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舜卿與滄浪亭 三

春風奈別何,一棹逐驚波。

去國丹心折,流年白髮多。

脫身離網罟,含笑入煙蘿。

窮達皆常事,難忘對酒歌。

這首《離京後作》,是蘇舜卿在慶曆五年(1045年)春離開開封南下吳中的旅途上寫下的。表述了他劫難後的痛苦心情和有些勉強的自我安慰。兩個月的牢獄生活,使他開始冷靜下來,在獄中他只寫過一首詩,他的一貫昂揚的情緒急轉直下,變得頹廢了。

詩是這樣寫的:

自嗟疏野性,不曉世途艱。

仰首羨飛鳥,冥心思故山。

剛來投密網,誰復為顰顏。

寄語高安素,今思日往還。

《詔獄中懷藍田高先生》

大凡少年得志者,沒有坎坷生活的經歷,一旦遇到劫難,由於缺乏經驗和心理承受能力,驟然間便會不知所措。由豪氣干雲到萬念俱灰,由心存社稷到寄情田園,這種變化應在情理之中。

離開氣象森嚴的京城,行船在草長鶯飛的江南,對於療治心靈的創傷,大有裨益。一路行來,下淮亭,上壽陽,過泗水,宿丹陽,面對嬌紅嫩碧,霏霏煙雨,蘇舜卿的心情好多了。一個多月的行程,他寫了十幾首詩。對於創作態度比較嚴謹的他,這數量已是相當的可觀。詩中滲透了掙脫羅網、回歸自由的那種輕鬆感。患難見真情。這一趟南行,他的弟弟子履一直陪伴左右。到了蘇州,子履要回開封,他寫了一首《送子履》:

一舸風前五兩飛,南遷今去別慈闈。

人生多難古如此,吾道能全世所稀。

幸有江山聊助思,莫隨魚鳥便忘歸。

君親恩大須營報,學取三春寸草微。

詩是寫給弟弟的,但感情所系,卻在高堂老母。忠臣既不能做,則孝子萬萬不可不當。他提醒自己,不可貪戀江南的魚鳥,而忘卻自己的人子之義。他還想回去侍奉住在京城的白髮母親。

但是,詩歸詩。蘇舜卿此次南遷,一直到死,再也沒有回到既令他夢魂牽繞,又讓他黯然神傷的京城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