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劉以鬯《對倒》和一九七〇年代香港文學(節錄)

西野由希子

作品《對倒》

1、2(略)

3.作品的形式

…………

從形式的角度來看,短篇版結構很完整。共四十二節,從開頭淳于白的故事和亞杏的故事每隔一節互相輪流,到中間的第二十四節他們走在一起,以後輪班替換,亞杏的故事和淳于白的故事再展開下去,結果完全勻稱。長篇版則沒有這麼完整,也就是說,劉以鬯把長篇版修改成短篇版的時候,對小說的形式和結構非常重視。這點我看很重要。

4.實驗性的表現方法

除了結構以外,《對倒》的表現方法很有特色。劉以鬯試用的技巧很多,如意識流、內心獨白、蒙太奇、閃回方式的回想、對稱表現的重複,多用伏線和「新感覺」的比喻表現等。

這些技巧劉以鬯早在六十年代的《酒徒》中試用過,尤其是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等表現心理的技巧,是香港文學史上最早試用而成功的例子,我們很明白他一直關心實驗性的表現方法的採用。

關於《對倒》的表現方法,我要指出以下兩點。

第一,分析《對倒》的時候,關鍵是「雙」和「一對」。《對倒》是從Tête-Bêche的形式想出來的作品,當然會講究「雙」和「一對」。

還有正如在最後的第四十二節中,寓言性的表現也很多。在第四十二節,讀者很容易理解兩隻麻雀象徵淳于白和亞杏。它們互相看了對方,之後「同時飛起,一隻向東,一隻向西」。這句話讓讀者想起第三十一節和第三十二節,淳于白和亞杏從戲院出來後,「亞杏朝南走去」,「淳于白向北走去」。

第二,《對倒》有很大的魅力吸引讀者進入故事的世界,毫無疑問這依靠劉以鬯的筆力。開始閱讀小說的讀者越看越想知道故事的進展和結果。除了兩個主人公的結局以外,故事裡有很多秘密。讀者希望明白人物和黑狗等的情況。而且,作為小說背景,作家描寫出同時代的現實的香港街道。彌敦道上的各個商店的情況,和街道上群眾的情景,都很生動地描寫出來,每天生活在那兒的讀者一定覺得親切吧。

包括這兩點,劉以鬯使用的表現方法都和影像(電影)的表現有很大的關係。總之,《對倒》極富影像性和圖畫性。

追求自己的文學性

1、2(略)

3.從長篇版到短篇版《對倒》

劉以鬯修改《對倒》長篇版的時候,一個相當重要的目的是減縮篇幅。結果短篇版的長度縮短到長篇版的四分之一了。長篇版和短篇版相比,作品的形式和結果基本上沒有變化。如果要提出有變化的地方,那就是講究對稱的完整性,長篇版不如短篇版。

那麼,劉以鬯刪除了什麼?在短篇版中,兩個主人公從戲院出來以後回家,亞杏在電視上看電影(在淳于白的電視上也放著電影),之後睡覺,就這樣小說走到結尾。在長篇版中,淳于白從戲院出來以後,碰到二十年前一起工作過的老李,跟他一起吃飯;亞杏回家以後跟母親聊天。在短篇版中並沒有這樣的部分。此外,長篇版對淳于白和亞杏的日常生活有細膩的描寫。在淳于白的回想中,他想起自己的歷史來,常常談到上海、重慶和香港等地以前的情況:

巴士駛出隧道,淳于白望望維多利亞海峽。

「這是難以置信的:巴士經由海底從九龍來到港島。然而這是事實。」——他想。

巴士在天橋上駛馳。

「這是填海區。我初來香港時,這一區是海。現在,它已織成一個交通網。香港一直在進步中。今天的香港,與二十年前的香港,外貌已有了顯著的改變。二十年前的香港,處處缺乏現代感。今天的香港已變成一個現代化的都市。」——他想。

巴士拐入洛克道。

「過去,這一區都是舊樓;現在,到處是高樓大廈。香港的人口越來越多,樓宇須向高空發展。」——他想。……(長篇版第五十節)

他的內心獨白就這樣連續出現在第四十八節、第五十節和第五十二節。短篇版沒有這樣啰唆的嘟噥。總而言之,短篇版集中講述淳于白和亞杏兩個人的故事,顯示他們之間的差異。結果,故事既簡潔,又容易明白了。短篇版大大刪去關於淳于白的人生和香港歷史的描寫,這有點兒可惜,使個人和城市的「歷史故事」的性格降低了。在短篇版中,讀者不能深入了解淳于白怎樣度過人生的詳細情況,所以也許不太明白他為什麼一直看著過去,總是回想二十年前。在這點,他個人的魅力減少一點兒了。但是《對倒》既是作為小說的Tête-Bêche,劉以鬯最重視的是小說的形式,並且利用這個對稱性結構來表達另外的一面。

在劉以鬯「娛樂自己」的小說中,還有很多講究結構的作品。

(錄自梁秉鈞、譚國根、黃勁輝、黃淑嫻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二〇一〇年七月出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