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事變 日本離開軸心國的航道

1939年5月15日

到啟程返美休假為止,5月上半月的大事是儘力阻止日本與德、意全面結盟。到出發時,這方面的努力已見成效,我已得到明確的正式保證:不會有全面性的聯盟,雖將有某種安排,但那也只是強化反共協定,其適用範圍僅限於蘇俄。但是,我很清楚有人仍將對政府繼續施加壓力,假如英國與蘇俄締盟,政府就將被迫參加極權主義國家的聯盟,要不就是倒台,而由南將軍、木戶侯爵或米內海相來取代平沼。這並非不可能。不過,若由米內組閣,則仍意味著日本不至於會參加獨裁國家的聯盟。

我覺得,日本目前的政局火藥味很濃,新的刺殺事件可能發生,儘管可能性沒那麼高。在中國的戰事看不見議和的前景,國民感到厭倦,希望能有具體的結果,而收效卻遙遙無期。這並不是說日本正在軟下來。恰恰相反,一切都證明它是決心干到底的,而且沒有什麼即將發生財政或經濟危機的跡象。但是,尚未取得最終成果就結束了中國事變,人們的怨氣很大,人心非常不安定。

我跟日本上下層人士談過話。我有充分證據可以肯定,我的論點已為首腦人物所注意,我都是按這樣的意旨來講的:歐洲若爆發全面戰爭,美國絕不會置身事外,這幾乎是可以肯定的;必然會發生激怒美國人民的事件,歷史已經證明,美國人是世界上最易激動的民族之一。到那時,和平主義者和孤立主義者也會站在戰爭支持者的最前列,至少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會這樣做。要是德國轟炸倫敦和巴黎而炸死很多平民,只此一點便足以使美國人民大為激動。即使德國和義大利在開戰後幾周內即席捲歐洲,美國的決心和無窮的資源也會最後贏得勝利,絕對有把握,就像1918年那樣。那時,假如日本因全面軍事同盟的關係而被綁在德國陣營內,要美國仍與日本和平相處,那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日本應當看清未來,為它自身著想再來選擇盟友。由於對華戰事造成的一些困難,日美關係暫處於緊張狀態,但困難終究是可以克服的。日本應當著眼於長遠利益,不應只顧眼前。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經濟、財政、商業、感情——美國都更適合做日本的朋友,且為其他世界各國所不及。當然,前提是日本也遵守友好之道的話。打一場日美戰爭,不管從什麼觀點來看,都是愚蠢至極的。再看另一面吧,德國和義大利能給日本什麼好處呢?跟它們做朋友,到底能得到什麼實惠?這些利害得失,都值得趁早好好想一想。

以上論點,正如我剛才說的,看來已經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思考。我有理由相信,這些話天皇也能聽到,一些高級人士已在鼓動,希望考慮我的意見。有些人,包括採取主動態度的海相在內,則談到我的「憂慮」,勸我不用多擔心,因為形勢的發展,最終將如我所期的那樣發展。

這樣,我們就離開日本了,要去度幾個月的假。心裡感到,無論最後結果如何,為了把日美關係引上正軌,至少已經盡了人事,這畢竟是我的本職工作。

(因返美休假五個月,日記在此中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