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寺內》讀後(節錄)

梅子

劉以鬯小說創作的豐盈創意和獨具匠心,最集中地體現在《寺內》里,這是這本中短篇小說集值得注意的最重要原因。《寺內》裡面值得學習的東西是這樣的多,以至於要系統地撰寫一篇讀後感變得很不容易。筆者因此先以「節記」的形式略記數端於此,作為引玉之磚。

《一個月薪水》寫的是忘恩負義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一位老傭人在服務了四十三年之後,竟然被一手帶大的人逐出家門。但命令不是這人決定的,而是在經濟上控制著他的命運的富家出身的太太所下的。這個事實就將這個社會的本質道出。從一滴水看清世界,是這個短篇成功的關鍵。有人對作者寄同情於馬文滔持有異議,我不以為然。其實感動人的地方還在這裡。老傭人即使到了最後關頭還充分體現了潛藏深厚的母性,而馬文滔的軟弱,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性的複雜,這種複雜性反過來也深刻地揭露了作為醜陋的勢利女性代表人物的馬太太的冷酷。設若沒有馬文滔夫婦個性的這一對比,小說的感染力也許要消滅許多。

《龍鬚糖與熱蔗》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來描寫一個悲劇。但我們看到那結局時,眼前彷彿爆出別樣的含意。這含意中有的是對正直善良的歌頌,有的是對純真愛情的讚美,也有的是對「人渣滓」的唾棄。劉以鬯先生在熟練地調度他的「鏡頭」時,時時運用對稱的意象,目的也許是讓兩個年輕人心靈的美相互生髮。這樣的設計,我以為相當別緻。

《鏈》幾乎把社會結構內部的某一條「鏈」公開了。把社會表面的眾生相提出來示現,以「點」的頂真來描繪「面」,可謂匠心獨運。

《吵架》自始至終沒有人物出場,但人物分分鐘在文中起作用。評論家指出這是中國短篇小說領域中別出心裁之作,筆者有同感。作者像是傑出的導演,通篇拍出的是吵架引起的場面的凌亂和破壞,但只要不是懶漢,你不難從物件破碎的情狀,牆上的痕迹以及地下的不堪卒睹,想見吵架的起因、過程和程度。幾聲電話鈴響,使死的場景平添一點生息。結尾的一張字條,表明這場吵架的前景並非絕境。很好地點出,儘管有了前面那些翻天覆地式的大動作,這場吵架畢竟還只是吵架而已。更敏感一點的讀者,興許還會發現那女主人翁的可愛哩。

《第二天的事》和《對倒》,一是心理小說,一是意識流小說。前者單線平直發展,後者雙線交錯發展,結局都有點出人意料,但卻真實地再現了我們這個畸形社會的現實。

《除夕》和《寺內》是兩篇舊題材的小說,特別突出地告訴讀者,作者有意以詩和戲劇的因素來豐富現代小說的技巧。在這裡,所有常用的修辭手法都被派上用場。「那是一個純詩的境界,一片藍,只有芝麻那一點紅鑲在中間,非常突出。」我想借《寺內》里造句描寫來概括劉先生的創意是適當的。在兩篇小說中,尤其在集大成式的《寺內》里,這「一點紅」格外顯眼,它牽著故事的情節向前發展。劉以鬯處處給自己設下難題,但他筆下表現用雄辯的事實暗示他的功力經得住考驗。不用說,那被改造而賦予新意的內容怎樣給人啟發了,單憑這些作品所嘗試並取得成功的技巧,也有理由相信:劉以鬯先生把短篇小說創作水準的橫竿向上移得更高了。此後寫作小說,固然有了借鑒,卻也越發困難了。

(原載香港《文匯報》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原題為《劄記》,有修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