠了,日後兩家如何相處?因此,寧可狠心讓他們留下來熬上一年半載,也絕不能讓章家心生怨言!」

朱文至忙道:「好兄弟,你提醒我了!我只想著不能因沈家而讓章家寒心,卻沒想到這一層。確實,倘若今兒對沈家心軟,就等於任由他們得罪了章家,竟是害了他們呢!無論他們是否有私心,總歸是我外家,又對我有救命之恩,我當為他們日後著想。」說罷又感慨地望著朱翰之:「好兄弟,你雖怨著他們,卻還是盼著他們好的,實在是仁厚之人,可惜舅舅舅母不明白,總是說你壞話,連姨母也疑心於你。若他們聽到你這番話,一定會知道他們錯得有多離譜了。」

朱翰之故意露出不屑之色:「我確實不待見他們,他們厭惡我也是應該的。我之所以說這些話,只是不願看著兄長日後為難罷了。兄長也不必將這些告訴他們,省得他們又覺得我是在圖謀不軌。」

朱文至失笑,想想也對,便答應不會多此一舉。兩兄弟說了幾句話,便見沈氏去了。

沈氏的小屋裡頭,沈家夫妻與沈昭容俱在,章家人反而沒進門,只是在屋外的空地上停留。呂仲昆剛剛開好了方子,叮囑了沈氏幾句要注意的地方,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