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 關注個人的精神財富

如今國人相聚,不講財富的時候很少,只是講的多為物質上的財富。這當然無可厚非。在經歷了漫長的窮困日子之後,人們希望有鈔票有固定資產,從而使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是很自然的。不過我以為,人要想生活幸福,在擁有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必須擁有一定量的精神財富,精神財富也是人的幸福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人活在世上,其需要其實就是兩個方面,一為物質需要,一為精神需要。物質財富滿足的是人的物質需要,保證人能活下去,活得肉體舒泰;精神財富滿足的是人的精神需要,保證人能活得快樂,活得精神舒暢。一個人只有同時擁有了物質和精神兩種財富,才算一個真正的富翁,才能保證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

與物質財富具有很多種類相同,精神財富也有豐富的內容。筆者認為,精神財富可以歸結為這麼幾個部分:

其一,信仰和信念。信仰,就是人們的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前者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種種,後者如馬克思主義等等。信念,就是總認為有一份幸福在前邊等待著自己,它在固定性上和信仰有點近似。有信仰有信念的人因為堅信有幸福在未來或來生等著自己,故精神上就有了支柱。這個支柱就是一種財富。當人遇到災難的時候,他就可以依靠這個東西來支撐,可以用它來支付災難造成的精神虧空從而不使自己垮掉。比如遇到了車禍,有信念的人會告訴自己,禍福相連,這一禍讓自己對更大的車禍有了警惕,也許福就在前頭,從而尋找到內心的平衡。信教的人會告訴自己,這可能是自己前世作孽所應得的報應,現在遭難受到懲罰,來世則會順利升入天堂。如此能馬上讓自己的精神獲得平衡。災難讓你內心失衡,精神財富的支出則會讓你迅速獲得平衡,這就像把鈔票支付出去買來東西一樣。

其二,意志力。就是我們常說的堅強還是軟弱,堅韌還是脆弱。當一個人的生活遇到很大阻力的時候,就要靠意志力來支撐,靠意志力推動自己去克服。人的意志力是通過做事情的耐力和毅力來表現的。人有沒有意志力,是不是脆弱,遇到波折時會很快檢驗出來。如果他沒有,一旦遇見大的挫折,他就會垮掉。如今,幾乎每年都有富人因遇到挫折而自殺,究其深層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堅強的意志力這筆財富來支付精神虧空。

其三,道德信條。道德觀念是一個歷史的範疇,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道德信條。一個人所信奉的他那個時代的道德信條,也是一筆精神財富。有了這筆財富,他在世界上的各種邪惡誘惑自己時,就能換來一份堅定,站穩自己做人的底線;他在做各種人生選擇時就會從容,會準確地抓住人生機會,從而使自己處於有利的人生位置。人生的重要機會,有時就是一個人的道德信條換取的。

其四,各種知識。我們從書本上,從父母和學校老師那裡,從各種實踐中獲取的知與識,也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知識保證我們進行日常精神支出,使我們不至於陷入人生途程中一些陷阱。這些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如物理的、化學的、天文學的知識等等;包括社會科學知識,如歷史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學藝術的知識等等;也包括關於人類自身的知識,如人類學、心理學知識等等。一個人的知識越豐富,他的精神財富的量就越大,他應付人生就越自如。

與物質財富相比,人的精神財富的最大特點是無形。它是一種看不見的存在。它不供人去觸摸,不能擺在人們眼前展覽。也因此,它不容易被量化。一個人所擁有精神財富的多寡,別人只能憑感覺知道。精神財富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不能像物質財富那樣經遺囑自然傳承。父親精神財富富裕,是富翁;兒女照樣可能精神貧困,是窮人。一些名人的後代,雖然可以承繼前輩的房產和金錢,但在精神上卻遠沒有父輩那般富有。精神財富的再一個特點是,它並不一定隨著個人物質財富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間不是成正比的關係發展。物質財富富有的人可以把孩子送到外國去留學,可以給他買很多書,可以讓他去看很高雅的藝術表演或展覽。但這些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後代在精神財富上就一定能增加。相反,一些窮人,沒有時間和金錢去欣賞高雅藝術,甚至上不起學,卻並不一定就會精神貧窮,他們中的一些人信仰堅定意志堅強,不會被任何災難打垮。精神財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乃一個變數,可以像物質財富那樣逐漸積累。今天你擁有的精神財富不多,但不要緊,明天隨著閱歷、學習、汲取經驗教訓,你的精神財富會逐漸增多。所謂人的成熟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精神財富不斷增加的過程。經常聽老人說,那個孩子比較成熟,我們若仔細觀察分析會發現,這是因為那個孩子的精神財富增加了,所以感覺他成熟了。此外,我們還要明白,一個人精神財富的多寡,與個人受教育程度固然有很大的關係,但這個關係也不是絕對的。受教育程度高,可能擁有的知識比較豐富,但他同樣可能意志力薄弱,同樣可能在信仰上存在缺失,從而影響他精神財富的總量。當然,上了大學,當了碩士、博士,對於增加知識,對於意志力的歷練,對於道德水平的提高,都會有好處,可這些與擁有精神財富的數量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仔細分析當代人的精神財富狀況,我們會發現與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其各個門類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在信仰上日益多元化。在城市一些青年人中,原來的政治信仰逐漸演變成一種爭取幸福生活的信念。在鄉村,原來信奉道教、佛教的人中,有一些改信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其次是在意志力上呈兩極分化狀態。二十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生存的艱難成為人們意志力的一種歷練方式,加上當時未實行計畫生育政策,一個家庭幾個孩子,孩子們都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中長大,意志力反得到了鍛煉。如今,獨生子女一代開始成人,正在成為社會主體的他們,絕大多數從小嬌生慣養,什麼都靠父母,意志力隨著生存環境的優化而脆弱化。近幾年自殺的人數開始增加,據說每年有將近兩萬人自殺成功,有一千萬人萌生自殺想法,有相當一部分人自殺未遂。這就是意志力脆弱化的表現。這是一種情況,向脆弱一極發生變化。還有一種情況,是向堅韌、堅強那一極發生變化。一些人,特別是精神財富富裕的人,隨著社會轉入市場經濟,競爭環境的形成,競爭的殘酷性增加,這些人在競爭中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干,意志力不斷得到歷練。再次是傳統道德的約束力在變松變淡。伴隨著社會的轉型,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挑戰,新的道德觀念尚未完全形成,人們的道德信條也就五花八門。比如在婚姻問題上,有人堅持從一而終;有人主張不合意就立馬離婚;還有人主張先試婚,一試不行就分開;還有人主張一輩子不結婚,用情人代替另一半。再有就是在知識的問題上,呈現「知」在增加「識」在減少的情況。學生們甚至研究生們,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會背的東西很多,對前人的發現知道得挺多,但先見之「識」或原創之「識」很少。相當一部分研究生的論文不具原創性,沒有價值,只是為了通過答辯而畢業,一千份論文里能抽出十分之一有新東西就不錯了。

是財富就要供消費,那我們個人的精神財富是怎樣消費的呢?筆者認為,這種消費,主要是通過下述七種方式進行的:一是滋潤人的氣質。人的氣質更多是靠精神財富來滋養的,沒有精神財富而想擁有高雅的氣質,那根本不可能。氣質這東西雖然無形但其實是很容易被看清楚的,一個人只要往那裡一坐或一站,別人立馬就可以感覺到他的氣質狀態,是高雅、平常還是庸俗,都能很快做出判斷。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二是端正人的生活態度。一個人有沒有精神財富,從他的生活態度上就基本可以看出來。有精神財富,就會有正常的人生態度,就會既有對生活的享受,也有對社會的貢獻,就不會一味地向社會、向他人索取。前幾天,報紙上刊登了一幅漫畫: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趴在他父親背上,左手持釣魚竿,右手拿啤酒。這種生活態度就是一味地索取,是向他的父親和家庭索取。有這種人生態度的人,肯定不會有多少精神財富。三是調理人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的人際關係非常糟糕,那他的精神財富肯定不會富裕。因為一般精神財富富有的人,為人都豁達、熱情、誠懇,這樣周圍和他相處的人都會自然感受到他的親和力,與人的關係就比較和諧融洽,就會享有友誼。四是提高人應對事變的能力。人生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意外事變,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前邊會遇到什麼,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不敢說他的人生會一帆風順。人的精神財富可以提高人應對事變的能力,當一個意外事情出現了,你可以支付你的精神財富從而做到從容鎮靜,使各種各樣的意外得到化解。五是美化人的語言。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的標誌,同時,也是人的精神財富的外在表現。語言狀態是雅的、美的、幽默的、機智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