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祖改制 中書省內訌

朱元璋早就對李善長不滿。

證據,是他在洪武二年的十月秘密召見了劉基。

劉基就是劉伯溫,在正史和民間傳說中都是一肚子錦囊妙計的諸葛亮式人物。朱元璋跟他密談的內容,則是要改組帝國的中央政府。因此這事非同尋常,必須注意。

當然,先得簡單介紹當時的政治體制。

明代初年,帝國仍然延續元代的制度,也就是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以左右丞相為國務總理。只不過將左右的地位由元人的尚右改為尚左,即左丞相排名第一,右丞相排名第二。地位次於左右丞相的平章政事在制度上也有,但是形同虛設。相當於副總理的,實為左丞和右丞。

朱元璋要討論的,便是這四個職位的安排。

這當然是大事,劉伯溫也嚇了一跳。因為右丞相徐達就職以後便在北方打仗,政府首腦其實只有李善長一人。中央政府調整人事,豈非就是要動李善長?

於是劉伯溫說:善長開國元勛,首相非他莫屬。

朱元璋卻呵呵一笑:這人多次要加害於你,你倒幫他說好話。如此高風亮節,這丞相你來當吧!

劉伯溫當然不能接受。他很清楚,疑神疑鬼的皇帝陛下連李善長都信不過,又豈能當真信任自己?共患難易,同富貴難,韓信可是前車之鑒。於是馬上跪下來磕頭說:丞相乃國之棟樑,非參天大樹不堪重任,劉基只是小樹枝。

朱元璋便問:楊憲如何?

楊憲是劉伯溫的好朋友,伯溫卻不肯趁機謀私。他實事求是地回答:楊憲有宰相的才能,沒有宰相的器量。當宰相要心平氣和寧靜如水,以公義公理為原則,楊憲做不到。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

劉伯溫回答:比楊憲還要偏狹膚淺。

朱元璋再問:胡惟庸如何?

劉伯溫回答:初生牛犢罷了,會弄壞車轅和木犁的。

朱元璋笑了:看來朕的丞相,只能是先生。

劉伯溫再次磕頭:謝主隆恩!可惜臣身患重病,又不耐煩事務性工作,恐怕會辜負陛下的厚望。以天下之大,何愁沒有棟樑之才?只要聖上用心訪求就是。若是起用前面說的這幾個人,臣愚昧,真心以為萬萬不可!

朱元璋多少有些失望。

的確,劉伯溫是很聰明,可惜這次卻完全沒猜透朱元璋的心思。實際上進宮之後他首先就該想想,改組中央政府這麼大的事情,皇上為什麼不找別人,偏偏要跟他商量?難道僅僅因為他足智多謀又忠心耿耿嗎?

當然不是。

根本原因在於他是功臣,又不是大功臣。一年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劉伯溫只封了伯爵,排名三等。但,如果把徐達和李善長看作特等,他就只能算四等了。

抓住了這個關鍵,一切便都豁然開朗。此前我們一直弄不明白,朱元璋對李善長究竟有什麼不滿。居功自傲?恃寵弄權?專橫跋扈?恐怕似是而非。《明史·李善長傳》也只是說他容不得屬下侵權,以及對劉伯溫出言不遜,逼得劉伯溫申請退休,等等。但劉伯溫退休是在李善長下台兩個多月後的洪武四年三月,陛下怎麼在洪武二年十月就不滿?整治侵權的屬下則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又豈能算是冒犯皇帝?

看來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權力欲和控制欲都極強的朱元璋,完全無法容忍功勞大、威望高、能力強的宰相,這才選擇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那樣沒有政治資本的。當然皇帝陛下十分清楚,這些人難以服眾,因此希望劉伯溫能夠幫忙過渡一下。說實話,他恐怕也沒打算讓這位才思敏捷聰明絕頂的功臣干多久。宰相的位置,遲早要交給便於控制的人。

但,劉伯溫堅辭不就,朱元璋只好另做打算。

李善長當然繼續留任,還在第二年得到加封。汪廣洋和楊憲也進入了中央政府,只不過楊憲雖然先後擔任了第二副總理右丞和第一副總理左丞,卻在任命為左丞的當月,也就是李善長加封韓國公的四個月前被殺。這個可憐的傢伙甚至連在《明史》立傳的資格都沒有,只在《太祖本紀二》留下冷冰冰的一句話:中書左丞楊憲有罪誅。

劉伯溫不幸言中。

李善長也好景不長。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四年正月他就退休。這就說明,朱元璋早就想讓他離開相位,否則不會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差。當然,皇帝也不想把事情弄得太難看,這才特意安排在功臣們的授勛儀式之後。

過了一年,徐達也不再掛名右丞相。

接替李善長主持中書省工作的是汪廣洋,不過職位是右丞相,也就是第二總理,第一總理左丞相職位空缺,胡惟庸則被任命為左丞,即第一副總理。兩個人都是朱元璋看中而劉伯溫反對的,卻並不精誠團結。而且很奇怪,竟是級別低的胡惟庸,不斷欺負職位高的汪廣洋。

說起來汪廣洋也是老牌的受氣包。洪武三年,汪廣洋與楊憲在中書省同事,就受盡楊憲擠對。因為楊憲雖然是職位低半級的右丞,卻是洪武二年九月任命的。汪廣洋從地方上調進中央,還後來居上,楊憲的忌恨便有如山洪暴發,唆使監察官員告了汪廣洋的刁狀。汪廣洋被趕出了中書省,直到楊憲被殺之後才重返中樞,還被封為伯爵。

照理說,鹹魚翻身的汪廣洋應該大有作為。因為到洪武四年正月,他不但升級成為右丞相,而且此時中書省的丞相還只有他一個人。朱元璋恩寵之重,可見一斑。

然而怎麼樣呢?

兩年以後就被貶到廣東去了。

罪名,是無所建樹。

據說,這是胡惟庸搞的鬼,幕後黑手則是李善長。因為汪廣洋在洪武三年六月被免職以後,胡惟庸就接替了他左丞的職位。沒想到楊憲被殺,汪廣洋捲土重來,還變成了他的頂頭上司,這讓胡惟庸情何以堪,自然處處為難。汪廣洋則是連楊憲都對付不了的,又豈能鎮得住李善長的同鄉和親戚胡惟庸?只好事事忍讓,當然無所建樹了。

朱元璋也很生氣。他這樣安排,原本就是要讓汪廣洋和胡惟庸相互牽制,建立一個既能取代李善長處理政務,又能讓他放心的班子。汪廣洋如此不中用,又要他做什麼?

那就滾吧!滾得遠遠的。

汪廣洋下台以後,中書省半年沒有首腦。七月,朱元璋任命胡惟庸為右丞相,接替了汪廣洋。劉伯溫聞訊,不由得喟然長嘆:但願我預言有誤,蒼生免禍得福。

可惜劉伯溫沒錯,胡惟庸果然不是善類。他先是想陷害徐達,後來又誣告劉伯溫有謀反嫌疑,只是均未得逞。不過劉伯溫還是被奪去了俸祿,並接到朱元璋的嚴重警告:明哲保身,覬覦作孽,今念卿功,僅奪卿祿,伯爵如故。

劉伯溫只好從歸隱之地回到京城,向皇帝請罪。朱元璋沒有再說什麼,劉伯溫卻不敢離開。洪武八年四月,憂鬱成疾的劉伯溫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五歲。後來有人說,他是因為吃了胡惟庸送的葯,才病情加重不治身亡的。

奇怪!以劉伯溫的聰明睿智和憂患在心,怎麼會傻乎乎地吃那葯?何況胡惟庸帶著醫生前往探望是在正月,劉伯溫去世卻在四月,難道慢性中毒不成?

因此也有人說,真兇其實是朱元璋。

這就更是查無實據了。事實上,由於明代史料已經多次被竄改,此案恐怕難有定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陷害徐達和劉伯溫的胡惟庸也不得善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