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629章 老太君請纓,寇季北上

「西夏的賬以後再算,現在要做的是,商議一番,由誰去銀州、麟州等地主持大局。」

寇準見寇季已經惦記上了西夏,就提醒寇季,眼下最緊要的事。

寇季神色凝重的點點頭。

寇準繼續說道:「官家派遣了陳琳請我們祖孫二人入宮,一同商議此事。」

趙禎派人請寇準入宮,說明此事十分嚴重,自然不能怠慢。

寇季低頭瞧了一眼身上髒兮兮的衣服,苦笑了一聲道:「祖父先隨著陳琳進宮,我回別院去換一身衣服。」

寇準點點頭,背負雙手離開了器械作坊。

寇季並沒有急著離去,而是回到了器械作坊內,叮囑了一番那些匠人們,才往府上的別院趕去。

寇季回到別院的時候,寇準已經和陳琳乘車離開了寇府別院。

寇季在向嫣的伺候下,洗漱了一番,穿戴上了官服,坐上了馬車,進了汴京城。

一路趕到了東華門,亮出了腰牌,進了宮。

寇季在宦官的引領下,到了資事堂,趙禎、寇準、王曾等人已經開始商議起了派遣誰去銀州、麟州坐鎮的事情。

寇季邁步入門的時候,聽到了有人提及到了自己的名字。

說話的是王曾。

王曾坐在寇準下首,對趙禎道:「老臣以為,事到如今,唯有讓寇季往銀州、麟州等地一行。」

寇準皺著眉頭,沉聲道:「銀州、麟州等地,如今需要的是掌兵之人,而不是理政之人。寇季不通兵事,去了銀州、麟州等地,面對蕭孝穆率領的十數萬大軍,恐怕也無可奈何。」

王曾嘆了一口氣,對寇準道:「我也知道麟州、銀州等地需要掌兵之人。可銀州、麟州等地兵馬,大多都是折家的舊部,還有折家軍。

他們聽命於折家多年,非折家之人,難以調遣他們。

如今折惟忠有性命之憂,難以掌兵。他的子嗣又過於年幼,也難以掌兵。

折家不可能交出折家軍,朝廷縱然派去了掌兵之人,也很難調動他們。

所以掌兵之人,去了也是白去。

朝廷現在能做的就是派遣一位身份高、地位重的重臣,攜天子劍,趕往銀州、麟州等地,調遣距離銀州、麟州等地相近的廂軍、禁軍,一起抵禦遼人,將遼人擋在長城之外。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折家忠勇不假。

但折家也是朝廷的一根刺。

折家是朝廷諸多將門之中,唯一一個擁有著兵權的將門。

獨立於府州,宛若藩鎮。

折家軍直屬於折家,而非朝廷。

朝廷想要越過折家,調動折家軍,根本不可能。

寇準沉吟道:「朝廷不是已經派遣了王雲升趕往府州弔唁折老夫人嗎?王雲升此刻應該已經到了府州了吧。」

王曾緩緩搖頭,「王雲升此人,沉穩有餘,銳氣不足,也沒有經歷過兵事。他代表著朝廷去弔唁折老夫人,那還可以。可讓他調遣銀州、麟州等地的廂軍、禁軍去抵禦遼人,肯定不行。

寇季則不同,他雖不通兵事,可西域一行,諸多手段齊出,幫我大宋謀得了千里沃土。

此去銀州、麟州等地,必然也能將遼人抵擋在疆土之外。」

寇準不悅道:「我大宋能得到河西之地,並非寇季一人之功。」

王曾沉聲道:「但寇季居功甚偉。」

寇準眉頭皺成了一個川字。

王曾執意要讓寇季去銀州、麟州等地主持大局。

可寇準卻不願意。

為何?

因為寇季此前去西域,身邊跟著李昭亮。

李昭亮率領著十萬大軍,足以幫著寇季解決大部分的麻煩。

到了西域,又有元山部忠勇來投,到了河西,又有朱能和楊文廣幫忙。

手底下那是兵多將廣,不愁沒人用,不用為兵事去奔波。

去銀州、麟州等地則不同。

一路上沒有重兵隨行。

到了銀州、麟州等地,也無人可以。

折家軍不可能聽寇季的。

折家的人也不可能聽寇季的。

朱能在河西,狄青、楊文廣、李昭亮等人在燕雲。

朝中倒是還有幾個能打的將軍,但他們衝鋒陷陣還行,掌控全局就差了點。

擔任先鋒將軍綽綽有餘,掌控銀州、麟州等地的大局,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朝廷調遣不出人手,配合寇季在銀州、麟州等地抵禦遼人。

寇準皺著眉頭沉默了許久以後,開口提醒道:「眼下銀州、麟州等地最重要的是兵事,而非政事。」

王曾長嘆了一口氣。

他何嘗不知道銀州、麟州等地最重要的是兵事。

可朝廷如今沒有合適的人手派遣到銀州、麟州等地去掌兵,折家軍和折家的舊部,也不可能聽從外人的調遣。

他也只能趕鴨子上架,請寇季往銀州、麟州等地一行。

寇季西域一行,巧施謀略,拿下了河西之地。

他希望寇季去了銀州、麟州等地,也能巧施謀略。

他不指望寇季去了銀州、麟州等地以後能開疆拓土,只希望寇季能擋住遼人,使得遼人不能南侵一步。

寇準和王曾二人的話,楊家老太君一字不落的聽進了耳中。

她聽出了二人話里的關鍵。

朝廷現在無大將可以派遣,沒人能去銀州、麟州等地掌控兵事。

折家軍不出,朝廷調遣了銀州、麟州等地的廂軍、禁軍,也不一定能抵擋得住遼人。

「老身願意往府州一行……」

楊家老太君沉吟了許久,緩緩出聲。

寇準、王曾二人聞言,皆是一驚。

寇準沉聲道:「老姐姐,您這身子骨,可經不起長途跋涉的顛簸啊。」

王曾贊同的點點頭。

楊家老太君輕聲道:「老身雖然年事已高,但身子骨還算硬朗。回一趟府州,不會有事的。老身此去府州,雖然不能幫著朝廷領兵征戰,但喝令折家軍上下,聽從朝廷調令,還是能做到的。」

寇準和王曾二人對視了一眼,齊齊嘆了一口氣。

寇準對楊家老太君長嘆道:「老姐姐,是我等無能,沒有處理好國事,害您這麼大年紀了,還要出遠門一趟。」

楊家老太君搖了搖頭,沒有說話。

在她看來,這是一筆糊塗賬。

很難說得清楚誰對誰錯。

若折家沒有坐鎮府州,宛若藩鎮,朝廷也不需要有如此多的顧慮,更不用擔心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除了折家軍以外,無強軍可用。

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那是朝廷最重要的邊陲,也是四戰之地。

若是沒有折家,朝廷一定會派遣大將、派遣強軍坐鎮折家所在的西北地。

所以朝廷如今在折家所在的西北地無強軍可用,有朝廷的責任,也有折家的責任。

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雖然有折家軍鎮守,但朝廷不應該一直依賴著折家,放鬆對摺家所在的西北地的兵馬管束,導致今日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除了折家軍以外,無強軍可用。

折家包攬了折家所在的西北地的一切軍務、兵事,全然沒有想過折家群龍無首以後,折家所在的西北地會陷入到一個十分窘迫的地步。

所以折家和朝廷都有錯。

但折家和朝廷也不是為了故意犯錯。

折家身為朝廷唯一一個擁有兵權的將門,朝廷自然要借著西北兵事,不斷的消磨折家的力量,不然折家坐大,朝廷可就危險了。

而折家之所以包攬了西北地的一切軍務、兵事,全族紮根在府州,不願意入京一步,也是為了自保。

太祖皇帝趙匡胤在位的時候,折家家主折御勛被封為永安軍留後。

留後就是大宋承認的藩鎮。

但凡歸降了大宋,並且得到了大宋承認的藩鎮,都會加一個留後的職位。

折御勛也就守著留後的職位,一心一意的幫大宋戍邊,甚至還動過幾次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心思。

只是他這種心思生出來沒多久,就被新繼任的太宗皇帝趙光義給扼殺了。

太宗皇帝趙光義登基當年,立馬改任永安軍留後折御勛,為永安軍節度使。

太宗皇帝趙光義是什麼心思,折御勛知道的清清楚楚。

太宗皇帝趙光義就是借著這種改任的方式,取消了折家藩鎮的名頭。

對此,折御勛倒也沒有在意。

只是太宗皇帝趙光義登基不久以後,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他心生警兆,放棄了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心思。

南唐後主李煜、蜀國後主孟昶等歸降了大宋的亡國之君,先後暴斃。

折御勛覺得,他若是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話,下場估計跟這些人差不多。

所以他果斷熄滅了舉族遷入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