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祖改制 內閣與行省

朱元璋的辦法之一,是將六部升格。

六部就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從隋唐到明初,它們一直就是宰相機構的下屬職能部門,起先屬於尚書省,後來屬於中書省。那個時候,六部官員奏事都要通過宰相,皇帝甚至連他們是誰都不知道。

中書省被廢以後,六部沒了領導,只能直屬皇帝。皇帝沒了宰相,處理政務只能依靠六部,也得提高其待遇,增加其權力。於是,部長(尚書)便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副部長(侍郎)則由正四品升為正三品。皇帝有政令,直接批示六部執行;六部有想法,也直接報告天子,就連各司的司官都能直接向皇帝上書,用不著任何中轉。

六部成為最高行政機關。

同樣重要的,還有最高監察機關。

最高監察機關原本叫御史台,後來改名都察院。都察院長官叫都御史,正二品;副職叫副都御史,正三品;再次僉都御史,正四品。都御史又稱總憲,副都御史稱副憲。他們和僉都御史一起都稱為都堂,而且都分左右。右職多半作為特派員的加銜,總督和巡撫就是那樣的特派員。

六部尚書和都御史,合稱七卿。

然後是最高法院大理寺。長官大理寺卿,正三品;副職左右少卿,正四品;再次左右寺丞,正五品。明清兩代,大理寺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如有重大案件,便由三法司共同審理,俗稱三堂會審。

最後一個重要機關叫通政司,負責向皇帝轉交全國各地的建言獻策和陳情申訴。長官通政使,正三品。

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和通政使,合稱九卿。

九卿之上,再無首長。

所在部門,即為中央政府。

只不過有九個,而且各行其是,互不相干。

九個政府直屬,權力固然集中於皇帝,責任和負擔卻也都到了他身上。最忙的時候,每天要處理數百項事務。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絕非常人所能承擔。就連朱元璋也說: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

於是,內閣誕生。

內閣是明代特有的機構和制度。而且準確地說,是在明成祖時代建立的。在內閣供職的官員,叫殿閣大學士,也叫閣臣或中堂。後者本是宰相別稱,因為宋代宰相的辦公地點在中書省的政事堂。閣臣叫中堂,是不是意味著明代的內閣就是相府或國務院,殿閣大學士就是宰相呢?

當然不是。

實際上內閣的本義,是大內的殿閣,比如武英殿或者文淵閣。朱元璋廢除中書省以後,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便起用殿閣大學士作為顧問和助理。不過大學士有職無權,而且往往是臨時工。因此,內閣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秘書處。

成祖時代形成制度以後,大學士官階也不高,一直都是正五品官員,遠遠不如正二品的六部尚書。但到後來,內閣權力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以至於入閣有如拜相,閣老真如中堂,稱為「閣下」更是恰如其分。

這可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宰相制度陰魂不散,內閣制度李代桃僵,對明代政治的影響極其巨大,許多「特色」都由此產生。這就只能從長計議了。需要強調的是:內閣是內閣,六部是六部。六部尚書兼任殿閣大學士是後來的事情。由於內閣不三不四,而導致宦官擅權和特務橫行,也是後來的事。

現在要說的,是行省。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行有「在外」之意,比如行宮和行轅。所以,行省就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這是元代留下的政治制度遺產,而且元帝國不但有行中書省,還有行樞密院和行御史台,簡稱行省、行院和行台。就是說,最高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和監察機關都有派出所。

元人這樣做,因於他們是異族統治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必須由中央派大員鎮撫軍事佔領區。行省、行院和行台的長官,當然也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任。

朱元璋就沒有這個必要。

再說,中書省都沒了,又哪來「行中書省」呢?

問題在於,視「行中書省轄區」為地方行政區劃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大家也都習慣了甘肅省、四川省或者福建省這樣的稱謂。如果撤銷行中書省,這些地方怎麼辦?

朱元璋的辦法是:改省為司。

這裡說的省和司,都是指機構,不是指區劃。區劃仍然得叫省,比如河南省或江西省。但省政府得叫司,而且不能只有一個,得有三個,分別是:

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俗稱藩司。

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使司,俗稱臬司。

都指揮使司,俗稱都司。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合稱三司。

三司都是省政府,但分工不同:

藩司管行政、民政、財政和官員考核。

臬司管司法和監察。

都司管軍政。

如有大事,則必須三司會議。

三司的長官分別是:

布政使,俗稱藩台,從二品。

按察使,俗稱臬台,正三品。

都指揮使,俗稱都台,正二品。

總之,長官都叫使,衙門都叫司。

三司體制的最大優點是權力分散,地方官員難以形成與中央抗衡的力量,皇帝可以放心。明顯不足,則是政出多門效率低下,一旦有事便無人負責也無法問責。

於是,巡撫和總督產生。

巡撫的本義是巡察撫慰,總督的本義是總理督察,顧名思義都是差遣而非職務,因此也沒有品級。事實上明代巡撫和總督本為兼有憲銜的特派員,巡撫兼右副都御史,總督兼右都御史,編製也都在都察院。具有地方官員特徵,要到明的後期;正式成為封疆大吏,則要到清。

清的制度,多半繼承了明。

省的概念,更是延續至今。

太祖改制,確實影響深遠。

至於省政府改制重組的時間,則在廢除中書省的三年半以前,可見這位霸道總裁早就布下棋局。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想到,這些動作竟會改變了中華帝國的走向。

沒錯,明專制,清獨裁,就從這裡開始。

包括後來的閉關鎖國,也如此。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現在,朱元璋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終於理順皇帝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係。他成了自己的國務總理,以及各級官員的授權人。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陛下的工作熱情空前高漲,樂此不疲地日理萬機,使自己成為帝國頭號勞動模範的候選人,儘管除了皇天上帝無人可以為他授勛。

可惜他沒想到,傳統政治制度是有道理的。中央政府有宰相,至少表示官僚集團是半個當家人。現在好了,什麼都是你的,什麼都歸你說了算,我們又何必多管閑事?明末李自成打過來的時候,滿朝文武全都無動於衷見死不救,甚至暗地裡樂觀其成,便恰恰是朱元璋種下的禍根。

他當然也想不到,留給孫子的皇位會被兒子奪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