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媒介傳染病滅蚊、滅鼠、滅跳蚤 登革熱:蚊子出沒,請注意

登革熱是一種蚊媒傳播的病毒傳染病,全球病例增速與30年前相比明顯加快,多地出現暴發,中國出現本地傳播病例的地區也越來越多。一項估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3.9億例登革熱感染病例,出現臨床癥狀的病例數大約為9600萬。另一項研究顯示,全球共有128個國家和地區、39億人面臨感染登革熱的風險。

1998年1月1日—8月29日,加勒比海上的島國波多黎各突然陷入登革熱疫情的恐怖之中。

這個小島面積9104平方千米、人口319萬(2019年估計數),面積和人口大概都是中國海南島的三分之一,而確認的登革熱病例就有4677例(另有5000例疑似病例尚未證實)。共有4190名患者住院,其中2888名感染者(29.5%)的病例報告顯示重症表現。而患者的年齡範圍則覆蓋了0~98歲(中位數為23歲)的全部年齡,其中10~19歲的人數最多,受害最嚴重。患病人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而登革出血熱發病率最高的是55~59歲的人群。此次疫情共導致5人死亡。在疫情高峰期,報告的病例數大約是以往5年平均值的6倍。

今天人們都知道,登革熱是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的,而1996年波多黎各的一項大型調查發現,人們對登革熱和埃及伊蚊的認知水平很高。那當時為什麼沒能有效防治登革熱呢?這是因為人們還不知道如何定位和消除蚊子幼蟲的棲息地。就算有人有心去做,他們也得不到周圍人們的積極反饋,更沒有激勵措施。

登革熱的前世今生

對付登革熱,最有效的並不是特效藥,而是良好的公共衛生。

病名的由來

登革熱這個名字中的「登革」,源自西班牙語單詞「dengue」,它的原始含義是「裝腔作勢」。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當時人們發現,在西印度群島感染了登革熱的奴隸,會出現花花公子一般的姿勢和步態,因此這種疾病一度也被稱為「花花公子熱」。有意思的是,花花公子的英語單詞是「dandy」,其發音和「dengue」相近。

美國開國元勛本傑明·拉什醫生倒是比較以人為本。他在分析1780年費城流行病的報告中,使用了「斷骨熱」一詞,準確地描述了病人的感受。在該報告標題中,他使用了更正式的術語「嘔吐發熱」。

直到1828年後,登革熱這個名詞才被廣泛使用,而其他歷史上使用過的稱呼還包括「傷心熱」等。重症登革熱還曾被稱為「傳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菲律賓出血熱」「泰國出血熱」「新加坡出血熱」,但是「登革熱」這個病名還是保留下來了。

兩個流行高峰

目前最早記載的登革熱流行發生在18世紀。今天人們已經知道,登革熱是通過一種叫「埃及伊蚊」的昆蟲,在叮咬了患有登革熱的人的血液後,再去叮咬健康人傳播的。原本這只是一種地方病,但是隨著15—19世紀奴隸貿易活動及全球化的加劇,密閉的貨艙和染病的船員帶著埃及伊蚊和登革熱病毒從非洲向全球傳播。

登革熱在世界的流行,有兩個高峰。

第一個高峰是20世紀40年代,其背後的推手就是「二戰」。戰爭時期兵員頻繁調動,尤其是層出不窮的叢林戰,更加劇了登革熱的傳播與擴散。1942—1945年,日本報告了200萬例病例,美國報告了8萬多例。而在中國,自從1930年上海發生登革熱流行,疫情隨後一路蔓延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台灣。此病傳染程度之烈,讓美軍都防不勝防。1945年,漢口流行登革熱時,全城有80%的人患病。美軍佔領漢口機場後,先遣隊的48人中有40人患病,美軍因此不得不取消了行動。

「二戰」結束後,各國紛紛安靜下來舔傷口,登革熱也隨之歸於沉寂。1970年以前,只有9個國家經歷過登革熱流行。它們分布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而且無論是患病人數還是傳播範圍,都處於歷史較低水平。

但是從1977年開始,登革熱捲土重來,愈演愈烈,這一年成為未來超過40年的登革熱全球大流行的起點。而且,這次是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一起暴發,目前,這種疾病在非洲、美洲、東地中海、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100多個國家流行。受影響最嚴重的是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2008年,這些地區報告的病例超過120萬例。到了2015年,光是美洲就報告了335萬例;2016年,美洲仍舊有334萬例登革熱病例。

衛生條件比較好的歐洲也不能倖免。2010年,法國和克羅埃西亞首次報告了登革熱的本地傳播情況,其他3個歐洲國家也發現了輸入性病例,歐洲存在暴發登革熱的潛在危險。2012年,葡萄牙馬德拉群島暴發登革熱,出現2000多例病例,葡萄牙大陸和歐洲其他10個國家發現了輸入性病例。自此,登革熱真正成了全球流行病。2010年,東南亞國家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聯手發起一項運動,把每年的6月15日定為國際抗登革熱日,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喚起人們對登革熱的重視,促使人們共同採取行動,一起消滅登革熱。

對付登革熱,最有效的並不是特效藥,而是良好的公共衛生。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50萬名重症登革熱患者需要住院治療,估計每年的病死率為2.5%。但是公共衛生建設較好的國家已經將病死率降低到了不足1%,由此也帶來了2017—2018年相關數據的下降。

就在世界即將迎來曙光時,2019年登革熱再次暴發。這次暴發範圍仍然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區、東南亞這幾個傳統疫區,而中國正處於這些地區的包夾之下。

登革熱在中國

那麼中國情況怎樣呢?中國的流行趨勢基本和世界保持同步。

1910—1940年,中國暴發了嚴重的登革熱疫情;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中國大陸沒有發生疫情;從1978年廣東佛山暴發疫情開始,中國跟隨世界,進入了登革熱的流行期,連中間的起伏也和世界大致同步。

在1995年和2013年我國出現的兩次登革熱流行中,登革熱報告病例達數千例。2014年,中國廣東大規模暴發登革熱,全年報告病例超過4萬例。同年,雲南、廣西、福建、台灣等地出現了登革熱的本地暴發。2019年,中國又迎來新的輸入型暴發,除了2014年暴發的地區之外,江西等從未出現登革熱本地流行的省份也出現疫情暴發。

在人口流動日趨頻繁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把疾病封堵在國門之外,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單獨面對疫情,這需要全球各地一起協作,共同面對。疫情面前,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登革熱知識小科普

登革病毒主要通過雌性伊蚊叮咬人體傳播。感染後,人體會對同型病毒產生持久免疫,但對不同型病毒束手無策。

登革熱是一種通過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近年來在世界各個區域迅速傳播。登革熱在整個熱帶地區普遍存在,因降雨、溫度和無計畫的快速城市化,這些地區的登革熱流行風險日益增加。登革熱為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非重症患者病死率低於1%。20世紀50年代,菲律賓和泰國登革熱流行期間,重症登革熱病例首次被發現。今天,重症登革熱影響著許多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它已成為這些國家的兒童和成人住院、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簡稱DENV)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共有四種各不相同但又密切相關的病毒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感染登革病毒後,人體會對同型病毒產生較持久的免疫,但這種免疫對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護。若再次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病毒,機體可產生增強性抗體,導致重症登革熱的發生。

登革熱的傳播媒介以埃及伊蚊居多,其次是白紋伊蚊。埃及伊蚊生活在城市棲息地,主要在人造容器中繁殖。與其他蚊子不同的是,埃及伊蚊在白天叮咬,它的活動高峰期是清晨和黃昏。雌性伊蚊在每個叮咬周期內都會叮咬多人。伊蚊卵在乾燥環境中可存活一年多,並在與水接觸時孵化。

白紋伊蚊——亞洲排在第二位的登革熱傳播媒介,已擴散到北美洲和歐洲的超過25個國家,主要原因是舊輪胎(繁殖地)和其他商品(如富貴竹)的國際貿易。白紋伊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可以在歐洲較冷的溫帶地區生存。

登革熱廣泛分布於有伊蚊存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包括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和美洲,多呈地方性流行。登革熱在我國主要流行於廣東、海南、廣西、福建、雲南、台灣等地,一般流行於夏秋季,8~10月為高峰期。

張爸敲黑板

1.登革熱在什麼地區高發?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及快速城市化等原因,全世界的登革熱病例數相比30年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