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是一段鄉愁 四

小時候曾讀杜牧的《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我一直對這首詩中表述的江南風光表示了極大的嚮往。杜牧在揚州十年,他眼中的山環水繞之勝景,便是對運河流域的生動寫照。後來,我又讀到張祜的《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瓜洲古渡曾是運河最繁忙也是最繁華的渡口,在張祜的筆下,瓜洲充滿恬淡的詩意以及舟客羈旅的憂愁。

古代不少詩人,都為運河寫下膾炙人口的詩句。明朝初年的東里先生,是唯一一個為我們留下運河行旅組詩的人。東里先生名叫楊士奇,是永樂皇帝深為倚重的大學士、內閣輔臣。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楊士奇與僚屬一起踏上遷都之路。一路上,他乘坐官船,盡情欣賞運河兩岸的風光,寫了六首詩。在《早至儀真》一詩中,他寫道:

白沙岸頭秋氣清,儀真郭里早潮生。

五雲北望金台路,此是朝天第一程。

最後一首《花園望北京》,楊士奇是這樣表達心情的:

黃金宮闕望都門,預喜明朝謁聖君。

萬歲山高騰王氣,五雲天上煥龍文。

遷都,是影響明朝國運的一件大事。從歷史結果來看,朱棣遷都是英明之舉。但離開花團錦簇的江南而來到風雪瀰漫的北國定居,對依戀鶯飛草長、錦衣玉食的官宦來講,畢竟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因此,圍繞遷都一事,曾在永樂朝廷中引起激烈的爭論,甚至可以說是一場政治危機。作為朝中最為顯赫的文臣,楊士奇擁護永樂皇帝的遷都主張。所以,在他的運河組詩中,我們讀不到憂愁,看到的是一種遷往樂土的喜悅。

應該說,楊士奇的心情,也是運河的心情。一個國家的首都,必定是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在元代,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是為了將東南豐饒的物資運往大都(北京)。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廢棄了北京而建都南京,京杭大運河便迅速地衰落。設想一下,如果朱棣沒有把首都遷往北京,恐怕不到明代中葉,運河便會因無人管理而淤塞廢棄。此前北京曾兩度建都,但因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政權,他們的生活習慣以及物用之需,對南方的依靠還不算太大。但自朱棣遷都之後,北京便有了第一個以漢人士族為主的統治集團。作為帝國的統治者,他們將江南的生活習慣與民情風俗帶到北京。為了滿足漢人士族的需要,必須有大批江南的物產運到北京。因此,明代的運河,發揮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遠遠超過長江、黃河與淮河。為了增強通航與運輸能力,明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與人力。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明朝那樣將運河當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