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的父母在省城一家汽配廠打工,在城裡,像他們這樣舉家外出的情況十分常見。為了讓外來務工者既來之則安之,大一點兒的工廠都會修建農民工子弟學校,汽配城也不例外。楊超的父母很想他能重拾學業,可楊超輟學太久,初中生的年齡,卻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水平。
上初中,鐵定聽不懂,上小學,他又覺得沒面子;艱難抉擇之後,楊超還是決定像以前一樣沒心沒肺地過。每天躲在工廠宿舍看電視,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
他本想著,在城裡躲個兩年就回老家接著瀟洒,可一個人的出現,讓他的人生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這個人叫王旭,比楊超大兩歲,兩人混熟之後,楊超才知道,這哥們兒也是早早輟學在家,閑來無事幫父母打理生意。
王旭的父親有汽修的手藝,為了近水樓台先得月,就在汽配廠附近開了個汽修店,其父修車分身乏術之時,購買配件的活兒自然就落在了王旭身上。
他和楊超變得熟絡,是因為每次進貨,楊超都能幫襯一把。
兩人一個15歲,一個17歲,基本算是同齡。這一回生,二回熟,幾次閑聊後,兩人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王旭喜歡聽楊超說山裡的故事,而楊超對「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的汽修手藝也相當感興趣。
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楊超在徵得父母同意後,正式被王旭的父親聘為小工,管吃管喝,每月工資100元;其實楊超心裡哪兒是真想學汽修,他只不過是因為在宿舍里憋得實在難受,找個有趣的活法罷了。可上了「賊船」,想下去就難了。倒不是王旭父親不願意放,而是楊超父母的一再堅持。
「不學門手藝,你以後咋辦?嫌累?幹什麼不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小子懂不懂?」
一邊是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另一邊是聊得來的哥們兒王旭;楊超權衡來權衡去,還是覺得後者稍微能接受一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共性,很多輟學的孩子,似乎除了學習能力不行外,其他的方面都是「滿血滿BUFF 」,具有驚人的精力和悟性。
學汽修,第一步就是要懂得各種車的構造,而懂得構造的前提,是要了解各個部件在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協調作用,因此,楊超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駕駛各式車輛。
雖說楊超身高已超過一米七,但十五歲的他還未達到機動車駕駛年齡,像他這種情況,開個普通轎車興許還勉強可以,而稍大些的貨車,絕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王旭父親對楊超也沒抱多大希望,他認為這孩子能在3年內學點兒皮毛都算是悟性極高。
可楊超接下來的表現,徹底顛覆了王旭父子倆的認知,一天大車沒開過的他,一年後竟能對大貨車的各種毛病「指手畫腳」,而且有些故障還能說得頭頭是道、有模有樣。
就在王旭父子倆驚訝之時,楊超卻萌生了回家的念頭。他想:「與其在省城浪費時間,不如自己也開一家汽修店。」在楊超信誓旦旦的保證下,他父母半信半疑地認可了他的想法。為了支持兒子創業,兩人傾盡所有在黑虎山鎮上租了一家相對不錯的門臉。
可就在一家人都憧憬著楊超能憑本事發家致富時,他們卻忽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外界條件,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黑虎山,壓根兒就沒幾輛車能讓他修理。楊超是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
要是關門吧,傢伙什兒全部置辦了一套;要是不關門吧,楊超遲早能閑出毛病來。眼看腰包跟減肥似的越來越瘦,他覺得不應該在汽修這棵樹上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