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都陞官了!

等丁香收拾好碗筷,琴兒跟往常一樣帶著娃去後頭跟紅兒們一道做針線,拉家常。

費二爺沒急著教仕暢念書,而是捧著他那個從巴縣帶到京城,又從京城帶到這兒的紫砂茶壺問:「志行,鈺兒的事沒剛才說得那麼簡單吧?」

「就曉得瞞不過您老。」韓秀峰苦笑道。

費二爺這麼大年紀了,看人看得很通透,早看出任鈺兒喜歡韓秀峰,同樣很清楚韓秀峰是個專情的,絕不會做出那等讓琴兒不高興的事。更清楚就算韓秀峰對任鈺兒有意,就是琴兒不說啥,韓秀峰也不能納任鈺兒為妾。

畢竟妾說白了就是奴婢,而任鈺兒是如假包換的官家小姐,她爹甚至剛殉國沒幾年,誰要是敢納她為妾,就算朝廷不究辦也會被士林的吐沫淹死。

康熙朝時以治河著稱的河道總督朱之錫曾納過一房妾,見著後發現那個姓張的女子竟出身書香門第,急忙倒貼一筆銀子將那個女子送還給其父母,甚至寫了一篇《遣婢帖》。

帖中道:前送回張氏女子,原無大過。只是娃子氣,好言教導,不甚知省,誠恐聲色向加,流入婢子一類。所以量給衣飾,還其父母。初時原是待年,五六日後便有遣歸之意,故自後並無半語諧謔,猶然處子也……足下可將此女原無大過,完璧歸趙一段緣由,向其父母、中媒昌言明白,以便此女將來易擇婿也。

雍正朝時,廣西巡撫金鉷派人去山西大同買妾,結果買回一問竟是官宦之家的女子,也趕緊「原其資歸之」。山東東阿知縣吳調元從淮上買妾,問其家世,發現竟是某士紳家的孫女,吳「愀然憫之」,趕緊完璧將其送歸……

這樣的事不勝枚舉,也只有那些沒見過啥世面的土財主才敢納官宦或士紳家的女子為妾,像韓秀峰這樣前途無量的打死也不能做出那種事。

想到這些,費二爺輕嘆道:「她這又是何苦呢,總想著報恩,好不容易想到個報恩的辦法,可你已經不再是厚誼堂的大掌柜了。」

「所以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念太多書真不是啥好事。」韓秀峰長嘆口氣,又無奈地說:「去念洋人辦的女塾,學洋人的語言文字,這一來就更不好嫁了。」

「你別太自責,怪只能怪她想不開,也怪你剛才說的那個啥子太。」

「晏瑪太。」

「對,只能怪那個妖言惑眾的晏瑪太!」

「二爺,您老真誤會晏瑪太了。」韓秀峰喝了一小口茶,苦笑道:「王乃增也來信了,他說英吉利傳教士裨治文夫婦辦的那個女塾,招不著良家女子,只能收養了十幾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女童。而那些女童剛入學就被英美兩國領事館和英美兩國在上海的那些洋商看中了,打算等那些女童學會他們的話,就讓那些女童去領事館和洋行做使喚丫頭。

蘇覺明豈能錯過這個機會,可一時半會兒間去哪兒找信得過的女童?鈺兒見他一籌莫展,想到我那會兒辦的差事,再加上晏瑪太三天兩頭蠱惑她去女塾念書,乾脆一口答應了,就這麼帶著連兒一道去了。」

「這麼說等學成之後她還得去給洋人做下人?」

「這倒不會,上海的那些洋人幾乎都曉得她是我的義妹,又怎會讓她去做端茶倒水的事。據說那些洋人覺得她是個開明的女子,對她還挺關照的。在女塾里她也不是一般的學生,裨治文夫婦對她很信任,還讓她幫著管事。」

費二爺下意識問:「那些女童全聽她的?」

「所以王乃增嘴上勸她一起回京,其實心裡是樂見其成。」

「這個王乃增也真是的,居然讓一個女子去打探夷情,虧你還那麼信任他!」

「這也不能完全怪王乃增,畢竟夷情哪有那麼容易打探。」

想到坐這兒光著急也沒用,費二爺換了個話題:「京里有沒有消息?」

「有,還不少。」韓秀峰放下茶杯,輕描淡寫地說:「七月十一,皇上諭內閣,諭旨中說『二十七日大祭後除服,以仰體大行皇太后謙抑之懷,矜恤之意,不得不稍從抑制,以示遵循』;十二日又諭內閣,以『朕不敢以一己之感恩,致違大行皇太后謙沖之盛德』為由,傳旨皇太后不升太廟,謹升祔奉先殿。」

今上以謙恭仁孝著稱,費二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微皺著眉頭道:「遵皇太后遺詔,喪儀從簡,穿孝服二十七日倒也罷了,大行皇太后的牌位不升太廟這恐怕有些說不過去!」

「這也不能怪皇上,按例皇帝所冊封或追封的皇后不得超過三位。由於先帝的幾位皇后都……都走得早,先帝生前就已經先後冊封了孝穆、孝慎和孝全三位皇后,所以康慈皇貴太妃被封為康慈皇太后這件事本身就有隱情。據說是恭親王假傳聖旨,把生米煮成了熟飯,皇上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竟有這樣的事!」

「所以康慈皇太后的謚號跟另外三位皇太后的謚號也不一樣,只有『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十個字,而且不系宣宗廟謚。」韓秀峰頓了頓,接著道:「至於恭親王,皇太后的喪儀還沒辦完,就因『於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被革去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等職,不准他再辦理喪儀事務,發回上書房讀書,讓他『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

費二爺暗暗心驚,喃喃地說:「於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要是擱普通百姓身上,真算不得什麼大事。但恭親王不是普通百姓,操辦的也不是一般的喪事,大清以孝治天下,百善孝為先,此罪不可謂不大,此名不可謂不惡!」

「恭親王年輕氣盛,去上書房面壁思過不是啥壞事。要是擱雍正朝,他能不能保住性命都兩說。」

「這倒是,皇上仁厚!」費二爺深以為然,想想又問道:「那現在的領班軍機是誰?」

「文慶文中堂。」韓秀峰摸摸嘴角,接著道:「文祥又陞官了,他不是要去天津拆卸蒸汽機嗎,皇上就給了他個驗收漕糧的差事,回京之後賞正四品頂戴,加道員銜。緊接著又命他襄辦大行皇太后的葬儀,估摸著等這差事辦完又能升。」

「這就是正四品了!」

「陞官的不只是他,恩俊和大頭也升了,恩俊現而今是乾清門侍衛,不再是在乾清門侍衛上學習行走。大頭升二等侍衛,還賞戴藍翎。」

韓秀峰笑了笑,又如數家珍地說:「京外陞官的更多,石老爺署理順天府治中,王千里接替他署理永定河北岸同知,張慶余加都司銜署理河營。薛煥授蘇州知府,劉存厚授江寧知府,不過江寧現而今被長毛占著,他只能跟著吉爾杭阿率手下兵勇去攻剿鎮江的長毛。」

「都陞官了?」費二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林鳳祥、李開芳相繼被擒獲,被押往京城明正典刑,上海的劉麗川等亂黨也被剿了,皇上高興,只要攻剿或防堵出力的都升了官。僧王現而今最風光,皇上加封他為博多勒噶台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並下詔世襲罔替,俸銀加倍!」

「世襲罔替,這麼說僧王也是鐵帽子王了!」

「是啊。」

「勝保呢?」

「勝保剿賊不力,褫職逮京治罪,遣戍新疆,以藍翎侍衛充伊犁領隊大臣。」韓秀峰想想又說道:「在兩江和直隸平亂的有功之臣都賞了,唯獨正在湖廣平亂的曾國藩曾大人還跟我一樣官不官紳不紳。」

費二爺低聲問:「讓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撫,卻不給曾大人個實缺,朝中的那些王公大臣這是何意?」

「這還用問嗎,這是擔心胡大人跟曾大人一條心。據說文中堂和肅順大人不止一次幫曾大人說過話,想奏請皇上命曾大人署理湖廣總督,但彭大人、周大人和翁心存等漢臣卻極力反對,所以皇上就命荊州將軍官文署理湖廣總督。」

「曾大人這是樹大招風!」

「所以說名聲太大,威望太高也不好。」韓秀峰輕嘆口氣,突然話鋒一轉:「我現在擔心的是文祥,他這官比曾大人當年升得還要快,王乃增在信中說曹毓英可能因為沒能做上『厚誼堂』真正的大掌柜,沒少在肅順大人跟前搬弄是非,肅順大人不但不太待見文祥,甚至連恩俊都不待見。」

費二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禁不住問:「這咋辦?」

「我一個在鄉丁憂的記名知府哪管得了他們之間的事,只能靜觀其變,」韓秀峰想了想,又凝重地說:「要是文祥襄辦大行皇太后葬儀的差事辦完之後還是道員銜,那我暫時就沒啥好擔心的。要是他辦完這差事之後又陞官,身為滿人卻一向瞧不起滿人的肅順,到時候很可能就不是不待見他這麼簡單了。」

「要不給他們分別寫封信……」

「沒用的,不但寫了沒用,甚至這書信都不能寫,他倆真要是鬥起來,我孝滿之後就上摺子奏請留鄉終養老母,免得去京城夾在他倆中間左右為難。」

「志行,這事你得想仔細了,奏請終養容易,可這麼一來你的前程咋辦,你不就被耽誤了嗎?」費二爺急切地說。

「耽誤就耽誤吧,我一個捐納出身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