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七章 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語譯

最上等的國君治理天下,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順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不知有國君的存在;次一等的國君,以德教化民,以仁義治民,施恩於民,人民更親近他,稱頌他;再次一等的國君,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所以人民畏懼他;最末一等的國君,以權術愚弄人民,以詭詐欺騙人民,法令不行,人民輕侮他。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這種國君本身誠信不足,人民當然不相信他。最上等的國君是悠閑無為的,他不輕易發號施令,然而人民都能各安其生,得到最大的益處。等到事情辦好,大功告成,人民卻不曉得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都說:「我們原來就是這樣的。」

老子在第十七、十八、十九等章內,慨嘆大道剖析以後的不良現象。尤其第十七、十八兩章,特別談到天下之所以大亂,是教化的結果。這個思想給莊子製造了反對聖人之教的機會,尤其針對孔子「仁義禮樂」這方面,他毫不放鬆任何可以諷刺的良機。

這個思想的基本觀點是:在人的本性尚未腐敗時,他可以依道而行,且完全服從自己的本能。這時的善是無意識的善,一旦聖人的善惡,智慧之教,和政府的獎懲法則蔚成時,大道就開始廢墜。以至於使人的本性由真善而偽善,由偽善而天下亂。

堯的老師

《莊子》之《徐無鬼》

嚙缺碰到許由(嚙缺的弟子,堯的老師),問他說:「你要到什麼地方去?」

許由答道:「我要逃避堯。」

嚙缺好奇地問:「為什麼?」

許由回答說:「堯一天到晚行仁行義,看來沒有多久他就要被天下所恥笑了,不但如此,後世的人大概也要互相殘殺了呢!其實,百姓是很容易召集的,你只要愛他,他就親近你;有利給他就歸順你;稱讚他就努力得不得了,要是強迫他做他不願做的事,可就要離散了。」

「能夠忘記仁義的人少,以仁義求利的人多。因此一旦有了仁義,虛偽也就隨之而起。這種行為不但不誠實,反而供給貪求的人作為偽善的工具。一個人治理天下想整齊劃一的話,首先受到傷害的就是百姓。堯只知道賢人有利天下,卻不知道賢人有害天下啊!」

因為有了教化才產生大道頹廢的理論,所以人們對堯的批評比他的繼承人舜要好,對舜的批評又比禹要好。因此在莊子的作品中,堯被敘述為道廢的開端(另有一說:在堯之前道就開始衰頹了)。

堯的天下

《莊子》之《天地》

堯治理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以後堯讓天下給舜,舜又讓給禹,而伯成子高便辭去了諸侯之職,回鄉耕種。有一天,禹去看他,他正忙著田裡的事。於是禹身居下手,站著問他說:「從前堯治理天下,你貴為諸侯,後來堯讓天下給舜,舜又讓天下給我,而你卻辭去諸侯回鄉耕種。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子高回答說:「從前堯治理天下的時候,沒有獎賞,百姓自然向善,不施刑罰,百姓自然避惡。現在你大行獎賞和刑罰,百姓不但不向善,反而愈來愈失本性。這是道德衰廢,刑罰實施的先兆。看來天下要亂了。你還是走吧!不要耽誤了我的農事。」說完再也不看禹,就自顧自地耕作起來。

道德的衰廢

《莊子》之《繕性》

古代的人在天地初分之際,大家都能生活在一起,恬淡寂寞,沒有作為。那個時候,陰陽之氣和順安靜,鬼神都不會來干擾人類;四時的運行也合於節度,所以萬物都不曾受到傷害,生物也沒有死於非命。儘管人有智慧,他們卻不知道如何使用;那真是「至一」的時代。人們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沒有受到一點外來的干擾。

後來道德漸衰。等到燧人、伏羲治理天下時,也只能做到順人民的心意,而無法與萬物混合為一。道德更衰了。等到神農、黃帝治天下時,只能安定天下,而不能順從天下人的心意。

等到堯、舜君臨天下時,便開始治理天下,教化萬民,使淳厚的民風趨於淡薄,樸實的本性,日漸消滅,人們離開了道去求善,隱沒了德去行事,然後再捨棄天性而順從人心,道德就愈加衰微了。

人心彼此窺探,使得巧詐叢生,更無法來平定天下,於是他們再用世俗的禮義來修飾,以世俗的學問去求見識廣博。但是禮義掩蓋了實質,世俗的學問也淹溺了人們的心靈。

從那時起,百姓墜入迷惑昏亂的地步,再也無法使性情返璞歸真。

老子和陽子居論明王

《莊子》之《應帝王》

陽子居對老子說:「如果有個人做事敏捷,勇於決斷,通達事理,勤於學道,那麼他可以和明王相比了吧?」

老子說:「那怎麼能和明王比呢?這個人和會技藝的人被技能所累一樣,只苦了自己的形體,亂了自己的心神。俗語說,虎豹因為身上有紋彩,以致指引了人來打獵;猴子因為身體活潑,狗因為會捕狐狸,所以被人拴起來以供玩賞使役。像這樣的人怎麼能和明王相比呢?」

陽子居皺了皺眉說:「那麼,請問明王是怎樣治天下的?」

老子答道:「明王治理天下:功業普及,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教化施及萬物,使百姓產生不曾依靠他的感覺。雖然人們無法說出他的影響,但是每個人都喜歡和他在一起,萬物都能各得其所,而他本人卻處於神妙不可測的地位,游於虛無的境界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