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水河邊,流水嘩嘩,「嚶嚶」作響。
姚雲領著天子帝暮與一眾天朝大臣行走在田埂上,為他們勾勒出未來穀物一年雙豐收的美好前景,大力推銷一年兩熟輪作制度。
若是雙季稻能夠廣泛推廣,同一塊地里能夠種出更多的糧食,那麼將會有成千上萬吃不飽飯的人吃上飯,無數處於飢餓邊緣的人活下去,推行此法,無疑是功德無量,天地功德氣運加身不在話下。
這是姚雲與旱魃娘娘的約定。
姚雲作為一年雙熟輪作制度的先行者、先驅功勞跑不了,而旱魃尋得膏稻也立下要功,雙方利益述求一致——推廣雙季稻,贏得天地氣運、萬民敬仰、功德金光。
雙季稻無疑是極好的東西,然而也並非無往不利,需要看時機。
若是放在地廣人稀,沃土無數的上古時代,雙季稻就沒有多大優勢,沒有人看得上眼;
然而眼下的諸夏天朝又是一番景象。
自打絕地天通後,千年來人間雖然大災小難不斷,可是凡人的數量開始不斷暴漲,尤其是諸夏天朝強者輩出,庇護萬千黎民,八百諸侯國人口不斷激增,最弱小的諸侯國都有數萬國人,大一點的諸侯國有民數百萬。
人口激增,然而諸夏天朝向外擴張、開拓的步伐卻又逐年變緩,這導致土地資源問題凸顯,當初有熙氏虎國強行鳩佔鵲巢進駐熙國便是有這方面的因素;
人口激增,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深耕細作,提高地力產出無疑是有著遠大前景,會越來越受世人重視;
南荒地區多丘陵山地,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早就開發了,到了如今這時候,真正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土地一支都是稀有資源,各方士族搶著都想要。
之前熙國農業發展迅猛,每年新增耕地數十萬畝,那是由於熙國數年來不予餘力,耗費無數財力修建水利工程、灌溉,推廣筒車、水車以及鐵質農具等等,將許多其他國家百姓看不上的荒田開發成良田,放在其他諸侯國,這些都是難以想像的。
另外,大山中多有猛獸乃至妖怪凶獸,百姓們不願離開都城太遠,這也進一步造成開墾耕地的難度。
可以說,除了熙國,眼下諸夏各國普遍都有這麼一個問題——人口沒有飽和,可是百姓們開荒墾地的動力不足,許多人寧願挨餓,也不願深入野外開墾。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如今各國多以畝入稅,開墾越多的土地,繳納的賦稅也就越多,若是土地肥沃,地里產出高有賺頭也就罷了,可是若是沒人要的貧瘠土地,那就是找罪受了。
在這種情況下,百姓們想要吃飽飯,只能深耕細作,盡量在現有的土地上收穫更多的糧食。
也正因為如此,雙季稻的優勢就凸顯了,也就有了在南荒各國推廣的可能性。
天子帝暮以及滿朝諸公聽聞姚雲一年兩熟輪作制度,一個個若有所思。
天子帝暮沉吟讚歎一聲,隨後問道:「熙雲侯,一年兩熟固然好,可是對地力消耗太大,地力可承受得了?」
「天子此言甚是,連番播種稻子對地力消耗不小,故而需要深耕施肥,引水灌溉,其中肥料最為重要,熙國這些年糧食高產,便是因為有了漚肥、堆肥之術,南荒各國也曾效仿熙國,不過沒有學的精髓,孤願將漚肥、堆肥之術獻給天子,獻給天朝兆民。」
漚肥、堆肥之術早些年是熙國絕門秘密,不過隨著熙國快速擴張,這些極為常用的農耕之術早就傳入南荒各國以及中土部分國家,已經不算是機密,姚雲自然樂意向諸夏天朝推廣。
若是肥料推廣開來,這也是大功德,而且還是具有「木德」的天地功德。
而且目前天問學院通過符文之道開始研究更好的肥料了,之前的制肥技術很快會被淘汰,何樂而不為。
天子帝暮意味深長地看了看姚雲一眼,全身金光璀璨,一身功德氣運竟遠超天朝重臣,只是單單比他少一些。
「熙雲侯有心了。」
「多謝天子誇讚,臣愧不敢當!」
姚雲也感受到了天子的目光,心頭一顫,該不會是刷聲望、刷功德氣運太過,引發天子忌憚了,當即低頭順目,沒有再出風頭。
天子帝暮見姚雲這「人畜無害」的乖巧模樣,心中很是感慨,要是帝子有這般優秀就好了,搖搖頭,天子點頭道:
「熙雲侯你做事向來穩重,你說南荒諸國能夠一年兩熟,朕信得過你,不過名以食為天,此事不可莽撞,你且先種上一年,若果真如你所說,一年兩熟且地力吃得消,到時候再大舉推行南荒諸國不遲,屆時愛卿功德無量。」
姚雲見天子欽點,心中大喜,不過他也沒有居功:「多謝天子,臣哪敢提功勞、功德,這一次多虧了旱魃娘娘,是娘娘帶回了膏稻,她才是功德無量。」
天子帝暮不置可否地點點頭,暗道,旱魃娘娘的天地功德毋庸置疑,可是你小子功德就會小了?一旦蒼生受益,天地氣運功德怕是會源源不斷湧向你。
天子帝暮看破一切,心思越發複雜。
原本坐定天子寶座後,天下就沒有人能夠威脅他,可是看著眼前這個以驚人速度成長的小娃娃為天下兆民謀福祉,作出種種天下共主才能做到的壯舉,他破天荒有種被追趕的錯覺。
然而,這種危機感轉瞬即逝,他們終究不是一個時代的人。
天子帝暮並沒有出手阻止姚雲,而是大力支持姚雲,畢竟雙季稻推廣,萬民受益,他作為諸夏天子,也會有一份功德。
司土西興侯卻是嘆息一聲:「只可惜西荒、北荒、中土大部分地區沒法一年兩熟,也沒法耕種水稻,唉,可惜,可惜!」
姚雲想了想,道:「司土無需擔心,旱魃娘娘如今又去海外大荒尋找高產穀物了,到時候說不定就能找到適合北方耕種的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