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暴風雨前平靜的三年 日本與西方決裂意味著什麼

1933年2月23日

經過幾日來的思考和討論,嘗試將我的一些想法集中在以下幾點結論中。

無論怎樣估計遠東形勢,皆應充分考慮下列各點。

(1)內閣決定退出國際聯盟以前,日本已採取各種手段摧毀了它與外部世界聯結的最重要的橋樑。如今走到這一步,意味著它國內的穩健派已完全失敗,軍部已取得壓倒性的優勢。自中日爭端爆發以來,對於國際聯盟的每個重要行動,日本不是事先阻止,就是以製造既成事實的方式在事後予以破壞。這都是為了清楚表明日本要撇開西方而獨行暴走,蔑視西方對它的事務以及它自視為生死攸關利益的干涉。無法指望它會屈服於西方的道義壓力或別的壓力。軍閥和在軍閥煽動下的國民都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即便開戰也在所不惜。如今世界各國的道義譴責在日本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這類譴責非但無法改變日本人的決心,相反只會加強他們的決心。只要政府露出一點與國際聯盟敷衍或妥協的傾向,國內即使不爆發革命,也幾乎肯定會發生更多的刺殺事件。

(2)這種民族情緒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重要的有如下幾點:

a.軍部決心保持其威信,不容有任何干涉行為;

b.「保全面子」本來就是一個重要原因,以致日本寸步不讓;

c.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這一信條經過精心地反覆灌輸早已深入人心;

d.儘管滿洲的巨額軍費將會造成財政困難,但這完全不在軍部考量之中,但凡涉及他們那個領域之事,就不會考慮什麼節約;

e.當條約義務和日本人所自稱的切身利益發生衝突時,還要說此種義務神聖不可侵犯,他們就根本無法理解了。

(3)至於是否會入侵熱河的問題,我有理由認為日本會特別謹慎以避免越過長城,儘管這樣做可能給戰役帶來大得多的損失和困難。當然,忽視下列危險同樣是不明智的:當情況有變或發生意外事件,日軍可能會進犯天津和北平,這自然立刻就會直接觸及列強的利益。國聯若採取任何積極制裁的行動,日本完全可能用迅速佔領華北來作答。這確實是未來最大的潛在危險。

(4)最後,我們必須記住這樣一個事實:在軍部宣傳的影響下,相當多的日本國民和陸軍都認為,美日之間,或蘇日之間,或美蘇同日本之間終將難免一戰。效率已經很高的軍事機器仍在不斷地、急速地得到加強,其自大和自信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海軍也越來越好戰。陸軍、海軍和國民都處於這種精神狀態,因而就始終有這樣的危險:任何足以激怒輿論的事件,都可能使日本不計代價地採取激烈措施。

上述判斷,不僅代表了大使館主要成員的意見,東京的外交界同僚和其他外國人士大多對此也有同感。在我日常呈送國務卿的報告中,當然會反映這些事實與見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