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論教育——《禮記·學記》第十八

玉不加磨琢,不會成為美術品;人若不學習,亦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國為政,總是以教育為先。《尚書·兌命》說:「永遠要念念不忘教育。」正是此意。

原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語譯

發願為善,只能讓人小有聲望,尚不足感動群眾。與賢能者結交,歡迎遠方的來人,雖能感動群眾,但還不能化育人民。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養良好風俗,一定要從教育入手吧。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語譯

玉不加磨琢,不會成為美術品;人若不學習,亦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國為政,總是以教育為先。《尚書·兌命》說:「永遠要念念不忘教育。」正是此意。

原文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語譯

雖然有好菜,不去吃,就不能知道味道美。雖然有好學說,不去學,就不知道好在何處。所以,研究學問之後,才知道自己所知不足。教導別人,才知道困難何在。知道自己所知不足,才能反省有自知之明。知道有困難,才能努力進修。所以說,教學相長。《尚書·兌命》上說:「教為學之一半。」正是此意。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語譯

古時教學的處所,二十五家的一村裡有一個塾,有五百家的一鎮有一個庠,二千五百家的郡有序,國的首都有學,每年有新生入學,隔一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考經文句讀,辨別志向;三年考查學生的讀書習慣與團體生活情形。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博學敬師;七年考查學生在學術上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叫小成;九年而通曉各科,臨事不惑,堅定不移,這叫大成。這時,才能化育百姓,改變風俗,近處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都來歸附,這是大學教育的道理。古書上說:「螞蟻時時學習不息。」正是此意。

原文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語譯

大學開學時,士子穿禮服,用素菜祭祀,表示敬學之意;練習唱《小雅》上三首詩歌,是學做官的初步。先擊鼓召集學生,然後打開書篋,使學生敬業;夏楚兩物用以鞭策學生,使之敦品勵行。夏天諦祭以前,無人到學校視察,是使學生自行發展;教師只觀察學生,必要時才加以訓教,是使學生自己思維。年幼的學生,聽講而不發問,則因學習有一定程序。這七項,是教學的主要方法。古書上說:「凡學習做官,先學管事,要做學者,先立定志向。」正是此意。

原文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語譯

大學按時序施教,有正常學科,下課及休假時,有課外研究。學習的方法,如果不學「操」「縵」這些小曲調,指法不熟,彈琴彈不好;不學舉譬喻,詩作不好,不學服飾用途,行禮也行不好;不喜愛這些小技藝,就無法對學習有興趣。所以君子學習時,內藏於心,而發於外,休息或遊樂時,都念念不忘。能如此,才能專心學習,親愛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深信真理。雖離開了師長同學,也不會違背道義。《尚書·說命》說:「恭敬謙順,努力不懈,進修便可成功。」正是此意。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語譯

今之教師,胡言亂語,用陳腐的問題困擾學生,呶呶不休。結果使學生沒有誠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學生只好假裝用功。所教的課業先錯,所希望於學生者自然也錯。這樣,學生昧於學習,憎惡師長,只覺學習困難,不知有什麼益處。雖然學完一科,也就很快忘光。教育之不能成功,正是由於此種原因。

原文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語譯

大學教育方法,在惡念發生前,用禮約束禁止,叫做準備;在適宜教導時才教導,這叫合乎時宜;根據學生的能力,不跨越程度教導,叫做順序;使學者互相觀摩而收到益處,叫做切磋。這四種就是使教育發展的方法。

原文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語譯

惡念已經發生才加以禁止,因堅不可入,教育也難有作用。過了適當的學習時期才學習,縱然努力也難有成就。不按著進度學習,只使腦筋混亂而不成功。獨自學習,不與同學研究,必然淺陋而見聞不廣。結交損友會違背師長的教訓;有不良的習慣會荒誤學業。這六項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語譯

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興起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衰落的原因,然後可以為人師。君子的教育方法是曉諭別人,以引導而不強迫別人服從;對學生剛嚴,並不抑制其個性發展;啟發學生,而不將結論道破無餘。引導而不強迫,使學生易於親近。教師剛嚴而不抑制,學生才能自由發展。啟發而不必說個凈盡,學生才能思考。使學生親近而又能自由思考,才是善於曉諭。

原文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語譯

學習的人會犯四種過錯,教導的人必須要知道。人在學習時,有的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囿於一隅,而所知太少;有的見異思遷而學不專一;有的故步自封,不求進步。這四種心理各自不同,先明白這些心理,才能補救那些毛病。教育之目的,是在培養良善挽救過失。

原文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語譯

善於唱歌的人,能引人隨同他歌唱;善於教學的人,能使人繼續他的思想。教師的言語簡約而明達,含蓄而精當,少用譬喻也容易了解,這樣才能使人繼續其理想。

原文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惟其師。」此之謂乎?

語譯

君子知道求學上的深淺難易,個人品性上的優劣,然後能廣舉曉諭,如此才有能力為人師。能為人師,始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做君主。所以學為人師,就是學做君主。所以擇師不可不慎。古書說:「虞、夏、殷、周四代,擇師都很慎重。」正是此意。

原文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語譯

求學時最難做到的,就是尊師。老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才受到重視;真理受到重視,然後人民才知道重視學術。所以君主不以臣事君之禮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