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呼吸道傳染病常通風,戴口罩 結核:致命的「白色瘟疫」

結核病,曾經也叫「肺癆」,對大眾來說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人們總是不斷提起它,而魯迅、林徽因、肖邦、雪萊等歷史名人,也一度讓結核病名聲在外。

可能在大眾的心目中,結核病現在已經絕跡了,即便有,也僅存在於偏遠、落後地區,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哪兒還有結核病啊?然而,作為醫療工作者,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和結核病打交道,結核病的鑒別診斷在醫生心裡永遠佔有一席之地。

作為與人類纏鬥了數百乃至上千年的傳染病,結核病無疑是一位「王者」,時至今日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傳染病殺手」。全球每年約有結核病新發病例1000萬;每天約4500人因結核病失去生命,這一數字甚至已經超過了艾滋病。

這位「頭號殺手」背後的真兇是結核分枝桿菌,我們就叫它「結核君」吧!

2018年3月27日,中國某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流行病監測的工作人員發現同一所高中出現了兩例結核病報告,距離聚集性流行的標準只差一例(≥3例結核病)。

工作人員趕緊到學校調查,發現兩個案例都是高三學生。第一位患者是一位17歲女生。由於咯血,她在3月8日到當地一家診所就診,治了一周也沒痊癒;3月15日,她在該縣第二人民醫院檢查,疑似結核病;3月22日確診。

5天後,她的老師又報告了另一名17歲女生有痰塗片陽性肺結核病,隨後向有關負責機構報告。

一個月內,同一地點,兩起案例。疾控工作人員不敢怠慢,立即開始對結核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接觸者篩查。

該學校是一所省級高中,有140名老師/職員和配備一名校醫的學校診所;有三個年級,共847名學生:高一有186名學生,共4個班級;高二有249名學生,共6個班級;高三有412名學生,共10個班級。這些學生的年齡是15~20歲。有309名在校生和91間宿舍;男女學生住在兩棟單獨的宿舍樓中,每個房間平均住4人。女宿舍樓位於教學樓的右後方,與教學樓共用走廊和樓梯。高三的女學生主要住在二樓,而其他年級的女學生則住在其他樓層。

3月27日至4月9日,疾控工作人員調查了該校81名密切接觸者(包括74名學生和7名教師),評估了他們的癥狀、結核菌素試驗和X光胸片,最終有6例被確診為結核病例,有1例為胸部X光異常的痰塗片陰性肺結核病疑似患者。

現在,病例數字已經符合了聚集性流行的定義,必須篩查兩位指示病例所在的整個班級和宿舍樓,共計976位密切接觸者接受了篩查。從4月12日到4月20日,該校此次暴發的結核病累計14例(包括最早發病的2例),其中,痰塗片陽性3例,痰塗片陰性11例。分子鑒定表明,所有陽性的結核分枝桿菌菌株屬於同一家族,含有相同的MIRU-VNTR 等位基因。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18年,全球約1000萬人患有結核病,其中約110萬為兒童。在中國,結核病通常暴發於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等機構環境中。與其他學校環境相比,寄宿學校的結核病暴發風險較高,因為青少年經常聚集,環境相對擁擠,是結核病菌擴散的理想環境。

結核的前世今生

抗生素、卡介苗和抗結核藥物的問世,是人類與肺結核抗爭史上里程碑式的勝利。

「結核君」的族群已經存在了將近15萬年,與人類相伴相殺也有數千年,但是人類認識它們不過數百年。

考古學證據表明,至少從新石器時代起,「結核君」就開始折磨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史前人類了;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木乃伊中,有脊柱結核存在的證據;中國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屍,左肺存在結核鈣化灶,這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存在結核病了。

結核菌的發現

很多文獻都有對結核病的記載。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將它命名為phthisis;在拉丁文中,結核病被記作sumptio。到19世紀,西方開始用ption來稱呼結核病,ption直譯為「消耗」,這與中文的「肺癆」有異曲同工之妙,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種疾病慢慢耗盡一個人生命的特徵。

1834年,德國醫生約翰·盧卡斯·舍恩萊因(Johann Lukas Slein)統一了疾病分類學,提出我們現在常用的「tuberculosis」來指代不同器官的「結核」,因為這類疾病雖然形式不同,卻都會出現結核結節。

儘管如此,人類距離真正認識結核病還是差了很遠,而且經常會把其他疾病誤診成肺結核。

中世紀的歐洲曾遭受結核病的嚴重侵襲,但是記載中最常提及的是淋巴結結核,也叫瘰癧,而不是肺結核。

在沒有特效藥、抗生素和疫苗的年代,染上肺結核,就像今天得了癌症一樣。為了治療肺結核,人類想出了許多匪夷所思的「治療」方法。

最「神奇」的是在英國和法國出現過的一種療法——國王的觸摸。人們相信,國王觸摸病人可以治癒瘰癧。這大概和中國古代的「天子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信仰差不多。這種習俗始於12世紀,直至18世紀末才結束。因為這時國王的權力被削弱,不再具有神聖性,所以民眾也便放棄了對「國王的觸摸」的信仰。

鏡片大概是15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讓人看得越來越遠,顯微鏡讓人看得越來越微小。1676年,安東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菌,不過那時他還沒有意識到結核病是由細菌引起的。

這個任務由英國醫生本傑明·馬滕(Benjamin Marten)完成了。1720年,他提出結核病可能是由「極其微小的生物」引起的:「如果跟肺結核的患者睡同一張床,經常同吃同喝,跟患者親密地近距離交談,吸入患者肺里排出的氣體,那麼,就算是健康人也可能會感染結核病……但是,與患者偶爾交談幾句不足以得病。」馬滕對流行病學的描述已經非常精準了,但這些還不足以揭露結核病的真正面目。

1865年,法國軍醫讓-安托萬·維爾曼(Jean-Antoine Villemin)從一名結核病死亡患者的結核空洞中取了少量黏液,然後將其接種給兔子,之後成功在兔子體內找到了結核結節,由此證明了結核病的傳染性。奧地利醫生、人類學家塔佩納(Tappeiner)則首次繪出了豚鼠吸入病毒、感染結核病的模型,闡明了肺結核的傳染路徑。

這些具有科學精神的工作,為進一步揭開「結核君」的神秘面紗打下了基礎。

1882年,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發明了一種新的染色方法:抗酸染色法。這種染色方法可使隱身的結核桿菌在顯微鏡下暴露原形。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柏林生理學會上宣布,他發現了導致結核病的病原體。彼時,「結核君」被命名為「結節病毒」,1883年,才正式更名為結核分枝桿菌。這被分離出的第一株菌株,至今仍被收藏在英國倫敦皇家外科醫學院的亨特博物館。

結核分枝桿菌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抗擊結核病的歷史,人類終於找到了結核病的病因。1890年,科赫又提出用結核菌素治療結核病,對結核病的控制做出了極大貢獻。因此,他獲得了19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為了紀念科赫的發現,世界衛生組織於1995年年底,將每年的3月24日設立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滾蛋吧,「結核君」!

1854年,德國醫生赫爾曼·布雷默(Hermann Brehmer)首次提出:「結核病患者可以被治癒。」

之所以提出這個觀點,是因為他本人找到了親測有效的辦法:他曾經也是肺結核患者,然而,在去喜馬拉雅山旅行回來之後,他的結核病竟然奇蹟般地好了。布雷默由此總結道:新鮮的冷空氣能夠治療肺結核。

他在德國小鎮戈爾伯斯多夫建了一所療養院,讓結核病患者多曬太陽,多呼吸新鮮空氣,並為其提供良好的營養條件。這的確幫助了很多結核病患者,在其療養院中療養的結核病患者,有一半以上重獲健康。

這是結核病治療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這個方法得到了大力推廣和借鑒,位於瑞士東部的小鎮達沃斯就是一個著名的結核病患者療養勝地。但是,依靠療養院治療結核病,本質上靠的還是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再通過曬太陽來殺菌。同時,這樣的治療成本太高,不是普通人負擔得起的。

在療養院外面,還有數量龐大的結核病患者亟待治療。

1930年的美國配置了超過600家療養院,84000個床位。即便如此,面對全美將近300萬名結核病患者,也顯得杯水車薪。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