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語譯

道永遠順任自然,不造不設,好像常是無所作為的,但萬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長,實際上卻又是無所不為。侯王若能守著這個道,萬物就會各順己性,自生自長。然而這種狀態並不能長保,在萬物生長繁衍的過程中,難免有欲心邪念,這時唯有以道的本質「無名之朴」,來克服這種情形的發生。一旦沒有欲心邪念,能夠歸於沉靜不亂,那麼,天下自然就上軌道。

前面幾章討論的寂靜無為乃是代表不朽的自然,和所有力量的泉源。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完全不活動是絕不可能的事。因此,只有綜合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才是最恰當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精選乃是最完整的無為說,是經由自然無為和天地行而不說的論點來探討,同時還告訴人們: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人類最明智的生活態度。

無為寂靜說

《莊子》之《天道》

天道運轉,無休無息,萬物因此而生,帝王之道運轉,無休無息,所以天下人心歸順;聖人之道運轉,無休無息,所以四海之士欽服。如果能明白天道,通曉聖道,並了解上下古今四方變化的帝王之德,都是自為的話,其行為也就能歸於平靜了。

聖人的寂靜,並不是因為「靜是好的」,所以才寂靜;乃是因為世上沒有一樣東西能干擾到他,而自然歸於平靜的寂靜。水平靜的話,可以很清楚地照見發眉,平靜的水面也可作為木匠「定平」的準則。聖人的心神若是平靜了,不但能鑒照天地的精微,甚至還可明察萬物的奧妙。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水平儀」,是道德最高的境界,更是古代帝王、聖人休息的場所。心神休息便虛空,虛空就合於真實的道,合於道便已達到自然的倫常了;心神虛空象徵著寂靜,由寂靜再產生行為,哪裡還會有不合宜的行為?所謂的心神寂靜就是無為,在上無為,居下的臣子自然就會各盡其責;無為又象徵著和樂,一個人內心和樂,則外患不能入侵,又何懼壽命不能延長?

明白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之本的國君,是堯;明白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之本的臣子,是舜。以這個道理行之於上位,是帝王、天子的德操;以這個道理行之於下的,乃是聖賢的德行。

以此德行退休山林、閒遊四方的人,沒有一個隱士不敬佩他;以此德行進身官場、治理世事的人,沒有不功成名就,並使天下統一的。他靜的時候,是聖人;動的時候,便是帝王;處在無為的時候,天下更沒有一樣東西能比得上他德行之完美。

明白天地之德的人,便是通曉「萬物的根本和來源」的人;他能與天和,使天下得到太平;他能與人和,使人人和樂相處。與人和的,稱為「人樂」;與天和的,便稱為「天樂」。

莊子說:「我的老師!我的老師啊!他摧毀萬物而不以為暴虐,施恩於萬物也不以為仁,生長在上古而不自認長壽,覆蓋承載萬物的形體也不以為智巧。」這就叫做「天樂」。

所以說:「知道天樂的人,生時順天而行,死後隨物而化。」他虛靜的時候,和陰氣同歸寂;運行的時候,便和陽氣同波逐流。因此,知道天樂的人,沒有天怨,沒有人議,沒有外物的繫纍,也沒有鬼神的責難。

所以說:「他行動的時候,像天一樣地運行;靜止的時候,像地一樣地平靜。因為他心神虛靜,所以鬼神不擾,精神不乏,終能得到萬物的歸服。」換句話說,以虛靜推及天地、通達萬物的,便叫「天樂」。天樂乃是聖人蓄養天下蒼生的本心啊!

天下將自定:合於自然

《莊子》之《天地》

天地雖博大,無為自化的道理卻一致;萬物雖然繁雜,那率性自得的道理卻無不同;人民雖眾多,治理天下的卻只有國君一人。國君,乃是依據道德,順乎自然治理百姓的人,所以說:「遠古的君王,無為而治。」他們只順著自然的德行就夠了。

因此,從道的立場來觀察名分,天下的國君都是名正言順;從道的立場來觀察上下的分際,君臣尊卑之分已極明顯;從道的立場來選賢舉能,天下官吏莫不各稱其職;以道的立場來看萬物,萬物莫不具備我們所需求的一切。所以,與天地俱存的是德,行於萬物的是道……

所以說:「古代蓄養天下蒼生的人,沒有慾望,而天下自富足;沒有作為,而萬物自化生;沉默寂靜,而百姓處於安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