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夏天,城市在細雨中傾倒 六

平涼(今甘肅平涼)夜寒,滴水成冰。這僅是大唐與吐蕃邊境之間的一座小城,沒幾條像樣的街道,也沒有太多房屋錯落的遮擋,風更肆無忌憚地扯動門窗,讓人不得安眠。

張良娣又一次在外間鋪設寢具,如同護衛。太子忍不住走出去說:你一個女人,做不了抵擋壞人的事。張良娣卻微笑搖頭:假如有人對您不利,倉促時,我可以拖住他,您就可以從後門逃走。太子心下惻然,他山窮水盡了,還有一個女人對他全副忠誠,願意用生命保護他。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在馬嵬驛與父親分開,太子走了一段回頭路。他們必須回到咸陽才能借道北上。過渭水時,水暴漲,便橋已斷。無論尊卑,都必須下馬涉水過河。幾千人的隊伍緩慢跋涉,心裡卻很著急:潼關是整個關中平原的最後一道天險,安祿山攻破潼關,隨時可能趕上他們。每天都有派出的探子回報,安祿山叛軍的前鋒就在前面。沒多久,果然遠遠有軍馬揚塵而來,像是騎兵。倉皇間列陣,短兵相接,死傷慘重。一通自相殘殺之後才發現,對方是哥舒翰戰敗後,從潼關退下來的唐軍散兵。再點兵,太子手裡只剩兩千人與廣平王、建寧王兩個兒子。從咸陽往西北,經過奉天(今陝西乾縣)、永壽(今陝西永壽)到新平郡(今陝西彬縣)。原想在此補給,新平郡和附近保定郡的太守聽說安祿山兵鋒已至,都已經棄郡逃跑。太子且怒且懼,帶領手下晝夜賓士三百餘里,武器、衣物甚至士兵都在奔逃中亡失過半,直到彭原太守在烏氏驛迎上太子,破衣爛衫一路逃亡的太子一行才有熱菜熱飯、乾淨衣服。從彭原(今甘肅慶陽市寧縣)再折向西,到了平涼,才算暫時安全。

走到平涼,下來往哪裡走,太子猶豫了好幾天。平涼的西面是隴山。隴山(今六盤山)以西是舊稱隴西的渭州,與吐蕃交通,附近固原草場有自太宗以來便繁盛的馬場,可以提供軍馬。再往西是靈武(今甘肅靈武一帶),朔方軍的大本營。玄宗朝改府兵為募兵,外重內輕,軍隊多集中在邊鎮節度使手中。天下十大軍鎮,安祿山佔有范陽、平盧、河東。安西、北庭、嶺南山高路遠,哥舒翰經營的隴右、河西已經投降安祿山。老皇帝帶人去了劍南,太子再回頭,以父親的疑心一定會懷疑馬嵬驛兵變是他安排的。條條是死路,不管他願不願意,面前只剩下一條路:去朔方。

朔方軍有兵十萬、戰馬三萬,實力僅次於范陽、隴右與河西。哥舒翰兵敗之後,朔方軍立刻成了主力。正在河北與安史叛軍激戰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聽說太子要來靈武,立刻派朔方留後杜鴻漸帶人迎接。杜鴻漸一邊帶領步騎千人迎接太子,一邊又派了好幾撥人說服太子跟他們去靈武:朔方軍武器兵員充足,是做大本營的最佳地點。

但太子拿不準,去靈武投奔朔方軍究竟是不是自投羅網。本來,靈武是太子的地盤,太子做忠王時,遙領朔方節度使、單于大都護 。朔方軍算是太子的軍隊,太子便藉機與當時的朔方軍統帥王忠嗣交好。但老皇帝深恨太子在朔方發展自己的羽翼,在李林甫的提議下罷黜了王忠嗣,從此,靈武便從太子的勢力範圍內被割裂出去,劃給了太子的敵人安思順。李林甫一向在朝廷里熱愛為太子羅織罪名,現在,代替王忠嗣的就是李林甫的心腹安思順。安思順做朔方節度使經營靈武五年。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引兵打向長安,留在長安的安祿山的兒子、兒媳都被皇帝殺死。儘管早已向朝廷奏報過安祿山的反心,因為是安祿山的「堂兄弟」,安思順被召回長安。下一年二月,與安姓兄弟常年不睦的哥舒翰帶兵鎮守潼關,為了藉機除掉與他分庭抗禮的這對安姓兄弟,派人偽造安祿山給安思順的書信呈現給玄宗,陷害安思順與安祿山裡應外合妄圖謀反。安思順立刻被下詔賜死。

原先的朔方右廂兵馬使郭子儀在安思順離開後升任朔方節度使。直到安思順死了好久,郭子儀也為他的死憤憤不平,一直想找機會替安思順申冤,從來不掩飾他對安思順的忠心。郭子儀如今正率領朔方軍在河北與安祿山交戰,太子很不放心——郭子儀是安思順的心腹,安思順是李林甫的心腹,而李林甫,從來就挖空心思陷害他這個太子。哪怕郭子儀忠於李唐皇室,也未必忠誠於李亨。去靈武投奔朔方軍,也許是死路一條。

太子在父親的羽翼與陰影下生活了四十多年,戰戰兢兢,鬢髮斑白。在馬嵬驛趁亂與父親分道,只差撕破臉。硬著頭皮也只能往前,再沒有退路。太子帶著在平涼馬場與農家募集到的軍馬數萬匹去了靈武。在他近二十年的太子生涯,遭遇背叛是常有的事情。太子不知道西北軍究竟有多少忠誠的人,戰戰兢兢中,只信任跟在身邊伺候的太子扈從——宦官李輔國。一直攛掇太子到靈武借朔方軍鞏固自己勢力的李輔國再次替他想了一個主意:立刻稱帝。

為了鞏固跟從將士的忠誠,好日後論功行賞,也為了自己徹底從玄宗的陰影中獨立出來,剛到靈武沒幾天,七月十二日,太子繼位為帝,改元天寶十五載,也是至德元載。

太子後來才知道,在他繼位三天以後,老謀深算的父親也頒下詔書:命令皇太子做天下兵馬元帥,統率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等節度兵馬,收復兩京;永王李璘做江陵府都督,統率山南東路、黔中、江南西路等節度大使;盛王李琦為廣陵郡大都督,統率江南東路、淮南、河南等路節度大使;豐王李珙為武威郡都督,領河西、隴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大使,帶兵勤王。不久,老皇帝再次發布詔令,任命永王李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

太子在馬嵬驛抓住機會逃離了父親的掌控,但老皇帝很快不動聲色地反手將軍:他再次把他的兒子們放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天下的所有權被分給了五個兒子。在這場戰爭中,誰立功最大,誰才是皇帝。他甚至允許他們自由徵辟「文武奇才」,建立自己的「小朝廷」。一個「天下兵馬元帥」的虛銜,只不過是對他這個「太子」的名義禮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