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嘉靖繼統 不換父母

朱厚熜(讀如聰)走到京郊,便不肯進城。

這位親王是憲宗皇帝的孫子,武宗的堂弟。年號正德的武宗朱厚照駕崩之後,由於他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母親張太后便與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以武宗遺詔名義迎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承皇位。當時興獻王已經去世,朱厚熜也只有十五歲。年齡不大不小,關係不親不疏,正合適。

沒想到,這個十五歲的比五十歲的還難對付。

按照楊廷和等人起草的程序,朱厚熜應該由東安門進入北京城,先住在文華殿。第二天文武百官三次上表,朱厚熜三次推辭,再擇日即位。沒想到小王爺卻嗤之以鼻:我是來當皇帝的,不是來當皇子的,你們這是什麼亂七八糟?

楊廷和等人目瞪口呆。

這孩子,敢情是不給糖吃就往地上躺的主啊!

何況遺詔也確實寫的是:嗣皇帝位。

國不可一日無君,臨時政府只好讓步。朱厚熜堂而皇之從大明門入城,當天中午即位,是為明世宗。由於他的年號是嘉靖,所以人們更習慣於稱其為嘉靖皇帝。

這是個極端自私又精通權術的傢伙,還確實具有當皇帝的天賦。明代皇帝中,他是最長袖善舞的,既能夠保證大權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樣辛苦。與楊廷和等閣臣的程序之爭,只不過他初出茅廬的小試牛刀。

首戰告捷,未成年的嘉靖便開始搞事情。

第一件事,是派人到安陸(今湖北省鍾祥市)興獻王府迎接自己的親生母親進京,接下來便是討論親生父親的稱號和待遇。楊廷和等人的主張是:嘉靖成為皇帝的法理既然是兄終弟及,那就應該以武宗的父親孝宗為父親,自己的父母為叔父母,自稱侄皇帝。至於興獻王的爵位和血統,則改由憲宗皇帝第六個兒子的兒子朱厚炫來繼承。

換句話說,就是嘉靖皇帝不但要去做別人的兒子,還要讓自己的父母去做別人的父母。對此,這位少年再次表示了不以為然:怎麼?父母親也可以這樣換來換去嗎?

楊廷和卻認為可以,而且應該。

他還說,誰反對這個方案,誰就是奸臣。

嘉靖只好請他喝茶。

據正史記載,十五歲的小皇帝雖然滿腔怒火,初來乍到的他對前朝大臣還是採取了「從容賜茶慰諭」的方式,希望對方能夠順從自己。楊廷和則在茶敘時提出補償方案:如果皇上將來多子多孫,可以讓皇二子繼承興獻王血統。

結果,陛下更不高興了。

商量不成,就只好來硬的。嘉靖出示手詔:尊朕生父為興獻皇帝,生母為興獻皇后,祖母為康壽皇太后。楊廷和的辦法則是將手敕封起來退回宮中,明確表示不敢奉詔。

君臣相持不下,事情成為僵局。

興獻王妃的座船卻到了通州。

這個女人不尋常。嘉靖離開安陸向她辭行時,曾經痛哭流涕,泣不成聲,她卻鎮定地說:我兒任重道遠,到了北京不要輕易說話。因此嘉靖進京非常低調,所到之處一律謝絕諸王的招待和有司的貢奉,還嚴令下屬不得擾民。

楊廷和等人卻明顯低估了這位王妃的能耐和能量,以及嘉靖母子捍衛親情和血統的決心,仍然按照王妃的規格待遇為那位「聖上之母」草擬進宮的程序。皇帝理所當然地駁回了這些程序,同時下令錦衣衛準備母后儀仗。興獻王妃則在通州憤怒地表示,絕不可以把她的兒子讓給別人。

然後,不肯走了。

嘉靖聞訊,在宮中號啕大哭。

十五歲的小皇帝甚至採取了一個斷然措施。他來到後宮求見張太后,明確表示願意避位奉母歸藩。也就是說,為了盡孝寧可回安陸去,大明皇帝這個職位你們愛誰給誰。

結果是:群臣惶懼。

惶懼理所當然。事實上從漢代以來,孝治天下就是帝國合法性和正當性的來源之一。如果由於內閣不肯讓步,害得皇帝陛下不能盡孝,楊廷和他們將成為歷史罪人。

妥協,成為唯一選擇。

楊廷和等人先讓一步,同意尊嘉靖生父生母為興獻帝和興獻後,祖母為皇太后,只不過要以尊奉張太后懿旨的名義發布。嘉靖也同意以孝宗為皇考,即去世的父皇;同意尊張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和興獻後稱本生父母。只不過,陛下的讓步拖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嘉靖元年的元月。

消息傳出,最高興的人是新皇帝的親祖母。

老太太姓邵,原本是憲宗的貴妃。兒子封興獻王,她不能夠跟著去安陸,便在宮中朝思暮想。沒想到年事已高而且雙目失明以後,親孫子回京當了皇帝。大喜過望的她,竟把孫兒攬在懷裡從頭到腳摸了一遍,一直摸到腳後跟。

興獻王妃也基本滿意,下令啟程。

十月初四,她從大明門中門進宮。

母子重逢是何情狀,正史沒有記載。

但可以肯定,他們並不滿足,因為興獻夫妻現在還只是興獻帝後,前面沒有「皇」字。所以那兩人還要折騰,直到鳩佔鵲巢的目標完全實現,朝廷里也不再有反對派。

當然,多年以後他們如願以償:興獻王不但終於被尊為皇帝,而且還有了「睿宗」的廟號。當然,也許是為了顯示公平,朱棣的廟號也由太宗升格為成祖。

這是嘉靖十七年九月的事。

如此結果,也有種種原因。

首先,作為皇帝,嘉靖任性而又倔強。他最痛恨的就是臣下勸阻,勸阻者都沒有好下場。而且越是有人勸阻,他越是堅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跟這樣的人講道理,不但徒費口舌,甚至可能火上澆油,還不如先順著他。等到時過境遷他自己想明白後悔了,再搭個梯子讓他下台不遲。

後來嚴嵩能夠成功,靠的就是這辦法。

實際上人們也別無選擇,因為嘉靖是明代皇帝,而明代皇權是不受制約的。所以,哪怕荒唐如武宗也能得逞。何況按照「百善孝為先」的邏輯,嘉靖的動機堪稱純正,以至於清人發表評論時也要說「天性至情,君親大義」云云。

更重要的是,嘉靖並非無理取鬧,問題的關鍵則在於他來北京是繼統還是繼嗣。繼統就是繼承大明的法統,繼嗣則是繼承孝宗的血緣,而繼統並不一定要繼嗣。西漢繼承昭帝皇位的宣帝,就是昭帝哥哥的孫子,不也沒換父母嗎?

那麼,嘉靖又為什麼要換?

繼統而非繼嗣,一句話就讓嘉靖站穩了腳跟。

毫無疑問,這個說法不是十五歲孩子想得出的,幫助小皇帝走出困境的是一位小官。準確地說,是剛剛中了進士還沒分配工作的替補隊員。然而他對楊廷和等人的反擊,卻如火箭炮似的排山倒海。這位候補官員質問:你們主張皇上稱聖母為嬸嬸,豈非要求母親見了兒子行臣禮?興獻王只有今上一個兒子,難道讓他斷子絕孫?你們說這是為了國家犧牲小家,請問天下可有「無父無母」之國,可有兒子自絕父母之理?如果繼統必先繼嗣,又該繼孝宗還是繼武宗?

楊廷和他們說不出話來。

嘉靖卻有絕處逢生之感。因此,他決心要讓這位新科進士成為朝中重臣。這不僅是酬謝。更重要的是,有了這股力量的支持,陛下在那陌生的環境中將不再是孤家寡人。

那麼,幫了嘉靖大忙的又是誰呢?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