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元稹:去他的 二

傳說里白居易第一次來長安,向著作郎顧況投稿。顧況聽說面前的少年叫「居易」,笑了笑說道:居易呀,長安米貴,長安居,大不易呢!

白居易決定去考最難的那科——進士。長安城裡最多這樣穿著白麻衣的考生,他們走在一起就像一片一片的雲,熙熙攘攘來了,沒多久就分散寥落沒有蹤跡。

唐代考試分為「常科」與「制科」。常科年年有,考的人最多,其中又分為「進士」與「明經」兩科。明經只考經典背誦記憶,但當時人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一科的考生常作為「庸碌無能之人」,被人鄙視。進士科常常兩三千人應考只取二十人左右。進士科考卷不糊名,考試前考生還可以帶著自己的詩捲去考官和考官的朋友們家裡自我推銷。在這二十人里還得去掉這些「聲名顯赫」的「紅人」,更不剩幾個名額。

白居易的家世背景不能為他鋪路,又沒有飛黃騰達的朋友,為了考中,只能拚命。他白天研讀賦,晚上研讀儒家經書,以研讀詩歌作為休息,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zhī),看東西眼睛裡點點都是飛蠅。二十七歲的白居易無意間照鏡子,看見的是滿頭白髮和臉上的皺紋。

僅僅進士及第,並不能得到一份工作。還需要守選三年,才有資格參加吏部的常調銓選,有做官的可能。哪怕運氣好,被吏部選上了,也都是州府參軍或偏遠州縣的縣尉。家裡兄弟四人,長兄遠在浮梁,生病的母親,一個快要應考的弟弟,另有兩個待嫁的妹妹都要靠他來撫養。為了靠近長安,替母親治病,給弟弟鋪路,他需要一個留在京城的位置。

只能去參加更多的考試。作為已經考上,還在守選期間的「前進士」白居易,得到一個參加吏部主持的「科目選」——「書判拔萃」 的機會。書判拔萃與博學宏詞一樣,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兩項得官捷徑:先中了進士,再去參加書判拔萃考試,考上就會被授予校書郎、正字,或者是鄰近首都的縣尉。都是在名聲好、前景佳的清要官位,又能留下一個博學有才能的名聲,將來要陞官的時候便有大概率被舉薦為拾遺、監察御史等與皇帝親近的位置。

比起操心家計,白居易大概更喜歡考試。書判拔萃考解決糾紛的判詞。白居易為自己準備了百來道模擬題,比如說:

乙女許配給了丁男,彩禮已經接了,但是乙後悔,丁憤而告官,乙辯稱:可是都沒有立婚書呢!

甲的老婆在婆婆面前罵狗,甲很生氣,把老婆休了。老婆也很生氣,認為沒犯「七出」,怎能單方面離婚?甲辯稱:這是不敬!

……

這些後來成了在考生中廣泛傳播的「百道判」。

在三十一歲這年,白居易終於如願做了秘書省校書郎。

元和元年(806年),四年校書郎任滿,白居易不願意賦閑等待吏部再次考核,擠進了「才識兼茂,明於體用」考試。考上了,便能立刻授官。

為了省錢,賦閑時的白居易連房租也不想付。他與同樣校書郎任滿,也要參加制科考試的元稹一拍即合,都搬進了華陽觀,結伴溫書。這下連筆墨紙硯的文具錢都有人分攤了。制科考策論,白居易再次展示了他在考試方面的天賦,整理出了一套《策林》,分析策對的每一個部分,還有參考答案,在考生中暢銷一時。甚至後來皇帝下制詔,也用了白居易的參考答案。

如果白居易一輩子只需要考試,他一定過得很開心。但考試只是一道帷幕,他以勤奮和才智用力把大幕拉開,滿以為會被鮮花掌聲淹沒,沒想到人生最真實的崎嶇黑暗才開始一點點展現在他眼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