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青山多嫵媚,
料青山,見我亦如是。
南宋大詩人辛棄疾行旅江南寫下的詩句,最為恰當地表現了人與自然的相親相悅。每次我回到故鄉,面對綿延起伏的峰巒溝壑,心中便生出無盡的眷念。中國地大物博,名山眾多。在山的聖殿里,它們都卓然獨立。我們可以偏愛某一座山,但不能因此而輕侮別的山脈。近二十多年來,我的足跡踏過了太多的名山。而且,數十座名山都留下了我的禮讚。但是,每當我回到大別山的時候,耳畔總會想起毛主席雄奇豪邁的詩句: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我愛我的故鄉。我有太多的理由,證明大別山「風景這邊獨好」。它既是山水的,也是人文的;既是雄渾的,也是清麗的;既是水彩,也是淡墨;既是交響樂,也是小夜曲。試想一下,如果有這樣一座山,它的盤旋曲折的山道上既馳過元戎的戰馬,也走過大儒的芒鞋;它的蓊鬱的山谷與青青的田疇上,既誕生了諸如大喬小喬這樣的絕代佳人也養育出道信、弘忍這樣的禪宗領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承認它的獨特性呢?
用堪輿家的話說:千尺為形,百尺為勢。大別山的形與勢總是展現出天造地設的妥帖。它沒有像張家界那樣彰顯鬼斧神工的藝術,也不會像九寨溝那樣經心構造童話的世界。它向我們展示的更多的是生動活潑且又溫婉如牧歌的人間景象。小時候,仲夏的夜晚,老人搖著蒲扇向我講述人與自然的關係:「山厚地厚人忠厚,山薄水淺人輕浮。」在心智未開的童年,我並不能理解這兩句話的意義。但是,當我臉上的酒窩變成了皺紋,滿頭的青絲變成了花發,並經歷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大飢餓、七十年代的大動蕩與八十年代的大變革之後,當我有資格說「涉世日深,閱人無數」這八個字之後,我才真正理解了那兩句話的意義。人永遠在模仿自然。大自然有鮮花,人有笑語;大自然有雷霆,人有咆哮;大自然有風霜雨雪,人有喜怒哀樂。大別山是地球上最為高壽的山脈之一,它的美早已從外形走向了內心。對於鶴髮童顏的老人來說,美不在容顏而在於氣質,而氣質則是學養與閱歷的結晶。這兩者,大別山都不缺。山的厚重養育了它的子民的厚重。在它的千峰萬壑中,在它河流蜿蜒的地方,千百年來,走出了多少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科學家、醫學家、作家、藝術家、經濟學家啊!人才輩出是大別山歷史的常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朝代,大別山都會為中華民族養育出一批批推動歷史前進的精英。
大別山有時候很濃烈,像四月如火如荼的杜鵑花;有時候很恬淡,如三月濛濛細雨中的茶煙。有時候它很燦爛,如重陽節後飲過霜花的簇簇紅葉;有時候它很蕭瑟,像深雪中匍匐在瓦脊上的炊煙。大別山同南方不一樣,它有鮮明的四季;大別山同北方也不一樣,除了同樣領略西伯利亞送來的寒潮之外,它又享受著乘暖風而來的南太平洋升騰的雲氣。
古人講,三十歲學世間法,六十歲學山間法。這是說,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就應該離開家鄉,走到更廣闊的天地,投入沸騰的生活建功立業。到了六十歲,他應該回到山中,在童年的家園中頤養天年。今天這個時代,生活形態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切的路通向城市,回到故鄉的人越來越少了。但不管怎樣,心中的故鄉應該永遠存在。我愛天下所有的名山,但是,我更愛我的故鄉大別山。生活在山的家族中,我感到充實。所以,我喜歡毛主席的詩:踏遍青山人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