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型文藝 八股文

嘉靖四十年,海瑞重審了一起殺人案。

案情原本簡單。浙江嚴州府桐廬縣鄉民徐繼,在向妹夫戴某追討借款時發生鬥毆,失手將其打死。人命關天,徐繼和妹妹都不敢聲張,便將屍體綁上石頭沉入水底了事。

一個人突然失蹤,自然會引起鄰里的注意。負責初審的桐廬知縣則發現,案發當晚還有潘姓朋友帶著僕人在戴某家過夜。於是該官員認定這是一起通姦殺人案:徐繼的妹妹和情夫潘某殺害了戴某,徐繼則是同謀和幫凶。

這當然十惡不赦,因此判處徐妹凌遲,潘某斬首,徐繼絞刑。此類案件照例要報省里和最高司法機關複核,不服判決的徐妹也向中央派到浙江巡視州縣的官員鳴冤叫屈。總之經過反反覆復,最後一次重審的任務交給了淳安知縣海瑞。

海瑞接手時,此案已經被審過多次,他卻一眼看出通姦殺人的說法不能成立。這位清官調研以後指出:徐妹與戴某育有二子一女,潘某則既有妻室又不富裕。說一個女人拋棄兒女謀殺親夫,卻只是為了給更沒錢的人做妾,這簡直就是發瘋。何況如此機密的陰謀,為什麼要讓僕人見證?

於情於理於事實,都說不通。

上級部門認可了海瑞的觀點。徐妹和潘某被釋放,徐繼則因為殺人和藏屍的雙重犯罪被判處絞刑。

毫無疑問,海瑞跟那位桐廬知縣一樣,手上也沒有證據只有供詞。供詞是靠不住的,完全可能來自屈打成招。由於證據不足而將嫌疑人釋放則不被允許,因此法官的個人判斷便變得舉足輕重。本案兩種判決的區別僅僅在於:桐廬知縣依據的是想當然,海瑞依據的是人之常情和基本常識。

常識極為重要。因為明清兩代的基層法官都由地方行政長官也就是知縣兼任,這些人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如果像桐廬知縣那樣想像力豐富,多半只能造成冤假錯案。

能夠把關的,便只有常識。

可惜這很難,因為沒人教。

表面上看,明代教育不差,尤其是官辦的。南北兩京都有國立大學國子監,校長為從四品的祭酒。地方官學也普及到縣,長官則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宗室和軍籍子弟還有宗學和衛學。正所謂: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教育經費也很充足,官學裡都是公費生。國子監的監生可以靠助學金養家糊口,打算結婚的則有婚娶費,探望父母的也有探親費。而且只要成為監生,就能直接授官,並享有減免賦稅等等特權。帝國給予官學生的待遇真是不低。

更重要的是:科舉必由學校。

我們知道,明清兩代為政府機構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是科舉考試,而參加考試是要有資格的。簡單地說,考生首先得是監生,或叫作生員的地方官學學生。成為生員需要經過入學考試,叫童試。參加童試和考不及格的,無論年齡大小都叫童生。合格入學的則叫生員或諸生,俗稱秀才。

秀才有兩個出路。進入國子監繼續深造的是監生,當然要通過選拔。留在地方官學的則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只不過考試有三個層級,必須一路過關斬將,才能平步青雲。

最低一級叫鄉試,地點在各省布政使司,南北直隸的考場則在兩京。除了秀才,監生也可以參加鄉試。

鄉試合格就叫舉人,已是候補官員。

舉人可以在第二年參加會試,考場在京師的禮部。

會試仍然是選拔賽,錄取者即進入第三次考試。由於這最後程序由皇帝親自出題和主持,地點又在奉天殿,所以叫廷試或殿試。殿試不再有淘汰,通過了會試的考生也實際上已是進士,皇帝再考一次的意義是決定等級和排名。

因此進士的頭銜前面都有「賜」字。

一甲:賜進士及第。

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而且,一甲只有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鄉試和會試的第一名,則分別叫解元和會元。

如果三次都拔得頭籌,就叫三元及第。

殿試意義重大。由於皇帝親臨考場,因此錄取的是天子門生,也叫甲榜或甲科,中舉的則叫乙榜或鄉科。既通過了鄉試又通過了殿試的叫兩榜出身,在官場中高人一等。

兩榜出身,三元及第,是讀書人最嚮往的事。

舉人都考不上的秀纔則很窩囊,因為他的身份已經不同於普通老百姓,卻又不是候補官員。這種尷尬不亞於孔乙己穿著長衫站著喝酒,儘管孔乙己連秀才都不是。

金榜題名的,卻未必有真才實學。

原因也很簡單:明代官辦教育的內容非常單一,基本上只有儒家經義。儘管在早期,朱元璋也曾強調科舉取士務得全才,應該文能安邦武可戡亂。然而明中葉以後,生員們的課堂和書架上便只有四書五經,連書商都懶得上門了。

何況還要學寫八股文。

八股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規定文體,特點則是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要求。題目肯定來自四書五經,理解也不許超出朱熹《四書集注》範圍。比如「百姓足,孰與不足」這道題,就來自《論語·顏淵》有若的話,全文是: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那麼,看到題目以後,該怎麼做呢?

有份試卷的開頭第一句是:

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

這在八股文,就叫破題。

破題之後是承題和起講,也就是承接上文加以闡發開始議論,然後通過「入手」引出排比對偶的文字,比如:

取之無窮,何憂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無備?

這樣的對仗需要四組八句,所以叫八股。

八股很無聊,無非鋪陳排比咬文嚼字,翻來倒去將聖賢觀點在文字上花樣翻新。但這種格式使用了六百年,卻並非沒有道理。畢竟,由此形成的錄取標準相對固定統一,而且與權勢和財富無關,大體上可以保證競爭的公平。

何況只要掌握技巧,也能寫出好文章。

前面那份試卷的破題就非常精彩,堪稱言簡意賅,開門見山,這是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的。我們知道,八股文的規定字數一般是三百到五百,並不允許洋洋洒洒,因此其實很考功力。難怪有人說,會寫八股文的,什麼都寫得好。

至少,破題之法值得做傳播的人學習。

然而寫出漂亮的八股文真是談何容易,要知道前面那份試卷的作者王鰲(讀如敖)可是成化十年鄉試解元,十一年會試會元和殿試探花,差點就三元及第,高踞榜首。

不過,這位蘇州吳縣人成為朝廷重臣,包括王守仁能夠平息叛亂,都與此無關,儘管陽明先生也是八股高手。審案斷案肯定用不著八股文技巧,海瑞也非兩榜出身。代表明代新型文藝及其成就的,是看上去遠離廟堂的東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