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鳴謝

這本小說的完成,得感謝很多人幫助。在田調訪問部分,曾在花蓮林田山與木瓜山林場任職的王臣勛先生、胡煥珍先生、庄明儀先生、蔡新傳先生,他們寶貴的經驗補足了我對伐木林場運作、高山工寮生活、碰碰車駕駛與森林大火的了解。二◯◯三年,我拜訪花蓮縣鳳林鎮的摩里沙卡(林田山林場)時,決定以那裡為小說場景,寫本有關伐木、登山與自然人文的小說,最後的成果較接近我想像中的台灣所有伐木林場的混合舞台,而非僅止於摩里沙卡了。

這本小說曾在國外寫作。在「文化部」(前身是「文建會」時期)主辦、《文訊》雜誌承辦的台德文學交流計畫中,我在安靜的德國柏林萬湖住一個月,寫了三萬字。由「文化部」的「台灣文化光點計畫」、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執行的「台灣周」活動,我在美麗的德國杜賓根小鎮寫了部分小說。香港浸會大學的秋季駐訪作家之行,感念在香港九龍仔的寫作時光。感謝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主任徐信義老師,我受邀擔任駐校作家時完成了這本書的結尾,感謝靜宜大學台文系陳明柔老師、好友李崇建。感謝登山導師歐陽台生帶我走入台灣的大山,我有幸在年輕時花了六年登山。最後感謝「國藝會」資助這本書的寫作計畫。

寫下《邦查女孩》的句點是二◯一四年十二月中旬,我從慈濟大學招待所「同心圓」宿舍的八樓窗口遠眺花蓮市,這本大部分以花蓮為場景的小說,能在當地完成,於我有特殊意義。這本小說的完成,意味著小說主角古阿霞從我的心中永遠退場了。這位「除了美貌,上帝什麼都給了,包括數不清的苦難」的十八歲女孩,花了五年時間在我心裡徘徊,不是我創造了她,是緣分使我們以文字在小說里的必然遭逢,是她帶我走過無數的小說情節與冒險,歷經逃離、環島、登山與伐木林場的驚駭,看見她離去的背影,有著難以言詮的感受。願眾神祝福這塊土地上的古阿霞們,以及帕吉魯們。

最後要說明的是,此書融入已知的人名、地點與團體,乃虛構手法,與現實無關。我以閱讀過的數據,模擬了古阿霞與這些人事物可能碰撞的火花。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