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儒家社會秩序三論(三)——《禮記·禮運》第九

在大同世界,孔子所提倡之禮及其中之人道主義,已全無用處,而次一理想的小康世界則與禮大有關係……既知道有一個道德完美的世界理想存在,又敢毅然以我們這樣不完美的人類而創立一個次一等的世界,這也是孔子的智慧另一面。

本文為《禮記》中若干重要章節之一,大概由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所記。本章前段把孔子的理想社會「大同世界」與次一理想「小康世界」予以區別。在大同世界,孔子所提倡之禮及其中之人道主義,已全無用處,而次一理想的小康世界則與禮大有關係。在孔子理想中有一個世界,其中男女大致上近乎完美,而使禮的種種約束已無必要,這一點頗堪玩味,並因此令人覺得孔子的憧憬具有道不遠人之意,這一段文字也暗示如不能達到大同世界,降而求其次,小康世界也可差強人意了。既知道有一個道德完美的世界理想存在,又敢毅然以我們這樣不完美的人類而創立一個次一等的世界,這也是孔子的智慧另一面。近代中國學者受了西洋烏托邦理想主義的影響,孔子這種理想國越發受到他們的重視。有人向孫中山先生請賜墨寶之時,他常愛寫「天下為公」四個字相贈,這四個字便是從本章文字中摘錄下來的。禮這個字,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秩序原理,以及社會上一般的習俗,在本章中講得十分清楚,也發揮得堪稱完備。在本章我們可以看出禮是包括民俗、宗教風俗規矩、節慶、法律、服飾、飲食居住,也可以說是「人類學」一詞的內涵。在這些原始存在的習俗上,再加以理性化的社會秩序的含義,對禮字全部的意義就能把握住了。

本章曾將孔子想恢複之古代封建制度數段文字,略而未錄,此數段雖對研究中國古代語言學者頗為有趣,但本書重在闡述廣義的孔子遺教,故不列入。孔子再三強調在生活中要廣讀博學,但莫忘融會貫通而能以一貫之。孔子認為學與思兼顧方為真正的「士」。西漢學者對儒家典籍致力於其語文之鑽研,頗為精細,但於其中一貫的哲理則諸多忽略;宋儒深受佛學哲理與冥思主靜之影響,而忽略儒學中之文字研究,以致讀書不能把握其精義。後世有專研究語文細節之評註家,竟有以三萬字專文解釋「書經」二字者。《周禮》《儀禮》《禮記》三書為研究中國古代民風者,自系一豐富寶藏,但與本書則跡近風馬牛。

原文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語譯

從前,孔子受邀請參加蜡祭,充任來賓。祭事完畢後,他出遊到大門樓上,唉聲嘆氣,是因魯國而起。當時子游隨侍在側,問道:「老師為何嘆氣?」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幾位英明的君主當政的時代,我都來不及看到,所看到的只剩一些記載而已。」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語譯

在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賢能者共同治理,人人注重信用,彼此和好,於是人不僅愛自己的父母,不僅愛自己的兒女,更能使社會上的老人都能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能受良好的教育,鰥寡孤獨以及殘廢的人都得到供養。男人各有職業,女的都正式婚配。既不以大好的資源委棄而不用,也不佔為己有;有力的出力,但也不必為自己。陰謀不生,偷竊殺人也不再出現。門窗不必關閉,也平安無事。那樣的世界叫做大同世界。

現在大道既已消失,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私產,各人只愛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兒女;資源勞力都成為私人所有,而且還成為世襲的,旁人不得分享。要保有私產,就不能沒有城郭溝池牢牢的防守,擬訂儀式理論等紀律,以確定君臣的名分,強調父子的慈孝,加強兄弟的友愛,加深夫婦的恩情。如此立定製度,劃分田地,尊重勇為智能,把功績作為個人所有。因而詐巧的奸謀就隨之發生,而爭奪交戰便由此而起。在此一時代,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算是最出色的人物了。這六位君子,都頗守禮法。發揚正義,考驗信實,明示錯誤,行仁講讓,以正軌昭示於人。若有不遵禮法者,雖有權勢,也予以斥逐,使人人知其為災禍之根源。這就是小康時代。

原文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淆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語譯

言偃又問道:「禮真是此等重要嗎?」孔子說:「禮本來是先王用以代表天道而治理人類的行為的。違背這法則便不能生存;合乎這法則才不消滅。《詩經·相鼠》說:『老鼠還有老鼠的形體,人怎能沒有人的禮貌?人若不像人,不如早點死吧!』所以禮必順乎天,合乎地,配合著鬼神之道,而表現於喪、祭、射、御、冠、婚、朝聘禮儀上!聖人用此等禮儀代表天道和人情,而天下國家才能正常發展。」

原文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語譯

言偃又問:「老師說禮是那麼重要,可否請老師告訴我們?」孔子說:「我以前看夏代的禮儀,所以到杞國去考察,因為年代久遠,那種禮儀已不可靠,我只得到他們的曆書,名為《夏時》。我又想去看殷代的禮,於是到宋國去,但是也所見不多,只得到《乾坤》一書,講的是陰陽變化,是夏時的曆書。」

原文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語譯

最古的禮儀,從飲食開始。飲食時,把黍子放在火上烤,把小豬放在火上烤;挖地當做酒壺,用兩手捧著水當酒杯;用蒯草紮成的槌子敲地面當做鼓,照樣可以敬鬼神。人死時,活人登屋頂向天喊叫。他們喊道:某人你回來吧!他們用生米塞在死者嘴裡,埋葬時又給死者用草葉包的熟食。如此望天招魂,在地下埋葬。肉體入地,靈魂上天。死人的頭向北,活人以南為尊。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

原文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絲麻,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牗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語譯

上古先王之時,還沒有宮殿房屋,冬天住在土窟里,夏天居柴巢上;不知道用火除去腥氣,生吃草木的果實和鳥獸的肉,吸飲鮮血,連毛生吞;又不知用蕁麻和蠶絲織布,只披鳥羽獸皮作衣服。到聖人出現,利用火做模型鑄造金屬,和泥土燒磚瓦,用以建築台榭宮室門窗;同時又用火炮烤煮炙各種食物,釀造醴酒乳酪;同時又用絲麻織成麻布絲綢,以應日常生活及辦理喪事、祭祀鬼神上帝,這與原始時代相同。

原文

故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語譯

因為事事皆依古制,所以祭祀時,玄酒反而在室,醴酒和盞酒在戶,齊醍酒在堂,清酒在堂下。並陳列供祭的犧牲,備齊鼎俎,安排琴瑟管磬鐘鼓,預備祝辭祭辭,以迎接神和先祖的降臨。在祭祀進行時,辨正君臣之義,增厚父子之情,和睦兄弟之誼,溝通上下的情感,而主人夫婦各有應處的地位。此種祭祀,可稱為承受了上天的降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