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道的教訓 第七章 無私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語譯

自古至今,天還是這個天,地還是這個地。天地所以能長且久的緣故,乃因它不自營其生,所以才能長生。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常把自身的事放在腦後,但是他的收穫卻遠超出他的本意。這還不是因為他遇事無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偉大嗎?

道無私:無為的另一個成因

《莊子》之《則陽》

少知問太公調說:「什麼叫做丘里的言論?」

太公調說:「丘里,是集合十姓百人,自成一個風俗的單位。它聚合了許多不同的成為相同,又把相同的分散為許多不同。就好像以馬的各部分來認馬一樣,分散的馬只是個體的一部分,不能稱為馬。所謂的馬,是聚集了身體各部分形成的軀體而言。」

「所以山丘是聚積小的才變成高大,江河是彙集了許多小溪才成為大川,天下的形成,乃是偉人併合了四面八方所致。了解這個道理,外便不會堅持成見,內更不會摒棄有道的本性。」

「四時有不同的季節,天不偏私去改變它,所以才能完成一個周年;百官有不同的才能,國君不偏愛哪一人,所以國家才能太平;文武才俊之士的名銜,不是百官所賜,所以德行才能具備;萬物有不同的條理,因為無私,所以大道才沒有稱謂;沒有稱謂,所以能無為,能無為也就無所不為了。」

「時序有終始,世情有變化,禍福有循環,它們都各自追尋自己的目標。如果勉強改變它們的本性,只會導致雙方迷失正道,對萬物並沒有什麼好處可言。」

「道就好像大澤一樣,各種木材由此而長,再以大山為例,木、石不同卻聚集一處,合於一堂。這就叫做丘里的言論。」

天無私覆

《莊子》之《大宗師》

天地包容,承載萬物,沒有絲毫的私心。

聖人無私

《莊子》之《天地》

莊子說:「覆載萬物的道何其偉大啊!君子不拋棄主見是體會不出的。抱無為的態度去做,便稱為『天』;以無為的言辭來表達,稱做『德』;愛人無私,施恩萬物,叫做『仁』;視不同的萬物為同體,稱為『大』;行為沒有形跡,叫做『寬』;具備所有事物的不同點,便稱為『富』。」

「因此,持守的大小事物有順序便是有『條理』;綱紀既行便有『力』;順應大道,則有『備』;不因外物而動心挫志,就是『完人』了。」

「君子一旦明白了這十種道理,其心便能包容萬物而無所遺漏,到時,他寧願把金子藏在深山,珠寶藏在大海里,也不會借重它去求利的。」

「此外,他不會再苦心求取富貴,更不喜歡長壽,不哀傷夭折,不以顯達為榮,不以窮困為憂,不把世俗的財利佔為己有,不認為君臨天下是自己的榮耀。因為,當他忘掉物我的分別,與萬物同歸於一時,生死榮辱對他而言便沒什麼不同了。」

關於「有己」的思想,請看第十三章的說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