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事變 日本反對英國、觀望美國

1938年3月31日

在現在的情況下,對我們這些身在使館的人來說,生活就好似擺著一排排跨欄的煤渣跑道。每跳過一欄,都有一陣快感,但是我們沒有自欺欺人,認為已經跳完了最後一欄。新欄正在不斷出現。要是在以前,還要難跳得多,如今稍好一點。但這只是因為日本政府目前亟須避免同我國政府和人民發生不必要的摩擦。它明白自己要應付的困難已經夠多了,而且以後也許還會如此。它不想在軍部給它帶來的麻煩之外再去惹是生非。由於日本政府希望日美關係保持平穩,所以眼下我們才在外交談判中有了一點力量。

日本政府抱持這種態度,絕對不是在感情用事。有此意願,純粹出於政治常識。他們知道,日本必然會和英國發生持久的、日益激烈的對抗。雖未明說,他們打仗的目的之一其實就是想要取代英國在中國的勢力,步驟或許是漸進的,但終究還是一定要取而代之。而他們目前最不想乾的事就是過分刺激美國,使其一怒而轉與英國合作,以至於在遠東建成有力的聯合陣線。他們向來認為美國是不會這樣做的,因為他們相信美國和平主義和孤立主義的情緒實在太強烈了,不允許政府這樣做。然而,除軍部逼著要乾的以外,他們(日本政府)還是不敢冒險。我覺得,日美間的糾紛之所以大都能夠很快得到解決,就是因為存在這種形勢。今後很可能還會是這個局面。所以在目前情況下,我的職務雖然無論怎樣異想天開也不能說是輕鬆的,但如果不能如剛才說的那樣因勢利導,那就會更難辦許多。我們的外交成果——如果還能稱其為成果的話——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取得的,我們政府處理各種問題時態度都很開明,這也是一個原因。

日本國內,政局很不太平。政府在國會受到各政黨的猛烈詰難,頗有法西斯管制意味的《國家總動員法案》和《電力管理法案》都引起很多人的反對。不過,在國會裡,最後仍將是政府如願以償,就跟以往一樣。在政府內部,在對華戰爭的戰略問題上看來也意見不一:一派主張直搗漢口,純粹靠武力來結束戰爭;一派則不贊成使用過激手段,認為最好還是先鞏固已佔之地,靠時間和經濟財政壓力迫使中國屈服。說也奇怪,倒是首相和廣田領導的眾所周知的文官派更傾向前一種方法,陸軍頭目反而贊成後者,理由是兵力不夠,不足以征服和守住更大的地區。

3月底還沒有向漢口進兵的跡象。日軍正在山東和山西進行「掃蕩」,據外國新聞廣播,他們的「掃蕩」並不順利。實際上,最近還有消息說中國人打了一些勝仗。日軍受挫,這裡的報刊當然是隻字不提。不過,看到報上說日本人已佔領某一城鎮,過幾個星期又看到還是那個城鎮被佔領,那就不難得出結論了。陸軍武官辦公室牆上的地圖插著各種顏色的針,戰局近況如何,一清二楚。

在此期間,我們目睹了德奧合併,捷克斯洛伐克有被侵之憂,佛朗哥在西班牙內戰中取得顯著優勢,英國和義大利會談,張伯倫抱騎牆態度。也許正是他的政策解除了眼前的戰爭危險,但是,從遠處望大局,我便看不出有什麼理由可以對前途表示樂觀。各國,特別是英德兩國,都不過是又在為「那一天」做準備。至於德奧合併,我們這些熱愛過那古老的「舒適的維也納」的人,一想到那座可愛的城市和昔日風光明媚的樂土即將納粹化,不禁感慨系之。在納粹制度下,誰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