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仁:最後的旅行 後記 向確知走得足夠遠,未知才顯現她的身影

作為一個通俗歷史的寫作者,「有趣」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賣不動」的可怕陷阱,被市場淘汰出局。在我的同行們紛紛鉚足了勁兒「講段子」與「說書」逗讀者們開心時,我深深抱歉於自己欠奉的搞笑能力。我一邊十分刻苦然而並無成效地滿足市場的需求,一邊總想起錢穆在《國史大綱》里寫下的那句廣為流傳的名言:「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我想並不是任何時候,搞笑都是合適的表情。司馬遷寫作《史記》時必然未曾把「搞笑」作為目的,但幽默、嘲諷、憐憫與可讀性,無一不缺地出現在《史記》的文本里。

所以我想,如果讀者的情感沒有被麻痹到只剩下接收「搞笑」的刺激,那麼在閱讀過往歷史時,作者應該可以向他們呈現更複雜的人格與情感,而不是不同名字的「笑星」。通俗歷史的敘事要有可讀性也並不只有「逗樂」這一條窄道。所以我決定在這本書里做出一次嘗試。這本書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萬多字,有些甚至兩萬,比起讀者們習慣的三五千字講完一個故事的「公眾號」篇幅,它更具體、更完整,也包含更多的線索與角度。在編排上,開頭與結尾一篇講「時代」,中間六篇講詩人的心靈旅程。當我開始創作這一系列文章時,自認為沒有任何難度——從識字開始,他們就是一再出現的、最顯赫的名字。但真正開始寫作,我才發現,我不了解這個時代,也並不了解他們中任何一個人的人生。感謝一年半的寫作「強制」我補上這一課,也希望我的讀者們受惠於此。

這本書里提及的人物與事件不論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還是在之後,都足夠有名。它本應該像蘋果樹上掉下來的就是蘋果一樣,具有足夠的確定性。事實正相反,哪怕在這些聲名顯赫的人物這裡,檢索過的材料越多,不確定也越多:不確定李白究竟去過幾次長安,不確定馬嵬驛上太子究竟是不是秘密策划了針對老皇帝的兵變。至於這些詩人們的生平大事年月,更是聚訟紛紛,成了許多文學史專家一輩子的課題。在這本書里,我們不斷出入《資治通鑒》《新唐書》《舊唐書》及相關筆記小說對於同一個場景相關材料出發自不同立場的不同解釋,彷彿在這個時間點,空間展開成不同的平行宇宙。

過往優秀的歷史學家們在考據之後,給出了他們的選擇。「拾人牙慧」的我並不打算判斷他們選擇的對錯,但是我希望藉由他們的不同選擇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認識「歷史」?從希羅多德落筆《歷史》時的「傳說」,到左丘明在《左傳》里一再提到的夢境與占卜,歷史學家們在嚴肅的思考之後呈現的並不總是我們想像里可以輕鬆證實或證偽的「事實」,甚至不是同一套事實。他們致力於闡述歷史的規律與教訓,而難以連貫解釋甚至互相抵牾的事實的空隙,必須以想像和角度填滿。

歷史學自然將「真實」作為一種美德。但自從十九世紀歷史成為一門學科,歷史學家們慢慢發現,「歷史」與科學語境里可以被反覆證明的「事實」總有漸近而不能至的距離。

更晚近的歷史學家們開始反思這種「漸近而不能至」。無法從敘述語氣、角度和手段中剝離出的「事實」,同樣事件多種敘事的並存是「缺陷」「錯誤」,還是歷史作為一門有關人類思考與活動的學科的一種本質特徵?更晚近些的歷史學家(比如羅蘭·巴特、海登·懷特)甚至認為,比起科學,歷史更接近文學,脫胎於對語言的操弄的歷史比起客觀存在,更是一種敘事技術。

爬梳史料尋找史實是歷史學家的手藝,但挑選甄別史實的標準,除去「手藝」之外,還有觀念。在歷史成為一門學科之後,歷史學家們也開始反思檢視自己達到歷史事實的角度與心態。人類每一次觀念的變革都伴隨著對過去歷史的重新認識。中世紀的歷史學家強調神的意志,文藝復興的歷史學家將他們觀察的視角挪向人的尊嚴、慾望與智慧。再後來,馬克思主義者相信經濟與生產關係的變革決定歷史。更晚近些,歷史學家的目光不斷放低,他們的焦點由政治與文化精英轉向平常人的日常生活。每一次觀念的變化,都給同樣一個歷史事件帶來新的角度與敘述。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歷史的詩意所在。

在通俗歷史的領域,對再現歷史、戲說歷史、趣說歷史的努力從未停止,但更多的關注停留在「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於是人人以「權威」「正史」「真正發生」作為吸引讀者的「賣點」。而我希望這本書(以及在未來的書寫中)能夠呈現不同角度更多的可能性。一段對歷史的敘述被評價為「小說」,對於我來講並不是什麼令人沮喪的事情。

作為今天圖書市場的作者,我當然以伺候讀者為最重要的任務。如果作為作者我還敢對讀者提出一些要求,那麼我希望讀者們在讀到「歷史」時,比起堅定不移地相信某一種記錄如同科學一樣準確客觀,更能夠去思考誰記錄下這段歷史,它為什麼被如此講述。當發現對同一個事件截然不同的記述時,比起快速地判斷真偽,更關心為什麼。

歌德說過,懷疑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長。我並不指望我的讀者們全然同意我對這一段歷史的裁剪與重述,也不保證我還原的現場一定是實際存在過的那一個(誰能夠保證呢),它更合適的定位也許是「幾個故事」。假設讀者在閱讀完以上故事之後,想要知道這些事件的材料來源或者過往學者對於它們的研究,歡迎在後面附列的參考資料里按圖索驥。假設你們依然對歷史這一門學科本身感興趣,我推薦伊格爾斯的《二十世紀歷史學》,一本足夠短,也足夠提綱挈領的小書。

在這本書里,我當然想要避免任何的錯誤,但錯誤總是難免。甚至,我也採納了一些少有人持有的觀點,使得對有些事件的敘述與傳統說法不盡相同。我不會為了安全而放棄我的角度,但是歡迎指正錯誤、發送意見與建議到我的個人公眾號「北溟魚」,或者電郵:yizhou2011@foxmail.。謝謝你們看到這裡。

2019年5月於密歇根湖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