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燕王定鼎 朱棣得位

南京政府昏招迭出。

不能說建文帝沒有頭腦,更不能說他沒有預感。據未必可靠的史料稱,冊封皇太孫之後,朱元璋曾自鳴得意地對他孫子說:朕安排已定。諸王駐守邊疆,邊境可保無事,你就高枕無憂踏踏實實地做個太平皇帝好了。

朱允炆卻問:外敵入侵有諸王,諸王發難又靠誰?

太祖高皇帝竟無言以對。

看來,那時他並不認為這種事情會發生。

沉默良久,朱元璋反問:你說呢?

朱允炆答:以仁德感化,以禮儀制約,感化制約不了就削減封地,削藩不成就廢爵,實在不行就出兵。

高皇帝說:也只能如此。

可惜這是典型的紙上談兵,沙盤推演都沒有。因此事到臨頭,建文帝和他的臣僚並不知道計將安出。最為迂腐可笑的是,與朱棣一口咬定自己受奸臣迫害,兵出燕山屬於正當防衛相反,他們就連如何定義這場戰爭都要爭論不休。最後還是齊泰一錘定音:明其為賊,敵乃可克!

建文帝這才下詔,稱朱棣「義不容赦」云云。

然而四個月後,齊泰和黃子澄就被罷官。直接原因當然是南京政府討伐「反賊」的大軍被打得一敗塗地,燕王語氣強硬地要求立即處死奸臣。皇帝不能照辦也不能不辦,只好將齊泰和黃子澄藏起來,再用罷官的說法去忽悠燕王。

這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請問,齊泰和黃子澄到底是不是奸臣,燕王又是不是反賊?如果燕王是反賊,就該駁回妄言將其剿滅。如果齊泰和黃子澄是奸臣,則應該捉拿歸案就地正法。現在的做法兩頭不靠,算是哪一出?

何況「清君側」不過借口。處分齊泰和黃子澄,這借口就等於被坐實。更何況明貶暗藏,天下人能不知道?結果是除了讓燕王恥笑,將士寒心,不會有什麼別的效益。

問題是這種蠢事不止幹了一回。建文三年,正月時東昌告捷,齊泰和黃子澄官復原職;三月份兵敗大名,那兩個人又被貶斥。如此首鼠兩端,只能說明建文帝既無定力,也無主見,還沒有擔當,只能讓燕王看不起。

所以,朝廷以後再派使節,便只有受辱的份。

比如最高法院副院長薛岩。

薛岩是在齊泰和黃子澄再次罷官時出使燕營的,燕王則在之前對此表示了有條件的滿意。於是朝廷便以為有了可以討價還價的機會,開出的條件則是恢複朱棣王爵,也不追究他和將士們的戰爭責任,只是以後不得干預朝政。

與此同時,他們又擬定了天子密詔印在黃紙上,讓薛岩將這些傳單在燕營秘密散發,以動搖軍心。

燕王看了公文,問薛岩:皇上怎麼說?

薛岩答:殿下早上解甲,朝廷晚上就撤兵。

燕王一聲冷笑:這不是哄小孩子嗎?

薛岩嚇了一跳。

燕王又說:我這裡有大丈夫!

眾將士齊聲吶喊:殺了他!

薛岩屁滾尿流。

燕王卻說:薛岩是天使不是奸臣,隨本王閱兵吧!

這其實是耀武揚威,薛岩也看得心驚肉跳。

那些黃色的紙,當然根本不敢拿出來。

回到南京,更滿嘴都是燕王的好話。

這是建文三年四月的事。到四年六月,談判代表就升級為朱棣的堂姐慶城郡主,條件也變成了劃江而治。

燕王卻不吃那一套。

他問:周王和齊王在哪裡?

郡主如實回答:周王尚未復爵,齊王仍然軟禁。

燕王一眼看穿南京政府沒有半點誠意。是啊,如果當真想要和平,周王和齊王就是最好的談判代表。至少,也應該改善二王的現狀做做樣子,他們卻連樣子都不肯做。

割地求和,也是這樣求的?

呵呵!這可真只能「呵呵」了。

不過,燕王心裡冷笑,話卻是另外一套。他流著眼淚對堂姐說:弟弟不想要地。皇考賜的地尚且保不住,哪裡還敢想什麼劃江而治?弟弟只想諸王複位,只想殺奸臣。請姐姐替我轉告,如果上天保佑,兄弟姐妹們見面不晚了。

哈哈,這其實是最後通牒。

談判代表則繼續升級,變成諸王。

傳達的內容,則還是前面那一套。

燕王一看又沒有周王,臉色馬上就變了。何況諸王都是他的弟弟,也就毫不客氣:剛才那些話是奸臣教的吧?

諸王哭喪著臉回答:皇兄明察秋毫。

什麼事情都沒辦成的諸王被禮送回京,建文帝計無可出,只能以淚洗面。齊泰和黃子澄外出搬兵並無結果,秘密送往全國各地的詔書也如泥牛入海,喪鐘卻悄然響起。

皇帝終於發現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事實上在那個悶熱的夏天,背叛成為主題,就連建文帝最信任的谷王朱橞(讀如惠)和大將李景隆也不例外。朱橞是諸王中最早舉報北平有變的,後面那位則是秘密逮捕周王的執行人,以及討伐燕王的前線總指揮。然而六月十三日那天燕王兵臨南京城下,打開金川門的就是他們兩個。

兵不血刃進入帝都的燕王立即派出騎兵千餘,尋找周王和齊王。據說,周王看見鐵騎賓士嚇得魂飛魄散,得知是派來救他的才破涕為笑。不過,周王、齊王、谷王和李景隆以後也都被指控謀反,因為朱棣做了皇帝也要削藩。

至於朝廷官員,正史的記載是兩個字:俱降。

俱降未必,多降恐怕是真。

建文帝則下落不明。可以確定的是,當時宮中曾經燃起熊熊烈火,大火撲滅後也找到了燒焦的屍體。於是燕王宣布那就是朱允炆的遺骸,並在八天後以天子之禮安葬。

但,更多的人相信建文帝已經出走。

出走並非沒有可能。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大火是建文帝在絕望時下令放的,混亂中馬皇后跳進火中殉節,其他人則找到了朱元璋秘藏的小箱子。打開一看,內有三張作為僧侶出家證明的度牒,以及關於逃跑路線的指示。大家依計而行,從便門逃出皇宮,又在護城河邊見到前來接應的道士。

那道士說,是太祖高皇帝託夢要他來的。

這種詭異的故事可信程度很低,但並沒有證據證明建文帝確實自焚而死,那具屍體也可能是馬皇后的。事實上朱棣自己也將信將疑,因此後來一直派人四處暗訪。不過這在當時問題不大,因為無論如何建文帝都已不在崗。

填補空白的,則非燕王莫屬。

有人卻問他:殿下先謁陵,還是先即位?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燕王直奔孝陵而去。這裡面的政治意義非同一般:先謁陵,則皇位來自太祖。因此,提醒燕王的那個名叫楊榮的小官,後來便成為新皇帝的重臣。

之後,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由於年號永樂,所以也叫永樂皇帝。

歷史則失去了一次機會。因為按照正史的說法,建文帝跟他父親一樣宅心仁厚。如果此後幾十年的執政者是他而非暴力奪權的燕王,明代政治也許不至於那麼黑暗。

永樂皇帝朱棣也很快就露出了猙獰面目。

大屠殺開始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