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第522章 相互傷害啊

大漢的皇權沒被關進籠子,反倒是學術自己先進去了。

三家雖是戴著鐐銬跳舞,回答完了殊途同歸的政治正確,接下來就進入論三家之異的詰辯環節了。

「所謂《左傳》不祖孔子,而出於丘明也。」公羊派博士嚴彭祖如是說,公羊派不但要保住自家的博士位,還要極力阻止來打擂的挑戰者。

「然也,此書應該叫《左氏春秋》,為史書,入子部,而不該為《春秋左氏傳》,入經部。」榖梁派的嚴更始亦如此言,他們家雖也是在野,但卻想獨被立為官學,加上敵視任弘,時刻想撤左傳後腿。

之所以抓住這點不放,因為數十年來,公羊、榖梁阻撓左傳的理由都是一個問題:《左傳》是否傳自孔子?這在重師法的儒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證了師傳,才能保證學說的純粹性;只有來源於聖人的學說,才能躋身於意識形態領域;只有傳授自孔子,才可能稱為「傳」。

二人欺那劉更生年輕,故咄咄逼人。

劉更生最初時還有點緊張,但畢竟是楚元王之後的劉姓貴族,不比匡衡這類寒士子弟,時常出入未央,老師帶他出席的大場面也多,回答完「元年春王正月」後漸漸找到了感覺,此刻聽兩家忽然發難,遂不急不慌地說道:

「士人通五經前,要先學《論語》,《孝經》,兩位號稱大儒,但怎會連《論語》都沒學好?」

劉更生一通譏諷後,正色誦道:「論語中《公冶長》一篇有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明乃是與孔子同時之人!」

「而太史公書中又有載,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四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指,退而異言。」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孔子真意,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論本事以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左傳》為春秋之傳,明矣!」

「太史公書不可盡信。」

嚴彭祖畢竟是博士,還是有幾把刷子的,反駁道:「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繆孔子言。」

他還一一指出了史記上對於春秋之事,有三十一處不符的地方。

劉更生則一一應答,認為這三十一處問題,正是司馬遷未盡取左傳,而另外不知抄錄了什麼史料才導致的,反過來證明左傳在言史上的準確。

眼看雙方的爭辯已經從左傳是否是春秋的傳,歪到了對太史公書的評價上,作為裁判之一的西安侯任弘示意樂官敲了下鍾。

彷彿聽到了信號,一直靜坐的孔子第十二世孫孔卬卻忽然站出來說道:「陛下,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言行,除卻《論語》外,尚有《儒家者言》,先父(孔安國)請求諸公卿大夫募求其副本,悉得之,乃以事類相次,撰集為四十四篇,稱之為《孔子家語》。」

孔卬說道:「《孔子家語·觀周》載,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入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其為表裡!」

這下嚴彭祖、嚴更始都默然不對,雖然他們懷疑孔安國在編撰《孔子家語》時塞進去了私貨,但沒有證據,孔氏親自站台,證明左丘明與春秋關係匪淺,還能說什麼:你孔家人懂個屁的孔子?

倒是劉更生來了勁:「如此可知,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反倒是《公羊》、《穀梁》,皆由孔子再傳弟子所著。如今反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

要論輩分?你們更小!

這一篇言語,二嚴頓時明白,任弘恐怕和孔家力推的古文尚書暗暗看對眼了,大家都是古文經,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嘛。

他們也沒後世考據學家的本事,故並無一言回答,算是默認了劉更生的論述。

「雖傳自左丘明,然非先帝所存,無因得立,且師徒相傳不明,恐有錯漏遺失,早非聖人之意。」

座上忽一人抗聲質問,卻是易學的梁丘賀,看來清流合力阻撓左傳乃是大勢。

之所以特別提了「先帝所存」,是因為梁丘賀所學的田氏《易傳》在漢文帝時就立為博士,歷史悠久。

劉更生反駁道:「荒謬,先帝後帝各有所立,不必其相因也,孝文不、孝景不曾立公羊,孝武也不該立么?」

「至於傳承,外人不明所以,認為左傳中絕,然每一代先師皆能考證清楚。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衛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卿傳同國荀子,荀子傳北平文侯張蒼,蒼傳洛陽賈誼,誼傳至其孫嘉,嘉傳趙人貫公,貫公傳其少子長卿,長卿傳吾師西安侯、京兆尹敞。」

這下任弘可把荀子變成了祖師爺,正好能和荀學一些精髓扯上關係了,光靠一本左傳,再怎麼牽強附會塞私貨,仍顯得單薄,倒是將荀學裡的內容加進去,便顯得厚實自圓其說起來。

「更何況,公羊、榖梁皆以口傳,而左傳以書傳。」

榖梁、公羊最初和春秋本經一樣,是師徒口口相傳的,估計是出於門戶之見,害怕寫在書簡上的內容被他家窺了去,故敝帚自珍,雖然最初字數不算多,但《春秋》里記述了二百餘年歷史,又豈能統統背得?幾代人下來肯定會有所錯漏。而左傳則是用古篆傳承,再不濟也比口述強吧。

劉更生將這大帽子扣在了公羊、榖梁兩家身上:「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今日竟反誣左傳傳承不清?」

眼看劉更生如初生牛犢越戰越勇,老練的貢禹知道,不能再糾結於探根溯源上了。

正好,唯一的主考官天子劉詢翻到了春秋《僖公二十一年》,遂問道:「二十有一年夏,執宋公以伐宋。冬,公伐邾。楚人使宜申來獻捷。十有二月癸丑,公會諸侯盟於薄。釋宋公,何解?」

問的是宋襄公泓之戰,三家觀念果然大相徑庭。

「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

此乃公羊家的看法,他們以為,宋襄公遵守的是古老的規則,充滿濃厚的道德色彩,因此《公羊傳》在這件事上將他比為周文王。

雖然孔子說周文王「近黮而黑」,但這大概是周文王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榖梁傳則委婉批評了宋襄公:如果以禮敬人而得不到應有的報答,就應當反省一下自己對人的敬是否得當;總之,有了過失就應當改正,若不改正而重犯,這才是真正的過失。宋襄公就是這樣有過而不改的人。

輪到《左傳》時,批評意味就更重了,借宋襄公的兄弟子魚之口,痛斥宋襄公恪守古禮,對敵人心慈手軟的行為是食古不化,迂腐敗壞國事:「兵以勝為功!」簡直是就是在說,成王敗寇了。

公羊派的貢禹也不管榖梁了,譏諷左傳這是以成敗論是非,而不本於義理之正,劉更生則引典反唇相譏,一時間不分上下。

「公羊假仁,榖梁直率。」

高坐乾位的劉詢倒是心中門清,瞥了一邊的任弘一眼:「倒是《左傳》重視功利,推崇權謀,視足智多謀為善事,難怪西安侯會去學。」

不過現在西安侯為何看上去如坐針氈啊?難道是擔心劉更生敗下陣來?

其實任弘只是餓了。

辯論至此,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時辰,從大清早辯至傍晚,任弘看了一眼外面的天空,在三家吵得口乾去喝水的間隙,提議道:「陛下,時辰已晚,是來日再議?還是……」

劉詢笑道:「驃騎將軍不想今日就出結果?」

「自然想。」任弘提高了聲音:「但只怕再論下去,皓首大儒們恐怕會以為吾徒更生仗著年輕,占他們便宜。」

劉詢不以為然:「兩家以十二駁一,以眾凌寡尚且不嫌臊,豈會因這小事而罷?」

他一揮手,讓侍從宮人在石渠閣內點亮燈光:「秉燭!齊景公夜飲,而今日,朕便夜半虛席,聽諸儒言古今蒼生之事!」

……

隨著天色完全暗下來,辯論的內容,也在漸漸朝深水區進發。

三家顯擺了各自對古禮的傳承,公羊本不擅長此道,但旗號也得打,榖梁自詡復古,卻尷尬的發現,這點上遠不如左傳。

「繼往聖之絕學」不是吹牛的。孔子曾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戰國時期棄籩豆之禮、秦焚《詩》《書》,後之經學先師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其所傳的經典難免會有書缺簡脫。」

倒是左傳如同活化石般,內容更詳細,諸如春秋時盟會怎麼開,貴族宴饗不同場合該賦什麼詩,喪禮上的小細節,很多能與《禮》相互佐證。就算它是戰國時人所作,作者也是個極其厲害的人,在史料價值上,甩開公羊、榖梁這兩本純理論書很遠。

三家又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