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血液、性和母嬰傳播疾病規範親密行為,切斷傳播途徑 梅毒:交友一衝動,親人兩行淚

梅毒是一種細菌性的性傳播疾病,也見於母嬰傳播。梅毒因為經常表現其他疾病的癥狀,故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關於梅毒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議,歷史上梅毒最早出現在15世紀末的義大利,中國最早出現梅毒是在16世紀初。時至今日,梅毒病例並未減少,梅毒發病率反而在世界各地都有上升趨勢。其中網路交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它為梅毒等性傳播疾病提供了傳播的溫床。

互聯 網讓交友更便利,也成了性傳播疾病流行的幫凶。

2000年,美國舊金山衛生部門卧底網路聊天室,發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信息。聊天室的參與者中,男同性戀最多。他們喜歡非正常的性交方式,還有可能與HIV陽性的性夥伴發生性關係。他們平均每人有6名性夥伴,但還嫌不夠,仍在聊天室里尋找更多的性夥伴。

衛生部門擔心這會引發性傳播疾病的流行,於是立即通知互聯網服務供應商,要求對方提供這些網民的真實身份。但供應商以沒有聯邦政府的授權為由,拒絕了衛生部門的要求。衛生部門的調查受阻,只好眼睜睜看著潰瘍性性傳播疾病暴發。

事後調查證明,疾病暴發的源頭是兩名男同性戀。與他們發生性關係的絕大部分人是通過互聯網認識他們的。實驗室採集感染者的潰瘍組織,通過暗視野顯微鏡和銀染的方法檢測和識別病原體。該疾病的癥狀是:男性陰莖上出現無痛潰瘍。它有一個人們熟知的名字——梅毒。

2019年1—5月,美國累計報告的梅毒病例已經達到9064例。

梅毒的前世今生

面對梅毒這種「樂極生悲」的疾病,潔身自好才是最好的防疫手段。

來源之謎

梅毒是不是哥倫布從美洲帶回來的?這件事到今天也沒有定論。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哥倫布假說」,即歐洲本沒有梅毒,哥倫布去了趟美洲之後,歐洲就有了梅毒;另一種說法是「前哥倫布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哥倫布之前歐洲就有梅毒,只不過得病的人不多,癥狀也不嚴重。

現在比較佔上風的是「哥倫布假說」,因為歐洲最早的梅毒記錄出現在1494年或者1495年的義大利。當時法國正在進攻那不勒斯,軍隊中暴發梅毒,法軍無奈撤退。當時的法國國王查理八世解散了這支沒有戰鬥力的部隊,進而使梅毒擴散得更廣。1498年,梅毒隨著達·伽馬的船隊蔓延到了印度,並在1505年跟著葡萄牙人一起登陸中國。

不過,不管是義大利還是法國,都不承認這是自己的責任,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命名這種新病,於是法國人叫它「義大利病」,而義大利稱它為「法國病」。

直到1530年,義大利醫生吉羅拉莫·弗拉卡斯托羅發表了拉丁文詩《西菲利斯病或高盧病》,描述了義大利疾病肆虐的情形,詩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西菲利斯(Syphilus)的牧羊人。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第一個患有梅毒的人,於是便用他的名字將這種疾病命名為「syphilis」。不過,直到18世紀,這個名字才被廣泛使用。

這種病雖然有了名字,但是一直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有許多名人大師急切盼望解藥的出現:弗朗茨·舒伯特、亞瑟·叔本華、愛德華·馬奈,還有哲學家盧梭。盧梭在自己的著作《懺悔錄》中,描述了自己在一次性行為後,因深信自己感染梅毒而陷入為期三周的極度恐懼狀態。

人們想到的第一個方法是使用水銀。醫生們嘗試了口服、油膏和蒸氣等辦法進行治療,而水銀不但殺死了梅毒,也殺死了不少人。其實當時的人們並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可怕的疾病。

直到300年後,植物學家弗里茨·理查德·紹丁(Fritz Richard Schaudinn)和皮膚病醫生埃里希·霍夫曼(Eriann)才從一位梅毒患者的樣本中觀察到了梅毒螺旋體這一病原體。

知道了病原體,就為找到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指明了方向。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就是最終找到解藥的人。他瞄準的目標是「廣譜」殺菌劑——砷。砷的一種化合物形式「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在當時的歐洲,砷劑非常流行,人們甚至拿它當萬能葯使用。1906年,德國的科赫製成了人類的第一種有機砷藥物,用來治療人類的錐蟲病。

有了「巨人的肩膀」,埃爾利希又從染料化合物的「側鏈」中獲得啟發:化合物的側鏈不同,其表現的顏色和性狀就不同,而相應的病原體則會引起生物產生相應的抗毒素(抗體),這就是所謂的「側鏈」理論。後來,埃爾利希就是藉助「側鏈」理論,從而研發出治療梅毒的藥物的。埃爾利希也因此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09年,埃爾利希的助手秦佐八郎(Hata Sahachiro)經過反覆實驗,終於發現一種有機砷可以選擇性地殺死梅毒螺旋體。這就是第一種針對梅毒的特效藥——砷凡納明。埃爾利希迅速將此葯投放到市場中去,該葯因此獲得了「神奇子彈」的稱號。

對於梅毒這種特殊的疾病,預防比治療更重要。而預防的本質,在於公眾的潔身自好。1913年,英國政府把梅毒防治教育作為公共衛生事業的一部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人們終於控制住了梅毒,許多診所因沒有梅毒病人而關門。青黴素的加入,讓梅毒幾乎在全球絕跡。

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享樂和放縱主義重新抬頭,梅毒也死灰復燃。不過,更具威脅的艾滋病搶去了梅毒的風頭,讓人忽視了梅毒的可怕。

梅毒在中國

明朝中期以前,也就是16世紀以前,中國還沒有梅毒的記載。

1498年,印度出現了梅毒。大約在1505年,梅毒由印度傳入廣東嶺南一帶,當時它的名稱是「廣東瘡」「楊梅瘡」。此後,梅毒開始向中國內陸傳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許多城市的梅毒患病率高達5%~10%。在北京、上海等地,有85%的妓女患有梅毒。

解放初期,中國全面禁止賣淫活動,各家妓院紛紛關閉,政府向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了免費的性病治療。

1964年的中國向世界鄭重宣布:中國已基本消滅了性病!外媒驚呼這是「東方奇蹟」。

此後,梅毒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大部分性病防治機構都撤銷了,醫院裡不再開設性病專科,醫學院校也取消了與性病有關的課程。流行病學家、暨南大學醫學院教授王聲回憶說,那時「連皮膚科、泌尿科和婦產科醫生都不懂性病的臨床治療」。

但梅毒其實並沒有真正絕跡,一些地區有零星病例報告,只是沒有公開。早在1973年,新疆烏魯木齊就確診過2例獲得性梅毒,次年又發現1例先天性梅毒。1979年12月,重慶報告了梅毒病例。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門的打開,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流動性大大加強,梅毒發病率也跟著上升。1999年,中國報告梅毒病例80406例,年發病率為6.50/100000;2009年,中國報告梅毒病例327433例,年發病率為24.66/100000,發病率年均增長14.3%。

最無辜的是通過母嬰傳播感染梅毒的「梅毒寶寶」,醫學專業稱這種梅毒為先天性梅毒。1997年,先天性梅毒報告病例數為109例,報告發病率為0.53/100000活產數;2009年,先天性梅毒報告病例數為10757例,報告發病率為64.41/100000活產數,發病率年均增長49.2%。

2010年5月6日,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熱點透視」欄目刊文稱:2008年,中國有9480名新生兒患有先天性梅毒,這一數字是5年前的12倍。換句話說,平均每過1個小時,中國就有一個「梅毒寶寶」降生。

針對5月6日的刊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還刊登了一封來信,解釋了「梅毒寶寶」為什麼這麼多。這封來信的作者是倫敦大學學院的何麗莎、浙江師範大學的朱衛星及浙江大學的周旭東。三位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自2003年10月起取消了包括梅毒檢查在內的強制婚前檢查。

在以往的婚檢中,夫妻任何一方被發現患有傳染性疾病,都要在結婚前進行治療。而在計畫生育的政策下,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由已經結婚的夫婦所生的。這項篩查措施有效阻止了先天性梅毒的發生。但是,自從婚檢改成自願參與,婚前檢查的疾病篩查率已降至3%以下。

其實真正重要的不是「該保護個人意願,還是保護新生兒的健康」的問題,而是充分進行教育,使人們真正明白梅毒的危害。面對梅毒這種「樂極生悲」的疾病,潔身自好才是最好的防疫手段。

有悖倫理的人體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律師彼得·巴克斯頓(Peter Buxtun)給主導塔斯基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