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瞿瞿~~瞿瞿~~

一隻油亮的蟋蟀擺動觸鬚,發出陣陣清脆蟲鳴。這是一隻上好的壽星頭,赤須墨牙,一望便知是一員驍將。它此時正順著一段狹長的舷牆上遊走,得意洋洋地東張西望。

這段山形舷牆長約五丈,對蟋蟀來說是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可它不過是一座巨型樓船的艦尾右側部分。整條樓船足足長三十丈,通體漆成黑紅二色,底尖上闊,粗桅寬帆,渾似三保太監下西洋的寶船。

不過真正的寶船,在雙桅之間只安放了一個平層,而這條船在同樣位置卻拔起一座四層雕欄彩樓。樓頂歇山,樓角飛檐,一層層的魚鱗亮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種設計比寶船氣派得多,只是一旦出海,不出半日便會被大浪晃翻。

好在這條船此時不在海上,而是正浮於長江水面,頭西尾東。區區江波,撼不動這個龐然大物,所以那隻小蟋蟀得以安穩地趴在舷牆上緣的突起處,對著浩渺的江面暢聲鼓噪。

突然,一柄金絲小罩網從天而降,牢牢地把它扣在裡面。隨後罩網輕輕抬起一角,受到驚嚇的蟋蟀奮力一竄,躍入早已等候多時的紫砂鼓罐兒里。

「哈哈,成了!」

朱瞻基迅速把蓋子扣緊,用指頭拂了拂上頭的錢形氣孔,笑嘻嘻地從地上爬起來。

這隻蟋蟀名喚「賽子龍」,是他一路上悉心調教的愛將。誰知這「賽子龍」身在曹營心在漢,剛才居然從罐里逃走了。朱瞻基在大船上轉悠了半天,這會兒才把它擒回營中。他左手托著鼓罐,右手駢指一點,嘴裡念念有詞兒:「傳令三軍,我要活趙雲,不要死子龍。」

戲詞兒後頭的拖腔兒還沒哼完,一個身穿雲肩貼里的老宦官跌跌撞撞跑過來,顫聲喊道:「千歲爺……千歲爺,別靠在船邊兒上。江面風大,要是一晃悠掉水裡頭,奴婢萬死莫贖呀。」

朱瞻基哈哈大笑:「大伴你真是沒見識。這可是兩千料的寶船,區區江水怎麼晃得動。」說完他把罐子一舉:「你瞧!賽子龍回營了。」

「好,好,抓回來就好。」老宦官趨步走到他身邊,滿臉堆笑,「咱們趕緊回彩樓吧。幾位東宮師傅都問了幾遍啦,催促千歲爺您去準備。」

朱瞻基一聽便大皺眉頭:「他們急什麼?」老宦官勸道:「咱們馬上就到南京啦,百官可都在碼頭候著呢,得早點準備。」他見太子面色漸漸沉下來,趕緊又安撫道:「殿下權且忍忍,等到了南京城裡頭,想怎麼玩都成。」

朱瞻基望著江波起伏,臉上的笑意漸漸消失:「到了南京,只怕更沒時間逍遙啦。眼下還有幾個時辰,你就讓我最後再快活一陣罷。」

他口氣可憐,老宦官先是一陣心軟,可轉念一想,又「噗通」一聲跪了下去:「這次咱們來南京,關乎大明社稷,殿下您有皇命在身,可不能這麼任性!」朱瞻基苦笑著搖搖頭,沒再吭聲。他知道老宦官說得半點不錯,可正因如此,才倍覺鬱悶。

這樁皇命,還得從朱瞻基的爺爺永樂皇帝說起。

永樂十九年,永樂皇帝把大明京城從金陵遷至北平,從此大明有了兩個國都——正都北京以及留都南京。三年之後,永樂皇帝駕崩,廟號太宗。太子朱高熾即位,次年改元「洪熙」。

洪熙皇帝一直想把國都遷回南京,不過茲事體大,始終未有定論。洪熙元年四月十日,天子突然頒下一道詔書,讓皇太子朱瞻基南下留都,監國居守,兼撫軍民。是詔一出,朝野為之嘩然。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極其明確的信號:皇帝陛下終於決心遷都了。

太子這次南下,應該就是為了遷都打前站,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

當年永樂皇帝遷都北平,在南京留下了一套朝廷架子: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等官署一應俱全,體制與京城無異。何況天下稅賦,泰半出自江南,地方上有諸多士紳大族盤根錯節,局面極之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亂起來天下都要震動。

這是二十七歲的太子第一次獨立處理政事。往小了說,這是天子在考驗儲君的資質;往大了說,這是關乎大明百年興衰的節點。天下人都在拭目以待,看他能不能把握住留都的局面,老宦官一念及此,只能硬起心腸,擺出一個死諫的姿態。

朱瞻基縱然心性貪玩,總算分得出輕重緩解。他拎起蟋蟀罐子,幽幽道:「子龍啊子龍,你總嫌自己被圈在方寸之地,我又何嘗不是?也罷,你我相熟一場,好歹有一個能逍遙的吧……」

太子順手要打開蓋子,可環顧大船四周,無不是煙波浩渺,這蟋蟀即便放生,也無路可走。他無奈道:「你瞧,你離了罐子又能如何?外頭還是重重牢籠,又如何真正走得脫呢?」——話音剛落,忽然聽到長江北岸傳來三聲清脆的炸響:「啪!啪!啪!」

朱瞻基手中一顫,蟋蟀罐差點摔在甲板上。他有些惱怒地轉頭去看,見到半空三團黃褐色的煙花正次第綻放,煙形四散,轉瞬便消逝於無形。煙花下頭是一片白花花的搖曳蘆葦,看不見放炮之人。這大概是江邊哪戶人家在娶親吧?

聲響離大船尚有數里之遠,並不值得多加留意。朱瞻基又糾結了一陣,到底沒捨得放走,悻悻地捧著鼓罐,跟隨老宦官返回彩樓。

兩個人並不知道,此時在他們頭頂的桅杆之上,一個頭纏羅巾、身披皂褂的船工也在凝望著那三束煙花。

這個人皮膚黝黑,面貌與尋常船工無異。此時他正一手攀住橫杆,一手搭起涼棚,面無表情地觀望著天空。待煙氣徹底散盡之後,他挽起索具,靈巧地順著桅杆滑下甲板。

像他這樣的船工,在船上有百十號人,分散在各處甲板操船。除非太靠近彩樓,否則禁衛們根本不會特別留意這些人。這個船工混在忙碌的人群中,謹慎地避開彩樓的視野,徑直來到艦首靠近右舷的甲板。

甲板上有一個小小的鐵把手,他俯身抓住輕輕一抬,地上露出一個方形的艙口,一截雙排木梯延伸到下方。船工雙手扶著梯子,緩緩爬下位於甲板下方的船腹。

這條船雖然形制上模仿寶船,可建造初衷是為了享樂,因此船腹頗為巨大。從甲板到船底一共分了四層。甲下一層是伙房與存放飲宴器皿的內庫;甲下二層是水手歇息的號房以及艄口;甲下三層是存放資材與糧食的大庫;最底層則堆放了幾百塊壓艙用的石頭。

每下一層船艙,空間便越加逼仄,光線愈弱。船工一路沿木梯降到底艙,周圍已是一片晦黯,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混雜了陰濕霉水、朽爛木料和嗆鼻石灰的氣味。附近一個人都沒有。除非船舶大修,否則沒人願意待在這種鬼地方。

這一層分了十幾個封閉隔間,如同一個個陰森的獸巢,隱約可以看到許多巨大的石軀趴伏其中。船工略微辨認一下方向,徑直走進右側第三個隔間。在黑暗中,不時有古怪的嚓嚓聲傳出來,還有低微而模糊的呢喃,似是某種祝祈。

過了約莫一炷香的時間,船工從隔間里走了出來,腳步輕快了不少。他重新爬回甲板上方,混入其他忙碌的船工之中,沒有任何人注意到他的短暫離崗。

恰好在這時,望風手觀測到一陣江風吹過,立刻發出信號。船工們迅速調動帆面,兜住迎面而來的江風。艄手們感受到船速又提升了幾分,一起有節奏地發出「吆嗬~~嘿」、「吆嗬~~嘿」的號子聲,加速划動。這條大船向著金陵疾馳而去。

同樣的號子聲,此時在金陵城中也響了起來。

「吆嗬~~嘿!」

十幾條胳膊同時繃緊,合力將一根粗大的木樑抬離地面。大梁的下方是遍地瓦礫與傢具碎片,中間躺著一具血肉模糊的成年男屍。他的頭顱和半邊身子都被壓癟了,血和腦漿在地上凝固成一灘觸目驚心的污穢。

嘖嘖的惋惜聲從周圍響起。昨晚那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摧垮了屋舍,脫了架的大梁斜倒下來,正正砸中這個正在床榻上酣睡的倒霉鬼。

吳不平凝視著這一番慘狀,緊皺眉頭,一言不發。

這間宅子位於南京城太平門內的御賜廊,這一帶是洪武年間為都察院修的官舍。眼前這死者穿著一身團領青袍,胸前補子依稀可見一隻七品紫鴛鴦,顯然是一位監察御史。

昨晚那場地震,震塌了城裡許多房屋。工部的匠戶忙不過來,應天府不得不緊急出動了三班差役,一起搶險救災。吳不平身為總捕頭,負責巡查各處,防止有人趁火打劫。一聽說這裡死了位御史,他立刻趕了過來。

吳不平今年六十二歲,永遠是一襲皂色盤領公差服,頭戴平頂巾,腰別鐵尺、錫牌,走起路來透著一股敦實氣勢。他獨領應天府皂、捕、快三班總頭役,屢破奇案,雖是北方人,可整個金陵城地面無人不識。公門裡都稱其為「吳頭兒」,江湖人喚他「鐵獅子」,老百姓則大多愛叫他的本名——哪裡有不平事,哪裡就有吳不平。

他問過左右鄰居,原來這位御史叫郭芝閔,揚州府泰州人,是南京廣東道監察御史,單身赴任,並無親眷跟隨。可憐郭御史剛搬來這裡沒多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