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四章 餘食贅形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語譯

凡踮起腳跟想要出人頭地的,反站立不穩;凡跨著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遠;自己好表現的,反不能顯達;自以為是的,反不能昭著;自我炫耀的,反而不能見功;自我矜持的,反不能長久。

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急躁的行為,簡直是剩飯贅瘤,連物類都討厭,何況萬物之靈?所以有道的人,決不如此炫誇爭勝。

對自誇的忠告

《莊子》之《庚桑楚》《山水》

志在財貨的,是商人的行為,人們看他大步而行,就稱他為領袖,但都不願與他為伍,而他反以為這是殊榮。

惡行有五種,其中尤以心惡最壞,什麼叫心惡呢?心惡就是自滿。

雙妾

《莊子》之《山木》

陽子到宋國,住在旅館裡。旅館主人有兩個妻妾:一個美麗,一個醜陋。但是醜陋的受人尊敬,美麗的反而受人鄙視。陽子問是什麼緣故?旅館小童回答說:「那美麗的自以為美麗,因此大家就不以她為美;那醜陋的自謙醜陋,大家反而不認為她醜陋了。」

自顯不是顯:「好」的定義

《莊子》之《駢拇》

如果一個人改變本性去順從仁義,即使能修養到曾參、史鰍那般有行,也不能算做好;改變本性去品嘗五味,即使識味能像俞兒那樣高明,也不能算做好;改變本性去辨別五音,即使辨音能像師曠那樣敏銳,也不能算做好;改變本性去區別五色,即使視覺能像離朱那樣銳利,也並不能算做好。

我所說的「好」:不是外在的仁義,而是內在的自得;不是一般人所講的口味,而是本性的達成;不是能聽到什麼,而是出於自然的聽覺;不是能看到什麼,而是出於自然的視覺。

假如不是出於自然的視覺,而是想看到什麼,不是求自得而是想得到什麼;這是捨己救人,使別人得,而不能找到自己的得,使他人安逸而自己無法安逸。

要是只使別人安逸,而自己得不到安逸,那盜跖和伯夷的行為同樣是過於乖僻了。我自愧沒有這種道德的修養,所以既不敢營求仁義的德操,也不敢做過分乖僻的行為。

自誇的不會成功

《莊子》之《山木》

孔子被圍困於陳、蔡之間,連著七天沒有起火燒飯。太公任去安慰他說:「你幾乎喪失了性命。」

孔子說:「是啊!」

太公任又問:「你憎恨死亡嗎?」

孔子回答:「是的。」

太公任說道:「我告訴你『避死』的方法。東海有隻鳥,名叫意怠。這隻鳥飛行得極慢,一副毫無本事的樣子。飛行的時候一定要別的鳥引導,棲息時又必定要棲在群鳥的中間。它前進時不領先;退卻時不居後;吃東西的時候從來不先嘗,只吃別的鳥吃剩的東西。所以在鳥群中不會被排斥,外人也傷不了它,因此能夠避免禍害。」

「大凡直的樹木,會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會先被用盡。現在到處賣弄聰明來驚嚇世俗的愚人,修養自己的行為來顯明別人的污濁;你這樣自炫才能,就好像挑著太陽和月亮在遊行一般,怎能避禍呢?」

「我曾聽老子說過:『自誇才能的不會成功,功成不退的就會失敗,名聲顯赫的就會受侮辱。』有誰能除去求功求名的心,而回覆和常人一樣呢?」

「大道流行天下,而不自居有道;大德流行天下,也不自居有德。如果你能淳樸無華,與物混同,像是愚昧無知;削除聖跡,捐棄權勢,不求功名,做到我不求人、人不求我的地步,又怎會招致這樣的禍患?要知道,至德之人是從不求聲名的。」

有關孔子「賣弄」的趣聞,在第二十九章之二另有說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