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消化道傳染病生水不要喝,食物要煮熟 小兒麻痹症:一個世紀的鬥爭

20世紀50年代,身患小兒麻痹症(脊髓灰質炎)的人相當常見,或許我們的親朋好友中就有人罹患過這種疾病,並因此留下了一定程度的殘疾。隨著時代的發展,脊髓灰質炎患者越來越少見了。你知道人類是通過怎樣的努力,才把它控制住並接近消滅的嗎?

脊髓灰質炎在世界絕跡了嗎?

2000年8月16日—10月17日,非洲維德角 報告了33起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其中7人死亡(約21%)。第一名患者是來自維德角首都普拉亞的2歲兒童,該患者於8月16日出現麻痹癥狀。其他患者的年齡,從3月齡到38歲不等。

除了麻痹,受影響的人還會出現頸部僵硬、流感樣癥狀和腹瀉。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 鑒定,病原體正是脊髓灰質炎病毒。

脊髓灰質炎的前世今生

1988年,全世界共報告了35萬例脊髓灰質炎病例,涉及128個國家;到2000年,新發病例數降至791例,僅12個國家報告有病例出現。可以說,人類距離征服脊髓灰質炎只有一步之遙。

有了徹底消滅天花在前,人們自然十分期待下一個巨大成功,而脊髓灰質炎無疑是最接近成功的那個。所以世衛組織立下誓言:要在全球範圍內消滅脊髓灰質炎。

數千年的歷史

從史前時代起,小兒麻痹症就在不時地襲擾人類。在古埃及的壁畫和雕刻中,經常能看到四肢肌肉萎縮的人,還有拄著拐杖走路的孩子。

最早有翔實記錄的脊髓灰質炎病例,來自沃爾特·斯科特爵士。不過,當時這種病還不叫這個名字。1773年,斯科特爵士患上了嚴重的「出牙熱」,並被「剝奪了他右腿的力量」,那時的醫學界對脊髓灰質炎還不了解,因此也談不上有效治療。不過,斯科特對自己的病情做了詳細的記錄,這段經歷也對他的生活和文字創作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1890年,瑞典學者卡爾·奧斯卡·梅丁(Karl Oskar Medin)成為第一個憑經驗研究脊髓灰質炎流行病的人。因為梅丁所做的研究工作以及海涅先前的分類工作,該疾病被稱為「海涅-梅丁病」。後來,因為這種病容易影響兒童,人們又把它稱為「小兒麻痹」。

但是,疾病並沒有眷顧醫生們的努力,反而因為人類的流動與聚集,出現了更大規模的疫情。

1841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脊髓灰質炎大規模暴發;時隔50多年後,波士頓地區暴發疫情,出現26起病例;1894年,美國佛蒙特州脊髓灰質炎暴發,共有132例確診病例(18例死亡),其中包括幾例成人病例。

此後,美國各地開始出現大量不同程度的病例。截至1907年,紐約市報告了大約2500起脊髓灰質炎病例。

1916年,美國脊髓灰質炎感染超過27000例,超過6000人死亡,僅紐約就有2000多人死亡。報紙每天都會公布脊髓灰質炎確診病例的姓名和地址,患者的房屋被打上標記,患者的家人被隔離。1916年的暴發流行引起了廣泛的恐慌,當時的民眾還知道敬畏疾病,有成千上萬人逃往附近的山區度假勝地;電影院關閉,會議取消,公眾聚會幾乎不存在。兒童被警告不要從飲水機喝水,要遠離遊樂園、游泳池和海灘。

從1916年起,美國每年夏天至少有一個地區會出現脊髓灰質炎疫情。其中最嚴重的疫情,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在1949年的疫情中,美國報告病例共42173例,有2720例死亡,相當於不到20人中,就有1人死亡。在兒童中,1000例感染者中就有1例發生脊髓灰質炎麻痹,而成人則是每75例感染者中就有1例。

「鐵肺」與血清

為了治療脊髓灰質炎,人們想出了許多「腦洞大開」的方法:神經移植、肌腱延長、肌腱轉移、肢體延長或縮短。有殘留麻痹癥狀的患者會使用支具進行治療,用拐杖或輪椅等器具代替機體失去的功能,也有患者會使用諸如剛性支架和身體模型之類的裝置,比如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男主人公幼年佩戴像人體外骨骼似的支具,就是當時的治療方法之一。但這些方法往往會限制佩戴者的運動,反而更容易引起肌肉萎縮。除了支具,一些傳統的、溫和的按摩和被動運動,也被用於治療脊髓灰質炎患者。

儘管大多數治療方法效果不大,但還是有一些治療方法產生了明顯的效果,比如「鐵肺」和抗脊髓灰質炎的抗體血清療法。這些方法也對後來醫療事業的發展影響深遠。

第一款用於治療脊髓灰質炎患者的「鐵肺」,是由哈佛大學的菲利普·德林克(Philip Drinker)、路易斯·阿加西·肖(Louis Agassiz Shaw)和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發明的。這款「鐵肺」於1928年10月12日在波士頓兒童醫院進行了測試,取得了成功。

最初的「鐵肺」由連接兩台真空吸塵器的電動機提供動力,並通過改變機器內部的壓力來模擬人體呼吸機能。當壓力降低時,胸腔擴張,吸入空氣;當壓力升高時,胸腔收縮,壓出空氣。它被叫作「負壓呼吸機」,而擴張和收縮的動作,模仿的正是人體正常的呼吸機能。

隨後,約翰·海文·愛默生(John Haven Emerson)用直接連到機器上的波紋管改進了「鐵肺」的設計,使其生產成本更低。愛默生設計的「鐵肺」一直持續生產到1970年。這一時期,還有其他呼吸輔助設備誕生,比如搏動式人工呼吸器,以及給呼吸問題較輕的患者使用的「搖床」。

在脊髓灰質炎流行期間,「鐵肺」挽救了數千人的生命。但「鐵肺」體積龐大,較為笨重,價格也非常昂貴。20世紀30年代,一台「鐵肺」的生產成本約為1500美元,而且機器運行成本高得嚇人——患者可能要被困在「鐵肺」中數月、數年,甚至終身。就算是這樣,也不是每個患者都能獲得使用「鐵肺」的機會。不過,即使用上「鐵肺」,延髓型脊髓灰質炎 患者的死亡率還是超過了90%。

「鐵肺」的種種缺點,促進了更加現代的正壓呼吸機,以及使用正壓通氣的氣管造口術的發展。這種模式與「鐵肺」正好相反,它直接把空氣或者氧氣通過氣泵壓入患者的肺部,幫助患者呼吸。正壓呼吸機的推廣,將延髓型脊髓灰質炎患者的死亡率從90%以上降低至20%。

1952年,哥本哈根暴發了一次大規模脊髓灰質炎疫情。丹麥麻醉師比約·易卜生在哥本哈根布拉格達醫院成立了第一個專門幫助最嚴重的脊髓灰質炎患者的呼吸中心。這個呼吸中心,就是今天重症監護病房(ICU)的前身。

儘管「鐵肺」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但它只是患者發病之後的治療手段,最好的方法依然是發病前的預防。人們最早發現的預防手段是將感染恢複期患者的血清輸入健康人體內。

1950年,匹茲堡大學的威廉·哈蒙(William Hammon)從脊髓灰質炎倖存者的血液中分離出含有脊髓灰質炎病毒抗體的血清。哈蒙認為,血清可以預防脊髓灰質炎的傳播,減輕脊髓灰質炎患者的病情。

1951年9月—1952年7月,近55000個兒童參與了抗脊髓灰質炎血清的臨床試驗。試驗結果非常鼓舞人心:約80%的血清能有效阻止麻痹性脊髓灰質炎的發展;如果環境能嚴格控制,這種保護能夠持續5周。此外,血清還可減輕脊髓灰質炎患者的病情。

但是,大規模使用抗體血清預防和治療脊髓灰質炎的做法,也有許多缺點,比如:血清提供的免疫力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抗體提供的保護作用不完全;每次疫情暴發期間都需要重新注射。為此,醫學界的焦點很快轉向研製脊髓灰質炎疫苗。

疫苗改變了世界

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約翰·恩德斯(John Enders)領導了一個研究小組,成功地在人體組織中培養了脊髓灰質炎病毒。這一重大突破最終促成了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發。1954年,恩德斯和他的同事托馬斯·韋勒(Thomas Weller)、弗雷德里克·羅賓斯(Frederick Robbins)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今天,世界各地用來對抗脊髓灰質炎的疫苗有兩種: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

第一種由喬納斯·索爾克(Jonas Salk)研製出來。1948年,時任匹茲堡大學病毒研究所實驗室主任的索爾克,得到美國國家小兒麻痹症基金會[現稱「美國出生缺陷基金會」(March of Dimes)]的資助,開始研究脊髓灰質炎疫苗。

1952年7月,索爾克在43個已經從脊髓灰質炎中康復的兒童身上做了實驗,發現這些孩子的血清中都出現了抗體滴度升高的現象。索爾克於是開始在志願者身上做進一步的實驗,志願者包括他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